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于成龍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西式戰艦甲板厚,堅固結實,橡木結構的船身比起普通木頭的商船來,橡木不僅不容易被炮彈擊穿,而且中彈之後,橡木的船板不容易像普通木板那樣破碎,碎片橫飛,對艦員造成二次殺傷。不過西式戰艦最致命的弱點就是沒有隔艙結構,一旦在水線之下被擊穿一個洞,如果控制不住漏水,船就會沉沒。

南洋海軍不僅是自己造的戰列艦要增加隔艙結構,就連俘獲的和打撈上來的這幾艘戰列艦也進行改裝,增加隔艙結構。

海灘上,日本造船工匠在南洋公司造船工匠監督下,正把損毀嚴重的荷蘭戰艦拆解,給拆成一塊一塊的木板。一部分木板用來修補還能用的船隻,並增加隔艙結構;大部分的橡木木板都被裝上運輸船,送往新加坡造船廠。

從損毀的戰船上面拆卸下來的木板可都是寶貝,這些橡木都是經過五年以上晾曬的木頭,不需要再耗費時間,直接就可以造新船了。

江戶灣的水不是很深,海面上還有一批船隻正在打撈尚未撈起來的沉船。

打撈沉船的方法在宋朝的時候就已經發明了,那是在內河使用浮力打撈的辦法,在打撈船裡面裝入泥沙,開到沉船上方,用繩子固定住沉船,然後用鐵鏟把打撈船內的泥沙從船裡拋出去,船質量減輕,由於水的浮力作用上浮,經過多次重復同樣的動作,沉船就能逐漸浮出水面。

而明軍使用的是藉助潮汐力量打撈的辦法,以四艘船打撈一艘巡航艦,先把船駛到沉船上方,等到退潮的時候,把繩子固定在沉船上面。等到漲潮,沉船就會被浮力拉起。之後打撈船拉著沉船駛到水淺的地方,鬆開繩子,等待退潮,再把沉船拴住,等下一次漲潮,沉船基本上就露出水面了。

一般來講,高潮和低潮的水位差可以達到四米到五米,江戶灣的水深不過十米左右,只需要兩次浮力打撈,沉船就能露出水面。等到沉船露出水面,就能拉著沉船去岸邊。

沉沒的荷蘭戰船不斷被打撈上來,送到沙灘上之後,把嚴重損毀的船隻拆解了。

“這些都是上好的橡木,裝上船去,送到新加坡造船廠。”胡德帝指揮工人把拆解下來的木板裝上商船。

“打撈上來的沉船還真不少,那麼多木板,足夠我們造好幾條戰列艦了。”張玉坤看著正在工作的日本工人說道。

胡德帝哈哈大笑道:“現在我們已經有五艘戰列艦了,訓練一下船員,明年五艘鉅艦從長江殺進去!不知道韃子看到這些鉅艦會有什麼反應!”

戰列艦殺入長江,那是明年的事情,目前的湖廣大戰需要的不是戰列艦,卻是噸位比較大一點的內河戰艦,這就需要靈渠完工。

千里之外的靈渠,現在是冬天枯水季節,靈渠的水量下降了許多。

郭之奇、方以智和馬雄指揮民壯們,正在修築引水渠。

“把這裡的水引走,引到那邊,我們就能在河底挖掘了。”方以智指著正在施工的民壯們對郭之奇說道。

為了讓靈渠在明年春季水盛季節能夠通航,明軍加快了施工的進度。馬雄在廣西就地招募民工,招募了兩萬多人。而劉啟那邊又從安南也招募了三萬多民工過來,加上劉國軒帶過來的一萬多民壯,還有陸陸續續送來的清軍俘虜,一共有七萬人在施工。

老農打扮的于成龍光著腳站在泥水中,冬天的廣西不是很冷,他揮汗如雨,一鏟一鏟的挖掘泥土。這裡的水已經被引走了,露出了靈渠河底。

數萬民壯就站在露出的河底施工,對靈渠進行加深擴寬。

岸上,有人推著車過來,站在河裡的民壯把泥土鏟到車裡面,推車的民壯就推著車去附近把泥土倒在一片空曠地中。

“這些淤泥可是很好的肥料啊!農民把泥土倒進田裡,來年可以大豐收。”于成龍擦了一把汗說道。

“于山,想不到你還關心這裡的農民啊。”一位從廣東來的民壯說道。

于成龍笑了下:“老夫是本地人,當然關心這裡的農民。”

那位民壯笑著道:“于山,聽你的口音都不像本地人,倒像是北方人。”

“老夫本來是北方人,因為兵荒馬亂,一家人都來到廣西。”于成龍回答道。

那民壯道:“都是可惡的韃子!要不是他們入關,老百姓也不會流離失所,四處逃難!韃子入關,殺害了我多少漢人!”

