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興旺基隆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十一月二十日,這是一個好日子。連線基陸三島與大員主島的填海道路進行合籠儀式。南北兩邊,一條寬五丈的填海大道在海中尚有不道一丈便合籠。在合籠處,民夫們事先在兩側填了兩個一畝寬的小場地。傍邊數十臺牛車裝好泥土等待填海,數百號民夫也挑著一擔擔泥土等待號令!合攏口兩側立了兩個橫幅,基隆一側紅布橫幅寫著:“基隆奠基利在千秋萬代。”另一邊側寫著:北鄉築路惠於萬千百姓。

林志榮帶領數十大小要員站於基隆這邊,正拿著鏟子準備鏟泥。片刻主持官大聲宣讀:“吉時已到,竣工儀式開始!”

鞭炮鼓鑼齊鳴,林志榮學著後世大官們的樣子,悠閒地鏟了幾鏟泥土下去,接著身後從眾也有樣學樣,揮著鏟子鏟泥。做了樣子,眾人又隨林志榮大腹便便地走開,以免擋住後面的填海大軍的真正工作。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不到半個時晨,整個缺口合攏,工人們開始對路面進行平整夯實。而整個基隆城,現在雖然還算一個大工地,但在舊城四周已建成了許多房屋街道。這舊城南邊空地尚多,一條東西走向五丈鋪磚硬路筆直穿過。全長六裡,起名興南大道。舊城東西兩側,兩條南北走向的五丈鋪磚硬路並列而建,其中西面道路連線興南大道西邊,北面直通碼頭,取名興西大道,東面大道南穿興南大道,直接南下與連線主島的填海道路連線,北面也直通港口。舊城北邊側在門前留了二百畝的闊地預作廣場用地,然後在預留地北端修建了一條東西走向,同樣五丈寬的道路,取名興北大道。最往北至港口一條沿岸修建的大道取名興港大道。但這些道路大部分只平整路面,只有靠近港口及舊城附近才夯實及部分鋪磚。

舊城傍的道路,林志榮規劃北面為商業主區,此時已有三十多個商行建成,同時高檔酒家,客棧及錢莊等也有十多家,興北路及興港路的一些主幹道開始呈現街道模樣,主幹道所建的商鋪,林志榮規定要離道路路面兩仗,以便日後綠化及擴建道路。東面,興東大道林志榮規劃為軍事區,這裡主幹道上修建了一座十畝的軍事建築,起名基隆總督軍事總指揮部。同時南面修建軍械廠,北面修建軍需倉庫。東面近千畝空地被一丈高的磚牆圍起,禁止外人進入。圍牆四周則有一條兩丈道路圍繞,傍邊才是軍營。其餘主幹道路邊則是一座座兩畝到半畝不不等軍官別墅。南邊則規劃為興南大道為民用住宅區域,主幹道兩傍已建造茶樓,當鋪,布莊,糧店,鹽油店等各種零售商店。後面側是一排排整齊的民房,每座大約三百平方左右,由一條條兩丈寬的街道連線主幹道。西面同樣為住宅區域,現在現個區域已建成四百餘戶。基隆東西兩島,林志榮將東島劃成工坊區,糖廠,皮革廠,製衣建在那兒。同時有六個商行購買了地皮修建酒坊,車坊,傢俱作坊,西島則規劃為造船及修船用地,在島東南邊已平整出一塊臨海平地,灘塗淤積灘塗也開始疏浚,兩條船塢緊挨著開挖。

臺北鄉離基隆四十餘裡路,這裡一座數百畝小城早已成形,城外磚場,瓦場,陶窯及伐木場好幾座,每天源源不斷地產出各項建築材料輸往基隆。大量的木材被砍下,一部分被扔進水塘河裡進行浸泡,這樣可讓木材更耐用和防蟲。其它的則經過自然風乾和蒸乾後鋸成角條板材以便使用。這裡出產的木材不錯,有紅木,椎木這些做傢俱的上好木料。但最好的還是柚木,造船要說質地最好就算柚木,它質地堅硬,風乾後泡水也不會開裂,且耐浸耐蟲。但這柚木並沒有大片大片長著,而是稀疏長在山林中,很是珍貴。至今也是尋得三十棵成材原木。得知柚木如此珍貴,林志榮要求保護好樹苗及未成材的柚樹,如發現出產柚樹的森林禁止開荒並將多餘樹苗移植出砍伐後的樹林地種植。同時在砍伐樹林過程中,還發現稀疏長著一些成材的橡膠樹,周圍還發現不少橡膠樹苗。橡膠後出可是必不可少的工業原料,現在這個時代則主要用於船隻水桶防漏水用途,林志榮得知後,便命人就地開荒專門種植橡膠樹。並且利用後世所見的割膠技術教授流民們割膠。每天都有百來斤橡膠入庫。臺北鄉附近的山溝平原則有將近五百來人固定開荒。林志榮的開荒方法並不是刀耕火種,因為灌木雜草之類的可是燒磚瓦陶窯的薪火柴,這些都先用人工砍下在地上晾曬數日後才捆成把,再拉去窯場,然後才挖溝平整,開墾成每塊十畝的平整土地,並且每塊地均有水利溝環繞。河邊則攔起水壩,以便將水灌進田裡浸泡以便將灌木叢的根及大多數種子浸死,同時使堅硬的地表泡軟,來年用犁松耕起隴便可。至於磚瓦窯裡燒出的草木灰,林志榮讓人找個空地堆放,然後再用城裡運來的生活垃圾及尿屎,捕捉來的小魚小蝦拌在一起堆積並密封發酵,來年這些便是上好的有機肥。

港口貿易很紅火,平均每天林志榮都獲得三千餘兩的利潤。因此擴張便順利起來,如今林志榮冶下已有八千餘人,每天還有二百流民被運來。現在已不單純靠自己的力量蒐集流民了,林志榮與商人們合作,每送來一個精壯男女便給二兩銀子,孩子給一兩。商人們看到這販賣人口也掙些路錢,因此每次前來貿易,都會捎帶二三十人過來,一來掙些路費。二來為林志榮辦點事彼此增進些友誼。因此他們在路上對待這些流民們還是挺人道的!必競送來的人半死不活的話,增進友誼就說不過去了!同時也有些商人看中這大員島的前途,自己購買荒地再招募流民種植甘蔗,這個林志榮也不反對,但是立下個規矩每月工錢不少於一兩,如有做工累死人或傷殘的情況需要賠償。如果租種模式,稅加租金不得超過收成的五成,超出了便回收田地。但林志梟不限制商人們自己生產原料再自己壓搾甘蔗,商人們正是看中這點,所以還是有人敢買地招人開墾。新開土地林志榮還給出一個免稅三年的優惠。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