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明軍戰列艦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薛鳳祚本來雖然也是東林黨人,但他和方以智其實有點相似,對科學研究的興趣,遠超過了理學思想對他的束縛。見到蒸汽機之後,薛鳳祚就一心撲到蒸汽機上。

“叮叮噹噹”十二名銅匠同時開工,打造兩套黃銅聯動控制閥門,薛鳳祚的學生梅文鼎正親自指導銅匠動工。

“遊標卡尺是個好東西啊!”梅文鼎愛不釋手撫摸著手中的遊標卡尺。有了這個東西,不同的工匠打造的零件尺寸就能達到同樣的大小,就能完成標準化生產的目標。標準化生產不僅在生產槍炮口徑方面有極大的作用,而且在加工零件,製造精密機械和儀器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沒有標準化生產,就會出現一臺蒸汽機的幾個本來需要同規格的閥門大小不一,在組裝的時候會產生很大的困難。

另外一邊,薛鳳祚帶著新徒弟劉豐,正在指導工匠們打造一口高壓鍋爐。

蒸汽機改良的工程,無疑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工程,宋應星、戴蒼、戴梓、徐正明、宋士慧、宋士意、梅文鼎、梅文鼎等當代最偉大的東方科學家,加上一批王新宇高新從歐洲聘請來的義大利儀器工匠、瑞士鍾表匠,以及陳水傑父子,還有上千名來自福建、江南各地的能工巧匠,全部都投入到蒸汽機研製工程中。

即便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王新宇還給出了五十萬兩銀子的研製費用,但是按照薛鳳祚保守的估計,改良蒸汽機的工作沒有一年是不可能完工的。

原來的老式鍋爐因為密封性太差,已經是不能用了,薛鳳祚準備重新打造一整套新式的高壓鍋爐。

高壓鍋爐在這個年代,可以說是一種高科技,對材料的要求非常高,一不小心就會造成鍋爐爆炸的事故。還有連線的管道焊接,密封性等各方面的要求。

之前南懷仁小車的鍋爐雖然是高壓鍋爐,但是那個鍋爐功率很低,體積小,所以對材料的要求也就低了很多。現在要把南懷仁小車的鍋爐放大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根據體積和表面積的數學公式,體積越大的物體,單位體積所需要的表面積就越小。要容納更多水的大型鍋爐,所用的材料就要求越高。

所以薛鳳祚沒想著一步登天,而是準備先製造一臺比南懷仁小車放大了十倍的小型高壓鍋爐,先造出一臺能夠投入實用的小型蒸汽機再說,然後在基礎上慢慢提高。

對於水壓和溫度的控制,王新宇提出一個建議:“我們可以製造水溫表和壓力錶,可以先對鍋爐進行測試,看能夠承受多高的壓力,然後按照這個標準造鍋爐,在壓力錶上面設定一條紅線,也就是警戒線,在紅線以下就是安全的,超過就有危險。另外,可以根據可以承受壓力的大小,打造安全閥。”

畢竟王新宇前世不是學機械制造的,學的是化工,對安全閥的構造他是一概不知。

高壓鍋爐內的蒸汽壓力一旦壓力超過,安全閥可以自動開啟,排出鍋爐內的多餘的蒸汽,這種安全閥沒有人見過,這些都需要摸索製造。

不過想起了後世的高壓鍋,王新宇提出一個建議:“可以使用重錘,對,造一個一定重量的重錘,來控制蒸汽壓力超過時可以排出!這都需要牽涉到數學計算,本藩想,薛先生一定可以勝任這個工作!”

高壓鍋爐對於這個年代的技術來講,是相當複雜的工程,需要各種能工巧匠動手,也需要戴蒼父子和徐正明這樣動手型的科學家,也需要薛鳳祚和梅文鼎這樣的設計和計算的科學家,還需要擅長製造精密儀表的歐洲工匠。

至於壓力錶的問題,瑞士來的鍾表匠們很快就弄出了設計圖,其實內部構造和鐘錶還是有幾分相似的,只不過是透過壓力的大小,決定指標所指向的刻度,基本原理,鍾表匠們都可以解決。但是壓力錶後面的控制元件,需要能耐高壓耐高溫的零件,那就不是鍾表匠們的事情了,而是戴梓和宋應星幾個的工作。

最初的設計計算,中間的調整計算,乃至最後總的安裝工作,是薛鳳祚和梅文鼎師徒所擅長的。

其實王新宇所做的事情,就是把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東方科學家都集中在一起,進行協調,大家齊心協力,這樣造出蒸汽機來就不是夢想!

