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節 迷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大明軍隊貿然加入戰爭的行為,頓時讓這場戰爭的走向變的撲朔迷離了。

西方國家極為驚詫,在大明剛剛結束的跟美國的戰爭中,他們一度已經達成了某種共識,決定在必要的情況下,介入美國戰爭,阻止大明透過佔領美國領土太過強大。

這次大明突然利用了日本的屠殺行為,介入了日本和清廷的戰爭,讓西方再次開始互相勾連,透過對法國和美國兩場戰爭,他們判斷大明已經變得過於強大了,一個強大的,上億人口的黃種人國家,在他們意識中造成的壓力還是很大的,必須限制大明的擴張,已經成為共識。

英國早就開始限制大明的發展了,對美國開戰還有削弱美國的作用,但一旦大明統一了中國地區,英國人認定他們在東亞的影響力,將被大明排擠出去。所以早在曾國藩還活著的時候,他們就出兵出力,幫助曾國藩打擊太平天國了,扶持滿清已經成為一項國策。只可惜清廷自己不爭氣,一邊是英國希望扶持清廷權臣增強清廷的國力,一方面是滿清朝廷在想方設法平衡這些權臣,限制他們的權力,一增一減清廷還是那個清廷,死氣沉沉,沒有希望。

但這樣的清廷,英國也不想看到被大明統一,因為畢竟這是一個三一人口的國家,一旦由大明這個已經開始現代化的國家管理起來,所帶來的國力增長是英國無法控制的。

於是英國立刻就向大明交涉,認為大明破壞了中立法,貿然介入戰陣會讓地區和平徹底失去控制。大明答覆說,這不是法律問題,而是文明和野蠻的問題。不在一開始就制止日本的屠殺行為,會讓更多的無辜平民遭受屠戮。大明反問英國,願意承擔一切道義責任嗎?

日本的屠殺行為,讓英國也很難接受,如果他們敢承擔責任,他們相信大明肯定會將之後的所有平民傷亡,都推到英國的身上,讓英國的榮譽受損。所以英國不肯承擔這個責任,大堅決表達他們的態度,認為大明貿然介入戰爭是不合法的,同時也向日本施加了壓力,要求日本約束軍紀。

可大明的軍事行動並沒有停止,十萬陸軍很快就像旅順發起了攻擊,至於海軍只限於防守,用海軍衝擊要塞的事情,大明海軍已經吃過太多虧了,尤其現在的要塞已經被日軍所控制,不是清軍那群兵痞,不可能隨便就放棄陣地的。

明軍的進攻相當艱苦,這不是戰鬥力問題,剛剛結束的美國戰爭,讓明軍鍛鍊出了一批王牌部隊,戰鬥力遠勝於日軍,武器裝備上,大量裝備毛瑟9式步槍也遠勝日本的金鉤單發步槍,大量裝備的機槍更完勝日軍,火炮上也佔據絕對的優勢,陸軍重炮甚至可以跟旅順的要塞炮互相轟擊而不落下風。

旅順的要塞體系營建工作,是李鴻章一手主持的,用料十足,設計科學合理,理論上來講,這裡是很難被攻克的。日俄戰爭中日軍對這裡的進攻就顯示了這一點,儘管那時候俄國經營的更穩固,但現在的旅順也不是輕易就能被攻克的地方。

日軍大山岩部,兩萬餘人,只用了一天時間就攻佔了這裡,如果說是打下來的,真的很難解釋,不用具體情報就知道,這裡幾乎是讓清軍拱手讓給了日軍。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地最高文官,道員龔照璵臨陣脫逃,戰前就坐船逃到了煙臺。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關於這個人的資歷,則完全是李鴻章一手提拔起來的,提拔他的原因,不是因為能力,而是因為他有錢。龔照璵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富戶,是李鴻章的老鄉。1871年投效北洋制造局當差,由監生捐納同知、知府、道員,一路升遷靠的都是捐官。1890年經李鴻章推薦,總辦旅順船塢工程,並會辦旅順船塢營務處。這是一個毫無戰場資歷,僅僅憑著跟李鴻章的老鄉關係加上金錢鋪路爬上來的富家子弟,讓這種人在旅順指揮,結果早就註定。此戰李鴻章罪責最大。

有一種說法是,當時守衛旅順的各路淮軍、湘軍人馬誰也不服誰,更不會服從一個文官,所以龔照璵才選擇了逃跑,這種明顯洗地的說辭不足為信,作為地方自高官員,即便明知必敗也守土有責,放在滿清制度沒有崩壞的時代,這種官員必死無疑。滿清入關之初,大量投降了滿清的地方文官,在各路起義軍的攻擊下,都不敢放棄城池,反倒到了晚期,大量逃跑的。

追究原因,只看這個龔照璵後來的結局便知,他因為臨陣脫逃,後來影響很壞,被定了一個斬首刑罰,但他手眼通天,白花花的銀子砸下去,竟然沒有執行,直到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他也只是被關押,而沒有處斬,並且在八國聯軍時期被釋放,回家鄉病死了。

這顯然是一個背景很深的人物,而他的背景毫無疑問就是李鴻章。李鴻章如此力保他,在看看他是李鴻章舉薦的營建旅順工程的官員,這項工程中到底有多少貓膩,不難猜測。李鴻章死後給家族留下了兩千萬兩銀子是哪裡來的,不就是這種人貢獻的嗎。

