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一章 官制改革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按照周瑜的設想,若是中央官制改為三省六部制,初期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還是由尚書令管轄,不過此等職位權力仍過大,若是沒有合適人選,尚書令一職可以空缺,由皇帝自己來直接管理六部,這樣就和歷史上的明初格局類似,確保了皇權,也反過來推動皇帝要親歷政務,對天下之事明察秋毫。

地方官制,從夏商周時期的分封制到秦漢的郡縣制、州郡制,都有非常大的缺陷,即地方主官的權力過大,軍政皆握在其手,一旦其人有異心,日久必會生亂。

周瑜知道,歷史上在秦漢之後,唐宋兩朝採用的是道路制。

唐初有州三百二十八個、縣一千五百七十三個,為加強管理,按山川地形分全國為十道,後增至十五道。設道之初僅由中央派監察大員不定期赴多事地區視察,未成定製。至開元時始置各道採訪使,以六條檢察非法,如漢刺史。後因邊患頻增,為加強邊帥權力,使邊境節度使兼任道採訪使,且兼轄州縣事務,重演東漢末年外重內輕的局面,最後導致安史之亂。

平叛後節度使制已行於全國,形成道、州府、縣三極政區。割據之勢已成,尾大不掉,又出現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北宋統一中原後,為改變“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局面,除收軍權於中央外,地方行政機構採取分路而治,成為路、府/州/軍/監、縣三極政區。

路以水陸轉運使為行政長官,又置安撫使、刑獄使、常平使,分掌兵、刑、市場平糴與鹽鐵專賣,恢復秦漢以來地方分權而治的狀況。府州機構沿襲唐代。軍原為五代時的軍區,後因兼理民政而成為行政區,仍保留軍的舊名。監多半設於工礦地區,以加強礦產開發的管理。為進一步控制地方,北宋朝廷常派京師供職官員到州縣執行中央政令,其職銜為知府、知州、知縣等。同時在各府州置通判,規定一切政令須經通判副署,通判並可隨時向朝廷奏報府州情況。

宋朝的路制,明顯的弊端是各級官吏層層牽制,事事聽命於朝廷,地方無主動性可言,並使機構臃腫,冗官充塞,行政費用猛增。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以宋朝那麼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龐大的人口,最終卻被金、元所滅,這繁雜冗沉的官僚體制,不可謂不是其根本原因之一。

周瑜想要採用的行省制,是元世祖忽必烈於中統年間確定的官制。它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統一,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方面得到保證。這是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對後世影響巨大。省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的名稱,一直沿用。

元代在全國共設十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省、江西、湖廣。而山東、山西、河北和內蒙古等地則稱為“腹裡”,由中書省直轄。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參知政事,其行政機構名稱和官吏品秩與中樞相等,凡一省軍國大事無所不領。行省轄區不僅地域遼闊,且省界犬牙交錯,使其無山川險阻可依,北向門戶洞開,形成以北制南的軍事控制局面。因這一措施有助於防止地方割據,故為明代、清代所繼承。

行省雖然“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無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牽制與制約,故“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

如在人事權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行省幾無任官和詮調權,在這方面遠不如漢唐地方大員;在財政方面,行省只是充當了朝廷集中財賦的工具,所收取的財賦行省必須執行上供中央與地方留用七三分成的懸殊比例規定,行省還有義務遵照朝廷的命令,額外提供錢穀,以彌補中央財賦支出的不足;在軍事方面,行省不能獨立行使軍權,軍權掌握在中央的樞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對行省制定了嚴格的規則典制,不能逾越。

周瑜設想中的地方官制,就基本和行省制相同,在名稱上暫時還是以州、郡、縣來命名,對現有的州、郡、縣要做比較大的調整。只是要想從現在的州郡制變成行省制,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官員銓選,則是整個官制的基礎。

周瑜知道,在歷史上的這個時期,察舉制逐漸消亡,開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即在州、郡設大小中正官,負責按家世門第和道德才能,並博採輿論,從上上至下下分九等品評地方士人,供朝廷按品級授官。

到了魏、晉時期,隨著門閥統治的加強,至東晉後此制弊端叢生,中正權重,品評隨意,世族門閥把持中正,控制選舉,至後期造成“高門華閥有世及之榮,庶姓寒族無過進之路”。九品中正制已成為門閥統治的工具。

隋統一全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隋文帝開皇七年廢九品中正制,設秀才科。隋煬帝時又建進士科,以“試第”取士,並創立了以公開考試,擇優選才為特徵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創於隋代,形成於唐代,發展完備於宋代,強化於明代,衰落於清代,先後綿延一千三百多年。

“學而優而仕”,有了科舉制度,世襲承蔭、門閥世家之外的優秀人才將會有一個在仕途上前進的階梯,而且,這個制度相對公平,可以不拘一格選出人才。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這些年來,周瑜在江東地區廣開學堂,培育了數以萬計的適學少年,並在秣陵修建了華夏大地最大的藏書院,吸引了五湖四海的青年俊傑在此研修學習。

問題在於,這麼多的青年才俊如何能為朝廷所用?若仍舊採用薦舉制,恐有失公允。在周瑜看來,科舉制正是解決此問題的良方,唯一需要顧慮的,便是那些支援周瑜的世家大族們的反對,不過,周瑜也想好了應對之策,那便是少量地保留有世襲和薦舉制,作為科舉制度的補充。

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科舉制,便是周瑜推行官制改革的三個目標!(未完待續。請搜尋,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