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六節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路徑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朱敬倫並沒有可以推動這一切,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大明政府的專家看到了,他們出臺了政策給與扶持,這是一個正常政府應該做的,大明政府這一套也不是獨創,不過是拾人牙慧罷了,西方人一直在這麼幹,日本人也學會了,大明沒道理學不會。

一開始是幾家比較低端的草編作坊開始採用電力機器,草編就是用草來編織各種工藝品和實用品,算不得什麼高階產品,草帽、草鞋、斗笠、蓑衣都可以算作草編,中國來百姓當作日常用品,西方人圖個新鮮當作收藏品,當然只是普通中產階級的收藏品,富豪還是喜歡那些官窯瓷器、珊瑚象牙工藝品之類的高階產品,主要還是中國老百姓消費,因此這種手工產品銷路極廣。

可是草編工藝複雜,往往只能手工製作,用機器目前還很難處理不夠標準化的茅草之類的纖維,倒是聽說有人搞出了蒸汽制席機,但需要的原料十分嚴格,而且質量不夠好,沒能推廣開來。

蒸汽機不好推廣,小作坊用不起,即便是大作坊也不太好應用,因為讓一個作坊,安裝了蒸汽機,然後要經常性的進口煤炭,維護機器,對文化水平較低的手藝人來說,實在是太過困難。

但電動機就不一樣了,不需要專門的採購賣炭,運作機器,通上電,轉動開關就行了,不用了直接關掉。雖然不可能帶動什麼複雜機器生產,但手工生產中還是有大量的簡單動作可以用機器的。比如草編中的原料加工階段,需要曬草、碾草,枯燥而無聊,就可以用機器來加工。用電動機帶動碾子碾壓稻草,顯然比用人或者牲口省事多了。

於是電動機慢慢在草編工藝中推廣開來,第一個形成規模的,是東莞的厚街,這裡的草編作坊極多,引入機器之後,甚至出現了更複雜的分工合作,有的作坊不在直接加工草編,而是透過粗加工原材料賣給其他作坊生產賺錢,他們轉型成了加工原料的原材料工廠。

將當地特有的莞草從農村收上來,進行碾壓、晾曬、規整之後,賣給其他手工作坊。甚至帶動的農村將莞草都當成一種經濟作物種植了,而在之前,這可都是野生野收,沒人會專門照看的。

同樣的例子還有竹制品,從文人用的筆筒,到學生用的毛筆,百姓用的斗笠、竹蓆,各種竹筐等等,既是工藝品也是日用品,用蒸汽機加工不方便,但用電動機還是有可能的,用機器帶動傳統工具,分割竹條、竹枝,顯然比手工效率高多了。

還有皮革業,陶瓷業等等,除了工匠們已經自行開發的一些粗陋工具之外,到底還能有多少種行業可以利用電力,政府都說不好。

他們出臺的政策是,一方面鼓勵機械企業發明生產一些小型機械,一方面鼓勵作坊採購使用這些小機器,美國戰爭之後,工部就得到了每年一百萬兩的專項資金,用於推動這項工作,目前他們已經推動了一千家示範作坊,涵蓋了八十多個較大的手工行業。

同時經過宣傳,利用電力機器提高效率,已經成為作坊主們開始討論的一種熱議了。

將來這種傳統行業,有多少可以透過新技術做大,從一千萬家手工作坊中能否誕生出幾百萬家小型工廠,從幾百萬家小型工廠中,又能誕生出幾十萬中型工廠,從這幾十萬家中型工廠中又會誕生出幾萬家大型工廠,這就是傳統國家工業化的理想道路。

而且這種道路真的有人走成了,那就是德國。

德國工業發展,並不是大工業消滅了手工業,而是手工業轉向了大工業。

最著名的例子,還是克虜伯,這家家族企業上百年來始終都是一家手工作坊而已,但是工業革命後,透過引入新技術,擴大規模,慢慢轉變成了一個工業巨頭。可即便到了現在,已經擁有了數萬名工人,手工成分其實還是保留了很多,沒有完成徹底的資本化。美國卡內基就發現,生產同樣的鋼鐵,他的公司只需要克虜伯四成左右的工人。顯然在效率上,克虜伯的工廠還比不上純粹資本化運作的卡內基鋼鐵公司。

不過光靠在傳統領域引入新技術,顯然只能拉近跟先進國家的差距,不可能超越對方,德國能夠在19世紀末超越英法等先進國家,靠的絕不僅僅是在傳統領域中採用新技術,改進生產工藝,使老行業煥發青春。