所以從用人上來看,後來李鴻章背甲午戰爭的黑鍋也不算冤,只是其他人也逃不開罪責罷了。

龔照璵跑了,看看留在旅順的軍官的表現,當時在旅順的軍官,全都是鎮壓太平天國起家的一干湘淮名將。張光前、黃仕林、姜桂題、程允和、衛汝成、趙懷業、徐邦道等諸將,這些人看不起龔照璵這種人,由總兵張光前出面召集諸將,推選出一個主帥。由資格最老的姜桂題出來承擔主帥,可姜桂題目不識丁,才資平庸,諸軍坐視觀望、互相推諉。

這群人推舉出一個目不識丁的老好人,依然是只為自己著想,其中徐邦道算是能打的將領了,守在主陣地上,不到半日就藉口軍隊缺糧擅自離開,從李鴻章到淮軍精英,都想著儲存自己的實力,這場仗怎麼打。其實如果能鼓起勇氣,或者放下私心,淮軍即便打不過日軍,至少也不會將這種堅固要塞拱手讓人。聶士成守鳳凰嶺就是例子,直到戰爭結束,他也沒讓日本人打下他的陣地,而他的軍隊並不是什麼精銳。

如果李鴻章能夠在旅順放一個能壓得住場面的大將,日本人別說一天了,以他們還在使用青銅大炮的水平,一年都未必打的下來,可淮軍老將劉銘傳等人都不在這裡,聽說是重病在身,湘軍老將劉錦棠也在這年病逝,無將可用是一大問題。但如果李鴻章能夠下達嚴令,整個滿清還是能找出一個大人物的,別的不說,派一個高階文官去旅順,恐怕都比讓這些武將互相推諉好的多,比如派一個兵部尚書去。

這種大方向山的指揮失當,責任應該由滿清朝廷,或者說皇帝來負。

但旅順之戰,始終有一個迷局,那就是日軍為什麼在旅順搞大屠殺?

如果說作戰艱難,激怒了日軍,這就是扯淡了,跟後來的日俄戰爭相比,這次旅順之戰幾乎就沒有戰鬥。

還有種說法,那就是日軍為了震懾滿清,效法蒙古人的政策,不希望看到抵抗。還是他們在朝鮮過的太好了,一路輕鬆推進,到了旅順稍微遇到一點抵抗,就不滿意了。

根據歷史資料,是日本第一個進入旅順的第一師團參謀長大寺安純建議,使團長山地元治同意後,日軍在旅順發動了大屠殺,將旅順城中兩萬多人殺盡。

這依然是軍官的自行其是,不是伊藤博文等人的手段,不是給伊藤博文洗白,而是這種明顯讓日本出於國際道義不利地位的行為,日本政客是不會採取的。這場戰爭中,日本政客一直在試圖讓日本扮演一個文明國家的角色,他們允許了大量歐美記者隨軍採訪,西方人看到的是日本建設合理的野戰醫院,不但醫治日本傷員,還收容清軍傷員,救治受傷百姓。而清軍則是搶劫自己的老百姓,殘殺日本俘虜,很多記者都拍下了被清軍砍掉四肢,切掉了蛋蛋的日本俘虜屍體。因此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在西方的形象越來越好,滿清的野蠻形象越來越深入西方人的心理。

就在這時候,爆發了旅順大屠殺,顯然不是日本政府有意計劃的,而且因為有大量隨軍記者,這件事連隱瞞都做不到。第一時間傳遍了全世界。日本文官政府只能引導,而不能否認,最後的操作是,收買西方報紙,發表日本屠殺的都是裝扮成老百姓的滿清軍人的謊言,最終隨著滿清戰敗而遮掩了過去。

但現在他們無法遮掩了,大明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比日本大的多,大明搞宣傳戰的經驗更豐富,在日本有確鑿無疑的行為下,全世界都知道日本的屠殺行為,不但西方知道,大明還透過在整個中國的商業渠道,透過一個個大明的和滿清的商會組織,將印刷的傳單,傳入了滿清內陸,連四川的老百姓都知道,日本跟大清開戰了,而且勝利後會屠城。此前一些偏遠地區的百姓,甚至都不知道戰爭爆發的訊息。

日本屠城的訊息,透過報紙和傳單,至少在整個中國地區的文人心理,留下了深深的恐慌,日本佔了旅順屠城,那麼佔了北亰呢,佔了南京呢?

就在他們憂慮重重中,大明出兵了,並且在一個星期的激戰之後,攻佔了日軍尚沒有牢固控制的旅順,明軍付出了一萬人的犧牲,兩萬五千日軍,則戰死了兩萬人,五千被俘虜。

攻佔旅順之前,大山岩等日本中高級將領集體切腹,五千俘虜中絕大多數是士兵,少數低階軍官。

大明將日本軍官的切腹,在全世界範圍內宣傳為畏罪自殺,同時在公開狀態下,對俘虜的日本官兵進行了審判,判處他們犯有謀殺罪,所有軍官一律槍決,普通士兵判處十年的苦役,發往大明殖民地服苦役。

世界輿論譁然,對大明將自己作為救世主一樣的審判行為感到怪異,但各國政府關心的是,大明的軍事行動,他們擔心大明藉此機會加入戰爭,火中取栗,佔領滿清領土。

但就在這時候,大明跟日本達成了協議,繼續保持中立態度,開始從大連撤軍,這種行為沒有減輕西方人的疑惑,反而更讓他們迷惑了起來。(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