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六節 煎熬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鄧世才透過前線張開山一份份戰報能夠看到,目前的戰場就是一座煎熬人心的熔爐。

雙方都無力發起大規模的攻擊行動,在吃過多次虧之後,現在無論明軍用什麼辦法,都無法將美軍調出陣地,張開山甚至表示,即便現在明軍大規模潰敗,因為擔心被伏擊,美軍都不會追擊。

可雙方僵持之中,卻不可能沒有傷亡,反而傷亡都很大。跟這個時代的歷次戰爭一樣,傷亡的主因並不是戰鬥傷亡,而是來源於疾病的侵襲,瘧疾、麻疹是最要命的疾病,嚴重的削消耗著士兵的體力,侵蝕著他們的健康甚至生命。

根據明軍目前的統計,在總陣亡的十二萬人中,直接戰鬥死亡人員還不足五萬,可以說三分之二的陣亡源於疾病。

美軍雖然是本土作戰,但美軍的情況並不比明軍號多少,主要來自美國北方的士兵,來到美國南方同樣會生病,南北戰爭中美國官方統計,在186年夏至1864年夏,北方軍隊間歇熱年感染率為%,平均每個士兵都發作了兩次或以上。

戰爭期間,瘧疾的年發病率從未降到40%以下。最高一年瘧原蟲感染了多達61968名士兵。戰後統計,在南北戰爭中,至少有60萬士兵死亡,大部分死者並非在戰鬥中陣亡,疾病殺死的北軍士兵是南軍子彈和炮彈殺死人數的兩倍。

與陣亡相比,最讓張開山憂慮的是疾病造成的虛弱,陣亡十二萬雖然可怕,但相對於明軍的總兵力來說,並沒有影響部隊的整體戰鬥力。可是病菌使士兵變得很虛弱,輕易就被痢疾、麻疹所擊倒,造成嚴重的非戰鬥減員,後方醫院中始終有平均三十萬士兵在治療。

美軍雖然有城市為依託,但大多數士兵卻不得不與明軍在陰冷潮溼的戰壕中對峙,疾病也是他們最為頭痛的,而且美軍兵員構成複雜,愛爾蘭人,意大利人,德國人,英國人,法國人,俄國人甚至還有黑人,許多人都是第一代移民,甚至都無法熟練的說英語,在這種情況下,貿然被招入軍隊,勢必伴隨著大量的不滿,而不滿醞釀的久了,就是暴動,美軍陣地背後,時不時能傳來槍聲,而且以夜裡居多,有時候聽說是有美軍士兵自殺,有時候則是士兵叛亂。

則這一點上,堅韌的明軍相對要好很多,尤其是在境外作戰,發生逃亡的可能性更低,因為沒人會在陌生的土地上想過逃走,本能的依靠在一起,依賴集體的力量求生。

於是一個個年輕的士兵進入骯髒的戰壕,在這裡與敵人對峙,接著生病、受傷、死亡,然後返回後方,又有新的年輕士兵接替他進入戰壕,如此在苦難中往復不斷。

圍城戰從九月份開始,一過就是三個月,到了十二月,雙方依然在對峙。休斯敦城裡已經沒有平民了,除了軍人,就是少數為軍人服務的產業工人。不過休斯敦的人口卻沒有減少,甚至比戰前還要多,因為這裡已經聚集了兩百萬士兵,以及為這兩百萬士兵提供服務的服務人員,整個休斯敦城市裡幾乎擁有了三百萬人。

如此高速度的城市人口集中,顯然超出了這座城市的負荷,交通已經無所謂了,此時基本上不需要什麼通勤,關鍵是給排水超出了附和,之前的休斯敦不過是一座四萬人口的小城市,主要以商業和貿易為主,這樣的小城市猛然湧入三百萬人,對其承載力是一個巨大的壓力。

因為短期內不可能解決三百萬人的吃喝拉撒問題,導致街道上汙水橫流,糞便堆積,如同三十年前的紐約,人甚至不得不在沒過腳踝的人馬糞便中前行,軍隊中流行的瘧疾等疫病迅速在城市裡傳播。

當相對來說,美國人依然比明軍的處境要好一些,畢竟有一座城市遮風擋雨,而且他們兵力佔優勢,可是他們依然不肯進攻,寧願在城市裡苦熬,也不願向兵力遠少於自己,且分散在休斯敦四周的明軍發起反擊。

與此同時,陳阿達率領的海軍,也處在另一種煎熬之中。如果陸軍告訴他們在戰壕中是一種煎熬的話,海軍會告訴他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對海軍來說,陸軍好歹有一塊平地,海軍卻連一塊踏實落腳的地方都沒有。

瘧疾、麻疹這些疾病海軍也會得,因為他們的衛生條件也不理想,陸軍至少能夠喝上乾淨的熱水,而這對海軍來說就是奢侈品。

所以三萬多公裡的漫漫海路,對海軍來說也是一場煉獄之旅。陳阿達從廣州出發後,一個月抵達夏威夷,然後在這裡集結艦隊,艦隊陸續集結之後,第二個月出發,又一個月,大明艦隊繞過合恩角,進入南大平洋海域。

此時美國人才發現大明海軍艦隊竟然全體出動,進入了大西洋海域,有歡欣鼓舞者,有恐慌驚懼者,因為總有人想要跟明軍決戰,也總有人恐懼著戰爭,因為在戰爭面前,總有人只看到榮譽,也有人總是看到危險。

