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八章 不使舊事重演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此時的王在晉和徐光啟等人,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盧象升與他們的關係雖然不怎麼樣,甚至在某些事情上,還反對質疑過他們的決定。

但在此時此刻,對於立儲之事,他們的考慮和意見毫無疑問都是一致的。

那就是擁立皇帝親任的監國朱常浩,準備繼位大明朝的皇帝。

而他們一言未發,盧象升就已經懟的張瑞圖啞口無言。

“諸位,盧象升雖官階不高,人微言輕,但也是大明朝的子民,皇帝陛下的臣子。”

“雖以下犯上,但我敢以性命擔保,今日所說,絕對出自公心,是為我大明朝之未來考慮。”

“我建議推薦監國殿下為儲君,承繼大統。”

言罷,盧象升就朝著四面八方的官員躬身作揖,而後緩步走到一旁。

而盧象升如此言語,已經表明了他堅決支援監國的態度。

而眾人心裡自然也看得明白,眼下陛下還活著呢,而盧象升也是陛下看重的寵臣。

雖然他官職低下,可卻沒有人真的看輕於他。

而張瑞圖的無能狂怒,也讓一些與他同樣想法,或是打算與他站在一起的那些官員。

此時也是駐足不前,面面相覷根本不發出半點聲音,他們依然在觀望。

這種時候如果站隊錯了,那將代表著他們的仕途到此為止,甚至還要被清算,有性命之憂。

沒有人敢用自己的仕途或是性命,去賭一個不確定的結果。

“建鬥所說不錯,依本官來看,也是監國殿下承繼大統最為合適。”

“一來朝政之事,監國殿下已經在入手熟悉,又久居京師,對朝廷的一些的政策也有足夠的瞭解。”

“二來,以我大明朝現在的情況,實在是不能出半點差錯,更不可一日無君。”

“陝西、山東的災亂尚在持續,雲南又有幾萬大軍在平叛,如今已經到了最為關鍵的時刻。”

徐光啟的表態,也是讓得這相持的天平開始傾斜了。

身為內閣次輔的他,意見和態度自然是有著極重的份量的。

更不用說還有王在晉這個內閣輔臣兼兵部尚書以及軍部大臣的支援。

他們兩人明確表態之後,在場的部分官員紛紛附和表明自己的立場。

就算是王從中這個幕後黑手,都選擇站在他們這一邊。

對於他來說,誰當皇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帝一定不能是現在這個。

張瑞圖眼看自己的謀劃與現實越來越遠,心中也是無比焦急。

他能不能進位,獲得更高的地位和政治資本,就看今天了。

因此他也是心一狠,咬著牙說道:

“此等大事,豈能如此草率決定?”

“本官並不是反對監國殿下承繼大統,而是廣藩為儲,上合高皇帝之祖訓,下順天下萬民之心。”

“諸位不妨想一想,自秦漢以來,歷朝歷代凡和平繼位的,哪個不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更何況高皇帝早在立國之初就已立下此等祖訓?”

“廣藩乃是最為正統的承繼之人,如不擁立廣藩,而去選擇其他宗藩之人。”

“先不說天下人如何看待,就是其餘之宗藩,他們又豈能服氣?”

“諸位可不要忘了,我大明朝的藩王,可是有著幾十位,如果他們不服氣,大明朝之江山社稷,能安穩否?”

說完張瑞圖就一甩袖袍,往一邊走去,心中暗道:

既然無法順利擁立廣王,那本官就另闢蹊徑,就看你們敢不敢惹得幾十位藩王都心生異心。

而他的這番話,也確實起到了一些效果,畢竟這是壞規矩的事。

當年的奪門之變,不正是此原因嘛?

內閣與於謙等人狼狽為奸,竟然捨棄了正統繼承人,早已被立為皇太子的憲宗皇帝。

去立了個八竿子打不著的藩王為監國,又從監國之位將之扶持到皇帝寶座上。

就在景皇帝病重之時,于謙依然不死心,竟然想再度捨棄正統繼承人,去立襄藩之子為帝。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結果呢?還不是被英宗皇帝給搶了回去?

而當年那些擁立景皇帝的官員大臣,哪一個沒有被清算?

尤其是於謙,英宗復位後第一個殺的就是他。

而現在的情景,和當初又是何其相似?

“大宗伯有此顧慮,我等自然也不能不考慮。”

“但值此關鍵時刻,再去徵召宗藩的意見,已然是來不及了。”

“如果真的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在向各藩說明原委,想必他們也會理解的。”

王在晉也沒想到他反應這麼快,竟然把那些一向存在感極低的宗藩給拉出來說事,因此他也顯得有些措手不及,先應付過去就好。

而張瑞圖自然是不可能就此退步的,宗藩是他最後的底牌了,如果不能以此來擁立廣藩,他就真的無計可施了。

“大司馬這話說的本官就不認同了,宗藩封在各省各地不假,但秦藩世子與晉藩世子,眼下卻是在京師。”

“秦藩乃我大明第一藩,秦藩和晉藩也是宗人令和宗正,兩位殿下既是兩藩世子,我等何不問問兩位殿下的意見再做決斷?”

話音剛落,張瑞圖就朝自己的心腹使了眼色。

意會到張瑞圖的意思後,此人也是當即出聲附和,見無人反對,遂自薦前往王府請兩位世子進宮。

見自己的目的達到,張瑞圖也是一掃剛剛被盧象升懟起來的怒氣和鬱悶。

其餘的官員也是默不作聲,就連盧象升和王在晉等人都沒有再去反駁。

站滿了官員的乾清宮內殿,陷入了一陣詭異的寂靜。

而位於暖閣之中的朱由校,對此卻是毫不關心,他正在翻看秦良玉上奏的捷報以及戰事推進的過程。

而其中就有彈劾黔國公沐昌祚的奏疏。

而沐昌祚也在不久前同樣上了奏疏,彈劾秦良玉。

看到這些,朱由校只感覺一個頭兩個大。

這就是他當初,要力排眾議,不顧朝臣反對,都要親征漠南和西南的原因。

人多多少少都是有些私心的,不管朱由校用何種手段來掌控手下的人,要耗費的精力也是極為龐大的。

他也不可能透過兩份奏疏,就能判斷出誰對誰錯。

可戰事緊迫,他也只能儘量的去平衡雙方,阻止事情惡化。

他可不想讓崇禎年間的事情,在他這裡重演。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