德國能超越英國和法國,靠的更多的是開發新領域,創造新的產業。

比如積極創立發展電氣、化工等新興工業部門,新產業帶來的爆炸性推動力,才最終使德國一躍成為歐洲頭號工業強國。

大明近幾年來其實也在複製這種路線,電力工業開始蓬勃發展就是一個例子,但電力行業在大明的意義,只是在傳統領域引入了新技術,猶如運輸業中引入了鐵路,是一種基礎設施,算不上全新的產業。

在化工領域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比如火藥工業推動出來的肥皂業,就是化工產業,儘管不是什麼高附加值化工產業,但卻開始培養出了第一代化工人才。

而在高附加值的化工領域,因為一次性投入高,投資回收周期長,但相對利潤也較高,顯然是一種資本和技術雙密集產業,不是一般商人能玩得轉的,有錢的沒技術,有技術的未必有資金。因此這個起步格外難,第一家介入煤化工的,是一家肥皂工廠。

這家肥皂廠一開始只是生產肥皂,同時為諾貝爾公司提供甘油原材料,慢慢他開始直接生產硝化甘油給諾貝爾供貨,這樣就需要引進製造硝酸的工藝。一步步沿著產業鏈攀升,最後他們發現,他們加工硝石生產硝酸的裝置,跟德國生產氮肥的裝置很相似。於是透過調整工藝,他們試制成功了氮肥。

這只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名字也很不顯眼叫做白又淨肥皂公司,透過生產日用肥皂攫取了第一桶金,慢慢摸爬滾打到了生產廢料,才真正成了氣候,走到這一步他們用了十年,那時候已經是1885年了。

大明和法國的戰爭,讓糧食價格高漲,肥料的生意自然就好。幾年時間,就賺取了第二桶金,迅速發展壯大。之後開始研發出了桑樹專用的肥料,甘蔗專用的肥料等等。大明跟美國開戰的時候,他已經成了一個化工巨頭。並且切入了諾貝爾壟斷的火藥領域,從諾貝爾的供貨商成長為了競爭者。

但白又淨肥皂公司的主業並沒有放在火藥上,戰爭結束後,就結束了火藥生產。利用戰爭期間新引進的裝置,他們決定生產染料。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又是一塊利潤很高的產業,全世界的化學染料都被德國壟斷,連英國都只能給德國供應煤焦油,德國加工後返銷給英國的紡織企業,大明的棉紡織工業也大量進口德國的染料。

戰後白又淨公司的染料迅速搶佔德國染料的市場,而戰後這波經濟增長高峰,助推了他們的發展。

大明戰後棉紡織市場,在棉紗產業上,依然大量進口英國和印度棉紗,但棉布產業已經佔據了本國八成的市場份額,不但壟斷了低端粗布,將美國粗布趕出了大明,還搶佔了英國細布大量的市場,目前在城市中跟英國細布已經開始分庭抗禮。

紡織業的發展,讓染料產業迅速膨脹起來,藉助染料產業的發展,白又淨肥皂公司,再次埋上一個新的臺階,躍升為千萬兩營業額的巨頭公司,加上他們所擁有的技術優勢,即便兵工廠這樣的什麼都想做的怪物,想搶他們的食吃,都下不了嘴。

引入新技術,開發新產業,大明在工業化道路上已經走上了正軌。

跟德國一樣,化工產業的總值不高,連國民總值的一成都不到,只相當於百分之一的樣子,但是這個產業的意義在於,他的附加值很高,他會帶動新的機械設備行業,化工行業的附加值高,化工設備的附加值自然也就高,因此這種產業往往是一種產業升級意義的行業。

隨著鐵路、電力和化工三大工業化主力推動,大明結束對美戰爭之後,又獲得大筆戰爭賠款經濟體系中注入了大量資本,雖然統一北方給政府財政北上了沉重的包袱,可對民間企業來說,得到的是一個巨大的投資空間、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因此經濟發展速度極為驚人。

短短三年時間,新開辦企業就有一萬多家,而工業增加資本翻了一番。猶如普法戰爭後的德國,經濟如同嗑了猛藥一般,以一種野蠻的勁頭在增長。

任由這種勢頭增長十年,大明工業就將輕鬆超過法國,僅次於美國、德國,和英國並列第三。而這只是說工業,就像歷史上大多數時間一樣,中國的經濟總量根本不敢算,真要算的話,恐怕現在已經跟美國差不多,甚至比美國都高了。

但這種平靜總是那麼的寶貴,1897年年底,法俄兩國公開了雙方早在1891年時候就簽訂的密約,這幾年一直在大家猜測中的法俄同盟暴露在了世界面前,法俄透過此舉向世界表明,法俄兩國已經做好了應對一切公開挑戰的可能。

法俄同盟的公開,讓本就緊張的世界局勢更加緊張,一場世界範圍內的軍備競賽開始了,大明也概莫能外,因為與大明安全相關的日俄兩國,都加入了這場軍備競賽之中,大明被迫應戰。(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