美國海軍收到大明主力艦隊進入大西洋的訊息之後,知道一場大戰在所難免,於是開始積極準備。海軍開始了高密度的訓練,強大的工業實力,讓他們可以進行奢侈的實彈訓練,炮彈不要錢一樣的砸出去。同時還可以進行頻繁的編隊訓練,每一天美國海軍的水平都在提高,力量都在增強。

相比美軍可以心無雜念的準備即將到來的大戰,大明海軍甚至不得不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對抗漫長的旅程上,對他們來說,只有透過了三萬多公裡的距離,他們才能獲得跟美軍短兵相接的資格。

海軍官兵從未有一刻如現在這般體會到英國的強大,英國人在半個世紀前就已經具備的全球軍事行動能力,到現在為止對大明海軍來說,竟然還是一個巨大的困難。

沒有一座異國的港口會歡迎大明艦隊,他們只會將大明艦隊看作巨大的威脅,惹不起,也不喜歡。所以大明艦隊沒有一處港灣可以停泊,但他們必須休整。

進入大西洋的時候,整個海軍艦隊已經有三分之一人,一萬多傷病員,如果再不能讓他們休息,海軍無論如何無法應對接下來的戰爭。

拉普拉塔河是阿根廷和烏拉圭之間的界河,這兩國都不會歡迎大明海軍士兵登岸,但是龐大的艦隊還是強行駛入了這個開闊的河口,強行在河口中停泊,兩國向大明發出強烈抗議,但大明外交官告訴他們,大明海軍打算訪問巴拉圭。

相比於這兩國,巴拉圭和不歡迎大明海軍,但是他們也不敢拒絕。

在南美這一帶,大明在巴拉圭的移民不是最多的,但比例卻是最高的。1864到1870年爆發的,巴拉圭跟三個鄰居,烏拉圭、阿根廷和巴西,爭奪拉普拉塔河控制權的戰爭中,巴拉圭的人口從5萬減少到萬,成年男子不到萬。大明在巴拉圭的移民只有五萬人,但卻在這個國家維持了最龐大的華人社區,嚴重缺乏勞動力的巴拉圭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華人來維持經濟的。

相應的,華人也控制了這個國家的經濟,從商業、服務業到手工業,華人經濟都是該國經濟支柱,提供了該國三分之二的財政收入。

華人在這裡相對強大的經濟力量,讓他們能夠相對更高的給予本國的士兵以照顧。

陳阿達命令艦隊停泊拉普拉塔河口,然後讓各艦官兵分批稱作客輪進入巴拉圭休整,三分之一輪換,每一班十天時間,在這裡花去了一個半月時間,讓每個士兵都在陸地上進行了放鬆。

他們吃到了久違的熱飯熱菜,洗了熱水澡,甚至找當地女人快活了一下。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都得到了一次放鬆,知道11月底,他們才再次出發。

但在接下來的四千多海里,八千多公里的航程中,他們再也找不到這樣的機會了,因為無論是在巴西還是在其他南美國家,雖然也有華人移民,但當地的華人移民,都不具備在巴拉圭那樣的調動當地資源的能力,不可能給予他們合適的幫助。

一個月之後,他們整體繞過了南美海岸,接近了加勒比海地區,距離戰區越來越近了,已經多次發現了美國的偵察船,這時候陳阿達決定讓官兵進行最後一次休整,但是在法國、荷蘭和英國瓜分的蓋亞那地區,他們找不到停靠的港口,在千里達及托巴哥被拒絕入港,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必要的時候,陳阿達不在乎違法國際法,引起外交糾紛。

他終於在小安地列斯群島附近找到了適合停泊的天然海灣,將艦隊隱蔽在其中,在荷蘭和西班牙控制的群島之間,他們找到了背風處,這附近的島嶼上,都是一群白人奴隸主經營的種植園,因為背風,所以相對乾燥,雖然得不到華人的支援,但至少能讓士兵進行休整。

在這裡輪換休整了一個月時間,在當地種植園主緊張不安中,在西班牙政府的強烈抗議中,明軍強行在幾處島嶼上登陸,紮下野營休整。

之所以選擇這裡,是因為在以荷蘭、英國、法國和西班牙瓜分的加勒比地區,有一處由丹麥控制的群島,屬於小安的列斯群島的一部分,丹麥人稱之為西角印度群島,以聖克魯斯島、聖約翰島和聖託馬斯島三座主要島嶼組成,過去以奴隸種植園經濟為支柱,奴隸解放之後,經濟就陷於崩潰,由於丹麥跟大明的良好關係,引入了一批華工,目前華人在當地也已經有了一定的經濟影響力。

最關鍵的是,丹麥這些年跟大明的關係始終良好,大明長期維持跟丹麥和瑞典這種小國的關係,成本不高,雖說得到的好處也不多,但卻終於派上了用場。丹麥不敢讓大明艦隊靠岸,他們得罪不起美國,但卻不拒絕當地華人對海軍進行支援。

所以海軍停靠在這附近,至少可以透過當地華人得到一些新鮮的蔬菜和其他生活用品。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一個月後,他們稍微恢復了一下身心,再次出發,此時已經到了1月底,他們會直接開進加勒比海,進入墨西哥灣,而他們的旅途也即將結束,戰爭即將到來。

哪怕他們不離開,戰爭也不遠了,因為就在他們休整期間,美軍的偵察艦隊已經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附近,顯然這裡雖然不是美國的領土,但因為地利之便,這裡幾乎就是美國半個主場。(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