第440章 守杭州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楊田進入杭州城當天,就大抵粉碎了城內的抵抗力量。得益於革命軍長期堅持的優待俘虜、群眾路線等政策,杭州軍民的抵抗並不激烈。

八旗兵龜縮在滿城內,絲毫不敢出戰。綠營和寶勝勇都已崩潰,或死或降或逃。

擺在楊田面前的,是如何趕在革命軍主力到來之前,堅決守住杭州城。

杭州是座大城市,有十個城門,還有艮山門這樣的水門。城內有80多萬居民,還有四千多名沒有解除武裝的旗兵。數萬驚懼不已的滿人,擠在錢塘門附近的滿城裡,惶惶不可終日。

楊田手上只有兩千兵馬,缺少重火器。好在革命軍戰鬥力強,可以以少敵多。兩千革命軍全都是騎兵,機動性強,可以隨時互相支援,一人可當數人用。

在黃宗漢看來,以兩千騎兵守衛杭城,抵禦可能到來的清軍江南大營援軍,似乎頗有困難。

楊田卻胸有成竹,指揮若定,接連頒佈多條軍令:

一、以野戰代替固守。

兩千革命軍騎兵,守城固然不足,但若論野戰,還是可以與清軍拼一拼的。

楊田守衛杭州,並不在城內坐等清軍,而是在城外佈置兵馬,發揮野戰優勢,爭取把敵軍援軍擋在杭城之外。

他封閉六處城門,每處城門只留一個排守衛。剩下四處城門,每處留下一個連人馬看守,嚴控人員出入。滿城那邊,楊田留下三百人馬警戒,防止八旗兵趁亂襲擊。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除去佈置在巡撫衙門、布政使衙門、杭州知府衙門的兵力,楊田還是擠出了七百人馬,部署在城北敵軍可能襲來的方向。

二、令黃宗漢出面維持秩序。

黃宗漢搖身一變,正式成為中華帝國浙江省省長。他擔任浙江巡撫多年,在浙江官場遍佈親信,杭州城內也有很多他的門生故舊。

有黃宗漢主持局面,很多杭州官紳也放鬆戒備,欣然接納革命軍。滿城裡的旗兵也再無殉城的想法,抵抗意志瓦解。

三、動員民夫幫忙守城。

杭州城內兵力短缺,楊田不敢擅自招募新兵,也不敢輕易留用清軍俘虜。好在情報局杭州站的特工們工作得力,在眾安橋北下城區的錫箔鋪、織機坊裡,招募了五百多個機戶工匠,幫忙維護社會治安。

革命軍就像傳言中的那樣不搶劫、不殺降,迅速贏得杭州民心,受到杭州士紳的歡迎。

四、廣設疑兵,迷惑清軍。

調海軍兩艘蒸汽戰艦至杭州城外,營造革命軍大軍已至的假象。

令城中商民趕製軍旗,在杭州城外的山林中上遍插軍旗,以為疑兵。清軍不知虛實,不敢貿然發動攻擊。

……

幾項措施落實到位,杭州城雖不至於固若金湯,卻也是防守得力,城內秩序迅速穩固下來。

黃宗漢暗自佩服,授意杭州官紳上“萬民傘”,募捐錢糧,歡迎革命軍入城。

所謂“萬民傘”,是舊時紳民為頌揚地方官的德政而贈送的傘。在清代,地方官離任的時候,當地百姓都得表示一下挽留,比較通行的方式就是送“萬民傘”。

清官離任自然有人送傘,而那些貪官離任時為了保全面子,也要想方設法弄把萬民傘裝點一下門面。到了晚清,這一風氣愈演愈烈,直至成為了官場上的一種陋習。

楊田清楚萬民傘的把戲,拒不接受萬民傘,反倒是對紳民募捐的錢糧來者不拒。

經此一役,楊田與黃宗漢並肩作戰,彼此也建立起了信任和友誼。

這天,親兵來報,說在杭州城內抓到了羅遵殿的遺孀、長女,詢問楊田如何處理。

恰巧黃宗漢在場,向楊田訴說了羅家的故事。原來,閩浙總督瑞麟在福州不戰而逃,由此引發滿清疆臣一番大的調動。羅遵殿由湖北布政使,擢升為浙江巡撫。

這也是咸豐一片苦心,為的是安撫湘軍。而在領班軍機大臣彭蘊章看來,羅遵殿是同年,可以引為奧援,並借羅遵殿向湘軍示好。

清廷中樞想的不錯,卻無意中要了羅遵殿的老命。羅遵殿認為浙江與福建相鄰,革命軍對浙江志在必得。

因此,他前往浙江赴任,只攜帶夫人和長女同行,其餘子女及家眷都集中安置在湖南長沙,託付給了湘軍大佬駱秉章照顧。

革命軍攻進杭州,羅遵殿不敵,打算殉節以全名聲。按照殉節的做法,羅遵殿應該先殺家眷,以免家眷被辱,然後再自殺。

但羅遵殿知道革命軍紀律嚴明,不會侵犯家屬,又不忍心夫人和長女隨他殉難,便把他託付給一名老僕,讓他們相機逃命。

結果,有人告發,革命軍捕獲了羅遵殿的家屬。按照俘虜政策,革命軍準備釋放母女二人。但她們請求收殮羅遵殿的屍首,帶屍首一起回湖南。

楊田聽罷,感慨不已,說道:“羅遵殿是個忠臣,妻女也都是有情有議之人。這樣,多送他們點盤纏,挑幾個可靠的俘虜,讓他們回湖南吧。”

黃宗漢同樣心生感慨,借這個機會,把楊田恭維了一番。他說:“師長,經此一役,我多有領悟。革命軍必勝,清軍必敗,皇上統一中國,為期不遠矣。”

楊田也來了興趣,問道:“閣下有何高見?”

黃宗漢定了定神,說道:“第一,長官身先士卒,將士樂於從命。這次襲杭州,黃師長親自帶隊,以身涉險,出敵不意。放在綠營兵裡,長官絕對不會親自衝鋒陷陣。

“第二,部隊令行禁止,如臂使指。騎兵說分就分,就合就合,官兵毫無怨言,亦無門戶之見。師長以陸軍排程海軍戰船,海軍亦欣然從命,配合陸軍在錢塘江上來回遊弋。

“第三,官兵秋毫無犯,百姓不僅樂於服從,還敢起而響應。動員織戶工匠參與守城,應者雲集。

“第四,部隊訓練有素,戰鬥力強。杭州的清軍,同樣裝備了洋槍洋炮,人數也比革命軍多,卻完全不是革命軍對手,甚至於一觸即潰。”

“第五,俘虜政策寬容,清軍也好,官吏也好,投降革命軍後不僅沒有心理壓力,反而有棄暗投明之感。

“……

“凡此種種,皆清軍所不及。由此可知,楊氏之取代愛新覺羅氏,豈非天意?”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