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九節 新都城和新國名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遷都是早就有的動議了,在統一提上日程的時候,朱敬倫就建議內閣考慮遷都事宜。

原因很簡單,首都定在廣州,距離人口中心太遠,不利於對全國的掌控。

都城呼聲較高的有四個地方,北亰、南京、開封(或洛陽),以及西安,經過幾次討論之後,河南和陝西都被排除在外,西安太過深入內陸,大家都認為當今時代,世界列國的都城無不在大江大河或者沿海地域,因為交通更為便利,更加方便調運物資,定都在這種地方,可以極大的降低管理成本。河南的開封或者洛陽,也有很多人支援,這裡是古都,交通因為鐵路的原因,也算是樞紐,可鐵路運輸畢竟成本要比水運高的多,維持一個都城的運轉,運輸費用是非常高昂的。所以河南地區也被排除在外。

就剩下北京和南京了,這兩個選擇僵持不下,而且因為當時面對有可能跟俄國爆發的戰爭,更多是支援北亰的,這不僅僅是一個天子守國門的名頭問題,首都定在北亰,對於前線作戰的物資調集會帶來極大的便利。但也有人因此而反對,因為過於靠近前線,也意味著都城的不安全,都城失陷,那可不是小事,尤其是在國家剛剛一統,人心浮動的時候,都城失陷這種巨大的衝擊,很可能造成整體板蕩,尤其俄國人還帶著幫滿清復辟的幌子,是能夠籠絡住一大批人心的。

因此定都北京是有爭議的,支援的人很支援,反對的人很反對。

至於南京,支援的人支援,反對的人反對,但都不激烈。

所以北亰、南京僵持不下,於是政府決定做兩手準備,兩個城市同時進行準備。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對北亰的宮殿和官衙進行修繕,增加現代設施,通電話、電報,南京同樣如此,對相關機構進行了重新修繕和裝修,之後對兩地也重點進行了基礎設施建設,鋪設了硬質路面,規劃了市內交通。

最終跟法國、俄國的和解,讓內閣意見統一,綜合考慮還是南京更為合適。

這才選擇了南京作為都城。

南京作為都城的好處是,透過津浦路,往北可通達北京,往南繞道上海有兩條鐵路直通廣州。水路上有長江大動脈,運輸成本極為低廉。

政治上的考慮則是,雖則大陸協定簽訂之後,暫時跟法俄關係大大緩和,但長江流域的政治環境卻十分復雜,德國進入這一區域,與英國開始極力競爭,大明遷都這裡,會將大明的政治力量向這裡傾斜,更能保護這一區域的利益。

於是在經過三年政治整合,中國大陸的政治形態基本完成統一之後,大明政府宣佈,遷都南京。

國際上做了各種解讀,基本上都認為中國的力量將向北轉移,而重點將是長江流域,同時不少專家預測,統一的中國人即將要向英國的長江霸權發起挑戰,兩國極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爆發一場戰爭。

這幾年國際形勢的變化,讓這種預測深得人心,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歐洲列強都開始渴望有人能給大英帝國添點堵了。

西方列強擴張殖民地和海外利益的行為,互相之間摩擦不斷,英國的“C計劃”,法國的“S計劃”,德國的“條頓非洲計劃”,都希望能將自己的殖民地連為一體,修建貫穿非洲大陸的鐵路,但是互相之間的地盤錯綜複雜,越是擴大領土,衝突就越大。

德國用德屬東非的利益跟英國做了讓步之後,並沒有改善兩國關係,其實只要德國向外擴張,就一定會迎面裝上一堵“大英帝國牌”的牆壁,只是他們自己一直看不清楚。

法國在1896年,派上尉馬爾尚率8名軍官和10名非洲士兵到達蘇丹南部尼羅河上游的法紹達村,在那裡升起法國國旗,表示“有效佔領”。英國基切納將軍率軍侵入恩圖曼——喀土穆地區。他得知法軍佔領法紹達後便揮軍南下,強令法軍撤走。兩軍對峙,戰爭一觸即發。

葡萄牙想將自己在東南非洲和西南非洲的殖民地連為一體,建立一個“粉紅地圖計劃”,結果英國向葡萄牙發了一個通牒,葡萄牙人立刻取消了計劃。

俄國依然是英國封鎖的物件,在各條擴張方向上都能看到英國的影子,現在主要在亞洲地區博弈,俄國佔領了新疆之後,英國侵入了西藏,目前都沒有得到中國政府的承認。

所有列強向外擴張的時候,都發現了英國人給他們砌築的高牆,因此漸漸都開始對英國不滿,英國人自稱的光榮孤立,在這幾年慢慢開始變得被大陸國家有意孤立了。

此時大明遷都長江流域,儘管明明德國人也進入了這裡,但大家都認為大明會跟英國發生衝突,其實也未必是基於邏輯的判斷,很大程度上,歐洲人已經厭倦了這個不斷在歐洲挑事的攪屎棍子,希望有人能夠制衡一下這個國家。這種情緒反應到了布林戰爭時期,機會沒有人支援英國在南非的戰爭,導致戰後英國開始放棄孤立政策,選擇了日本這個國家做為盟友。

外界的解讀大明暫時沒有放在心上,大明短期內的目標是儘快完成國家的整合,遷都也是為這種整合服務的,至於將英國驅逐出長江流域,目前還沒有時間表,即便要驅逐,戰爭也是最後的選擇。

遷都的同時,大明宣佈更改國名,反倒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大明向外國宣佈,今後中外公函往來中,大明官方名字為“中華明帝國”,給大明之前冠上了中華二字,進一步凝聚人心,英文標準翻譯為“The,Ming,empire,of,China”,簡稱使用“中國”二字,英文“China”,國內公文中,全稱同樣為中華明帝國,簡稱為中國,非正式公文中允許使用大明,大明國等詞彙。

國外沒人做過多的解讀,但大明政府,現中國政府則非常認真,認為自己在用這種方式向世界表達一個意思,那就是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地區名詞,在經歷了太平天國、明清割據之後,再次統一為一個國家,那就是中國。

至於使用帝國詞彙,並沒有太多的感情色彩,只是在闡述一個狀況。

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帝國。(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