“快六年了!為了造蒸汽機,花費了快六年的時間!能在兩年內造出,已經是成功了!就算時間再長一點,四年,五年,都沒關係!那是長遠的事情,是急不來的。”王新宇給了薛鳳祚足夠的時間。

牽涉到的方面太多了,鋼鐵材料,密封性,橡膠,目前沒有橡膠,就用杜仲膠取代。先造出小的蒸汽機,再進一步造出大的。

打造蒸汽機的同時,王新宇還和宋應星的兩個兒子宋士慧、宋士意探討製造電池。

大型的硫suan廠正在施工之中,等到有了工業化生產硫suan之後,就能有足夠的酸來製造電池。不過發電機可是高科技,以這個年代的技術,在一百年內都沒辦法造出發電機。先製造出電池的作用是為了通訊。

這個年代的通訊技術實在是太落後了,艦隊到了海上,就幾乎無法同岸上通訊;陸地上,一道命令從東番發出去,到湖南要收到命令,最快的也要七天七夜。等對方收到,再回饋過來,一來一回就是半個月。

如果有了電報呢?那樣對指揮作戰來講就是一個飛躍的發展,就可以真正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以目前的通訊水平,要決勝於千里之外只能是古人在書上面說說而已,真正的戰場形勢千變萬化,不是幾個文官軍師坐在後方指指點點就能打贏戰役的。

也就在王新宇暫時留在東番的這段時間內,李光地從東瀛回來了,帶回一個好消息:在他們幫助下組建的日本神風特攻隊,不僅趕走了紅毛鬼,而且還繳獲、打撈了四艘戰列艦,九艘巡航艦和三艘大型商船。

“紅毛鬼一條鉅艦是幾乎完好無損的,沒能跑掉,被我們俘獲了。還有,我們打撈起來五條鉅艦,除了兩條不能用了,有三條修復一下還可以使用。”李光地彙報了情況。

“打撈起來的是什麼船?”王新宇對這個非常感興趣。

新加坡一戰,瓊州軍也打撈起來兩艘荷蘭戰列艦,其中一艘損毀嚴重,只能放在岸上當成水兵的訓練器材使用;另外一艘經過修復,可以出海,目前被當成訓練艦。

南洋公司造船廠自己準備建造的戰列艦,目前已經鋪設了龍骨。經過五年晾曬,南洋公司已經有了可以建造戰列艦的橡木。目前正在動工的,是兩艘一千二百噸級的二級戰列艦和六艘八百噸級的三級戰列艦。

王新宇並不打算現在造一級戰列艦,那東西造價太貴,而且在歐洲,一級戰列艦其實就是一種威懾力量。由於價格高昂,數量太少,一級戰列艦其實真正到了海戰中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真正海戰的主力還是八百噸級的三級戰列艦。

李光地回答道:“我們在東瀛得到的四條鉅艦是橡木結構的,七十門大炮的鉅艦!”

“是七省級七十炮戰列艦!好!太好了!還需要多久可以形成戰鬥力?本藩想,等到明年夏天的時候,我們有五艘戰列艦可以進入長江,炮擊江寧,攻打安慶!不知道到時候這些船能否修復,投入使用?”王新宇問道。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李光地回答道:“打撈上來的船正在修復,再過一兩個月就能全部修好了。只是船員的訓練沒有那麼快。”

“船員沒關係,我們從別的船上調撥,優先保證戰列艦艦員數量!只要我們的鉅艦進入江寧和安慶,炮擊韃子水師,那麼長江下遊就被我們完全控制住了!”王新宇道。

“要進入長江炮擊韃子水師,有個韃子瓜州大營需要拔掉,韃子在瓜州一帶設定了攔江索和大量水下暗樁,我們的船無法上去。”李光地道。

“攔江索和水下暗樁都不成問題,我們有水雷可以炸開!關鍵是要船的數量足夠!若是韃子任命施琅為長江水師提督,那麼我們的鉅艦就會面臨韃子大量的火攻船。但是如果我們的船夠多的話,韃子的火攻船就根本無法靠近。”王新宇神色嚴肅的說道。

