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九節 日德紛爭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很快達成一致,在秘密狀態下,三方簽訂了一份保護和租借條約,規定了各自承擔的權力和享受的利益,十分細緻,朝鮮人能想到的都列到了上面。

條約簽訂完後,三方才向外部宣佈,一時間輿論譁然,因為這又是一次沒有經過內閣,閔妃、國王和大院君決定的政策,一直把日本矇在鼓裡,日本第一個站出來反對,軍艦很快就派去封鎖了釜山。

駐紮朝鮮漢城的軍隊立刻威脅王宮,在景福宮附近駐紮,進行軍事演習。親日派官員集體上書要求廢除這項條約,並紛紛彈劾大院君,在內外壓力之下,朝鮮國王不得不罷免了大院君。

此時德國表示了強烈的態度,決定向釜山派遣八艘巡洋艦組成的艦隊,並且公開宣告,德國是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日本如果想要試圖挑釁德國的威嚴,德皇命令德國遠東艦隊有權力不經請示直接開火。

讓德國人難堪的是,此時德國海軍雖然有7艘艦船約19萬噸。但這時德國還沒有萬噸以上的戰艦,而多為兩三千噸級的二等巡洋艦。其作戰能力也多限於防禦本國的海岸和河口,事實上他們真的跟日本開戰,恐怕只會讓威廉二世蒙羞。

日本態度強硬,他們對國際局勢的瞭解,可不是滿清那群老爺,他們很清楚,德國海軍是個什麼貨色,在歐洲號稱侏儒海軍,日本有信心即使德國海軍都到了遠東,他們也能一一收拾了,所以堅決封鎖釜山,同時向朝鮮施壓,讓他們廢除跟德國和大明簽訂的條約。

德國人此時騎虎難下,八艘巡洋艦派往東亞,有可能被日本殲滅,不派的話,威廉二世大嘴都說出去了,求助於大明可以,但讓德國人向一個東亞國家求助,威廉二世抹不開臉,這倒黴孩子越來越覺得德國應該有自己的大海軍了,不然連日本這樣的國家,都可以對德國說不。

威廉二世不斷的發出聲音,表示德國應該有自己的強大海軍。

德國一要發展海軍,英國就開始緊張,你德國已經有了歐洲最強大的陸軍,現在還要發展海軍,你們離英國本土又那麼近,這不是要搞事情嗎,馬上開始遊說德國,安撫德國。德國也算是唯一可以用海軍訛詐英國的國家了。

結果大明期待的英國支援日本和德國對峙沒有發生,反而是英國開始安撫日本,希望日本不要緊張,希望日本能夠容許德國在釜山建立基地。事實上是,英國對朝鮮根本不重視,他們能容許日本獨霸這裡,讓德國在這裡擴張又有什麼關係。與德國建設海軍對英國的威脅相比,讓德國在一個自己不關心的地方擴充套件,對英國沒有任何損失。至於日本的態度,他們跟英國還不是盟友呢,即便是盟友也比不上大英帝國本土的安全性重要。

威廉二世發現訛詐的效果非常好,英國人不但答應支援他們在釜山的利益,甚至許諾幫組德國維護在南通的利益,這讓威廉二世認為,德國更有必要擁有一支自己的海軍了,沒有海軍都能讓英國這麼緊張,一旦德國海軍強大後,大不了用擴建海軍威脅英國唄,肯定能獲取更多的利益。

他的奇葩思路說白了,就是他想建海軍,想什麼辦法都要建。

而且日本人不是那麼容易安撫的,他們根本不配合大英帝國,朝鮮是日本的利益線,德國侵入這裡,猶如俄國侵入印度,這讓日本如何接受。

大英帝國轉而尋求大明的支援,英國人發現還是離不開大明。

而且英國也認為,德國進入朝鮮,雖然傷害了日本的利益,讓英國處在萌芽狀態中的,用日本取代大明制衡俄國的計劃破產,但德國制衡俄國恐怕比用日本制衡俄國更靠譜,俄國人對朝鮮也有相當大的野心,也試圖修建一條從海參崴到釜山的鐵路,也對釜山有圖謀。

日本人此時又犯二了,日本浪人衝入了朝鮮王宮,發動了政變,結果在政變中,閔妃被打死,威廉二世趁機發表了對日本強烈的抨擊,什麼黃皮猴子,未開化等詞彙都用出來了,絲毫沒有顧及到打擊面太廣,連帶大明都打擊到了的現實。

此時大明提出了強烈抗議,趁機滿足英國的要求,派出四艘鐵甲艦,二十艘巡洋艦的龐大艦隊開赴朝鮮海域,向日本施加強大的壓力。

日本有膽量跟四艘鐵甲艦為主的北洋水師開戰,卻知道跟大明海軍開戰毫無勝算,因為大明海軍中除了這四艘鐵甲艦外,還有三十多艘呢,大明海軍跟德國海軍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的。

日本只能認慫,將惹禍的外交官撤回國內,同時撤走了一部分駐軍,藉此平息事端。

也預設了德國艦隊進駐釜山。

受此屈辱,日本人豈能甘休,不甘休就要大造軍艦,勒緊褲腰帶也要搞大海軍,又一輪擴軍備戰開始了。

很顯然這是針對大明的,但威廉二世硬說這是針對德國的,馬上推動國會,透過了建造十二艘鐵甲艦的海軍法案,德國比歷史上提前兩年進入了擴張海軍階段。

英國人對德國人的行為極為不滿,與德國的對抗開始升級,暫時還沒有壓到英俄矛盾,估計等威廉二世的大海軍有一定規模的時候,英德矛盾就會升級到超越英俄矛盾的程度。

德國擴建大海軍,在亞洲逐步擴張的另一個後果是,讓日本開始跟俄國越走越近,日本開始跟俄國秘密溝通,如何遏制德國在朝鮮半島擴張的問題。

面對東亞局勢的又一輪緊張狀態,英國人越來越感覺對這一地區有心無力了。他們開始重新審視對大明的政策,他們發現了一個規律,英國一旦逼迫大明,大明一定會做出相應的對應,而大明的對應,往往會讓局勢更加複雜,更加緊張,複雜和緊張的程度,已經開始讓英國感到頭痛。

英國此時明白,大明已經成長到足以惹起英國控制不了的狀況的程度,此時說遏制似乎已經晚了,要麼直接打擊,要麼只能合作。

德國和俄國的擴張,已經讓英國感到很緊張了,這時候更緊張局面還是發生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1896年1月,大明終於宣佈,跟滿清朝廷達成一直,光緒皇帝跟大明特使在西安簽訂了《明清合併協議》,同時滿清皇帝發表了禪讓表,焚表祭天,表示滿清失德,該禪讓給有德者。(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