于成龍嘆了一聲:“其實罪不在清廷,都是北方的流民草寇,若不是他們造反,這好好的大明江山會變成這樣子?是他們害死了崇禎爺!清廷入關,也是為崇禎爺報仇了。”

“哈哈哈!”那民壯大笑,“什麼給崇禎爺報仇,那都是洪承疇這個大漢奸的毒計!當年大明王師快滅了流寇的時候,虜酋皇太極就入關了,大明不得不把剿賊的大軍拉去京城勤王,這才讓流寇又得到喘息的機會!當年是皇太極和流寇輪番搗亂,先帝也是難辦啊,一邊是流寇,一邊是韃子,遙相呼應,這大明江山就這樣丟了。”

另外一名民壯道:“若不是韃子逼著先帝加遼餉,又怎麼可能鬧流寇?”

于成龍在工地上已經好幾個月了,本來他以為,明軍大興土木,修復靈渠,一定會導致怨聲載道民不聊生,誰知道招募來的民壯們都非常擁護明軍。

其實當年的老百姓生活並不怎麼樣,清初只是佔了一個番薯等高產作物引進的優勢,使得糧食產量上升,老百姓有一口飯吃,不至於餓死罷了,但是生活質量卻不怎麼樣。而他們來到工地上之後,其實這裡的伙食還算是不錯的。

每天的伙食,早餐和午餐是幹的,主食是混合了雜糧的糙米飯,雜糧是番薯,或者是高粱米,或是玉米粒,和糙米一起蒸成米飯。晚餐是稀飯,還有烤番薯。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菜主要是青菜和豆製品,還有土豆,辣椒,藕片茄子等,味道都還不錯,特別是土豆燒茄子,炒豆幹等,放入一點辣椒,味道特別香,很好下飯。而且這裡似乎糖和醬油不是什麼奢侈品,紅燒的菜經常可以吃到。

當年因為精鹽價格昂貴,糖的價格也很貴,所以精鹽和醬油都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吃得起的奢侈品,植物油也是奢侈品,一般老百姓吃的飯菜非常差,幾乎看不到一點油腥,味道也很清淡,鹹味少,更不要說甜味了。

可是在南洋和東番,大量種植了甘蔗,建造了製糖廠,使得白糖和紅糖不再是奢侈品。而新式的造鹽的方法,也使得食鹽價格下降,南洋公司的鹽稅又不高,精鹽也不是奢侈品,醬油的價格也下降了許多。

因為大量種植花生和油菜,植物油的價格也下降,使得老百姓可以吃得起油腥。

工地上幹活的民壯們,伙食標準是比明軍的輔兵略低一點的,每隔幾天還能吃到一次肉,這樣的伙食條件,在清廷控制區內,就連一般的小地主都比不上。

南洋番薯和甘蔗產量特別高,這使得南洋公司下屬的農民養殖業特別發達,番薯的葉子和藤都可以用來養豬,每年產出的豬肉足夠提供給軍隊使用。而民壯,其實也是屬於一種準軍事人員,在待遇方面還算是不錯。

除了有用運輸船運過來的活豬現場宰殺之外,還有漁民捕撈的魚蝦,曬乾了之後也送到靈渠的工地上。

“開飯了!”有人喊了聲。

于成龍放下手頭工具,上了河堤,來到樹蔭下用石板鋪成的桌子跟前。

午飯早已上桌,今天的飯菜相當豐盛,飯盆裡面放著的都是精米做成的米飯!一粒粒的米粒油亮發光,散發出一股米飯香味,桌子上放著大盆紅燒肉,骨頭燉蘿卜湯,炒豆幹等菜餚。等到于成龍上了桌之後,看到有人拿著一個個陶罐過來,放在桌子上。

“紅燒魚罐頭,這裡河魚少,新鮮海魚又沒辦法送來,就吃這個。”那名士卒把罐頭放在桌子上說道。

靈渠施工,這裡的河魚早就被民壯們吃光了,平日裡吃的都是魚幹蝦幹。

當年交通速度慢,冰塊又是奢侈品,不可能有凍魚凍蝦,所以送到內地的魚蝦都是曬乾了送來。不過蝦幹和魚幹用來做菜,味道還是很不錯的。

冰塊當然還是有的,鄭襲控制了外興安嶺一帶,再往北一點,去美洲的航線途經之處,即便是夏天都能採集到冰塊。可是冰塊的運輸成本實在是太高了,除了用來造啤酒之外,只有少數高級官員才能享用到冰塊和用冰塊保鮮的海鮮。

“罐頭?”于成龍很是吃驚。

一名從廣東過來的民壯拿起罐頭:“這可是好東西啊!”說著他拔出腰刀,撬開了罐頭上面的軟木塞。

于成龍看了一眼,只見陶罐裡面裝著紅燒魚塊,他夾了一塊品嚐一口,覺得味道不錯,有一種特殊的美味,而且燉得非常爛,魚肉入口即化。

“今天是冬至,開牙祭了!加餐。”那名民壯說道。

“時間過得真快啊!來的時候還是夏天,一轉眼就到了冬至了!”于成龍自言自語道。儘管在這裡的生活不錯,但他還是想,有機會就逃走,畢竟他是大清的朝廷命官。(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