“對了,大帥,我們俘虜的紅毛鬼怎麼處理?”李光地又想起一個問題。

被日本神風特攻隊俘虜的荷蘭人現在還關在江戶日本人的俘虜營裡面,這些人殺了的話也沒有什麼好處,留著還有點用。但是瓊州軍又不放心用荷蘭俘虜幫自己打仗,這些人比起英國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來,是很不可靠的。

王新宇回答道:“把他們送去英國人的東印度公司!紅毛鬼正在和英國人打仗,這些俘虜送給英國人,我們可以從英國人那邊換來銀子和武器!”

……

千里之外的日本江戶灣,海灘上面放著三條七省級戰列艦,海中還有一艘七省級戰列艦,這些都是神風特攻隊的戰利品。

江戶灣海戰,荷蘭人在日本人的神風特攻隊面前吃了一個大虧,損失慘重。荷蘭艦隊敗退之後,在明軍的組織下,沉沒在江戶灣內的荷蘭戰艦都被打撈上來。扣除了那些損毀嚴重的戰艦之外,有些船修復一下都還能使用。

而那艘完好無損的戰列艦,是在慌亂之中來不及跑掉,結果被明軍兩艘六角炮快速戰艦打掉了風帆,失去動力。隨後大批日本武士在明軍海軍陸戰隊特戰隊帶領下,從荷蘭戰艦沒有什麼防御能力的船尾登上船,繳獲了這艘戰列艦。

原本德川家綱想要留下幾艘船,不過胡德帝卻不願意給。

李光地也幫助協調,戰列艦明軍是肯定要全部留下的,其他的小船,倒是可以留給日本人一批。反正戰列艦對日本人來講也沒有任何作用,日本不需要強大的海軍,有明軍的海軍在保護日本就足夠了。

這個時候,事實上已經是王新宇小妾的鷹司信子卻幫助明軍說話:“我們日本不需要這種大船,而是需要更多的小船。我們有不在大洋上航行,需要的是更多的神風特攻船,讓歐洲人不敢進來!”

在南洋公司的幫助下,日本人又改良了神風特攻隊的船,由原來一次性使用的,單純的自殺性小艇,已經改進到了可以重複使用的杆雷艇了!

所謂的杆雷艇,就是魚雷艇的前身,船的前部可以伸出一根金屬長杆,末端有一枚水雷。杆雷艇也是細長的船身,槳手們坐在划槳甲板內,上面有厚實的木板保護,而且杆雷艇的體積小,還十分堅固,速度快,不容易被擊中。船上有厚實的甲板保護,能夠避免槳手遭到對方霰彈、葡萄彈的殺傷。

杆雷艇抵近對手戰艦之後,負責操作水雷的水兵搖動手柄,伸出金屬桿和水雷,把水雷送到對方戰艦上面,然後自己全速倒退離開。細長的杆雷艇兩頭都能行走,撤退的時候,船頭變成船尾,船尾變成船頭。

儘管杆雷艇說是可以重複使用,但是在海戰中杆雷艇的生還率很低,所以南洋海軍自己不會使用這種自殺性攻擊的武器,而是在想辦法研究一種可以在水裡面自己走的水雷。

可是要造出自己行走的水雷,也就是魚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許等到蒸汽機的技術有了突破之後,才能出現真正的魚雷艇。

海灘上,胡德帝指揮一批日本船工,正在修復不久前打撈上來的三艘戰列艦。

“把那幾條不能用的船拆了,拆下來的橡木用來修補破洞!”一名南洋公司來的造船工匠正在指點日本工匠動手。

在新加坡海域打撈起來的幾條荷蘭戰艦也是這樣處理的,破損嚴重,不能用的船,就乾脆全部拆掉,拆下來的橡木可是好東西,能夠用來修補船。

除了修補破洞之外,拆下來的橡木還被用來給戰列艦增加隔艙。(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