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四節 排華談判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赫德從英國手裡要到了降低大明向印度出口棉布稅率到5%的權力,換取大明維持棉紗進口價格不變的損失。

赫德解釋說,大明棉花生產嚴重不足,只能透過進口印度棉花和棉紗,印度棉紗可以作為城市中產階層的精製棉布原料,而進口棉花加工成粗布,不但滿足國內市場,還可以透過出口印度彌補平衡。

也就是說,赫德打算利用英國殖民地,傾銷大明商品,然後彌補平衡,只是他依然不願侵害英國本土利益。

鑑於大明還需要維持跟英國的友好關係,朱敬倫打算接受這個談判結果,不過擔心英國和印度棉紗的傾銷,朱敬倫還是希望能夠扶持本國的棉紗工業進行對抗,於是他要求徹底免除進口印度棉花5%的低關稅,加大從印度進口原材料,降低本國棉紗的價格,讓他更有能力抵抗洋紗傾銷。

同時出臺各種免稅政策,讓他們度過難關,同時生絲產業也需要免稅,茶葉沒有競爭對手不需要免稅,而重工業,除了造船業外,鋼鐵、機械產業只需要大幅度提高關稅,阻擋法國和德國工業品的傾銷,並不需要免稅,因為只要阻擋住了傾銷,兵工廠和鐵路公司的鐵路建設,能保證一個基本的鋼鐵和機械工業市場。

1890年平穩的度過去了,老百姓感到生活比以前更困難了,鄉村工業中的女工有鄉村共同體的保護,經濟危機中不至於餓死,城市工人第一次感覺到了生活不下去的窘境,他們有三個選擇,一個是移民,一個是回農村,最後一個是鬧革命。

大明的工業化起步不久,大量工人都是從農村進入城市的第一代工人,在農村依然有親屬可以投靠,算不上純粹的無產階級,因此大量的工人選擇了前兩個選擇,只有真正離開了農村共同體的極少數工人呢,才是真正的無產階級,他們大都選擇了移民,但已經開始有各種工人理論的小冊子在工人中傳播了。

這種工人為了生計而形成的運動,擋是擋不住的,工人上街喊個口號也不是大事,最怕的是被野心家利用,各種打著革命旗號的梟雄,會藉助工人的怒火,摧毀一切有形的和無形的文明。

此時政府往往有兩個對此,一個鎮壓,一個轉移注意力,利用民族主義情緒將無產階級因憤怒而帶來暴力情緒轉嫁出去,這就是為什麼戰爭總在經濟危機之間的原因了。

187年經濟危機,法國入侵越南,188年經濟危機,法國繼續入侵越南。戰爭跟經濟危機的聯動,並不僅僅是一種巧合。

在對英國商品徵稅方面失分不少的赫德,也打算用這種民族主義轉移國民對經濟的不滿情緒。

美國人提供了這個機會。

經濟危機對美國的影響更大,因為美國的物產人口更多,因此造成的民怨也就更大。

美國政府選擇了用民族主義情緒轉移工人的注意力,他們將損害的物件轉向了華人。

民間輿論將美國工人失業問題歸咎於華人太多,可事實上美國華人數量不過一百來萬,美國總人口690萬人,華人只有可憐的150萬人,只佔美國總人口的不到百分之三,且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根本就影響不到其他地區的白人就業。

可美國輿論就在往這方面引導,每一次美國經濟危機,總是會把原因歸罪於別的種族,這一次也不例外。

事實上就是種族主義者藉著就業的幌子,在推行他們的種族主義政策,十年前他們已經逼迫大明承認了一個排華性質的法案,這份條約明年就要到期。

這十年來,大明人口向美國輸送已經大大降低,而且大批華人往回遷移,形成了有進有出的互動,雖然華人在當地形成了成熟的社群之後,因為親屬問題帶來的移民慣性,成了主要的移民動力,政府已經不再推動,這幾年向美國移民的人口已經接近於平衡,顯然在美國民間排華行為的作用下,華人移民美國的動力已經減弱。

可就在這種狀態下,美國人依然在鼓動排華。

他們對十年前的排華法案不再滿足,不但要禁止中國人移民美國,他們還想將一百多萬中國移民趕出美國去。

可大明不是那麼容易欺負的,所以他們選擇談判。

赫德政府排除了談判團隊,對美國人提出的要求無法接受。

美國要求:第一禁止親屬間的移民,第二離開美國的大明籍人口不管是不是擁有美國國籍,都不能在進入美國境內,第三徹底禁止大明勞工在美國的短期工作許可。

前兩條是打算將華人趕出美國,就是歷史上的排華法案的內容,歷史上他們真的做到了,1850年代在美國就超過十萬的華人人口,在一百年後的二戰後,竟然降低到了不足八萬人,顯然華人作為一個民族在美國沒能立足,否則以華人的生育率,至少能達到百萬人口。

甚至可以說,美國透過排華法案,扼殺了百萬華人的增長,這就是生存空間之爭。

第三條短期勞工,則主要是針對勞務公司每年向美國南部派遣的上百萬勞工的,每年棉花採摘季節,大明勞務公司可以向南方的種植園主提供一百萬青壯勞動力,他們在這段時間趕場採摘棉花,工作三個月左右,能夠得到一百美元左右的收入,比他們在大明工作五年還多,因為時至今日,大明老百姓也無法拿到每月兩美元以上的收入。而在美國,卻能拿到一天一美元的收入,這種強烈的工資差距,讓大量勞工接受勞務公司的派遣前往美國工作。

而上百萬勞工出國,也為大明每年帶來上億美元的外匯流入,而大明的外貿出口雖然達到了一億多美元,可貿易順差卻只有一兩千萬美元,遠遠比不上這筆勞務輸入,因此這筆勞務輸入,已經成了大明最大的產業積累,根本不容失去。

現在美國提出這些要求,是任何一個有理性的政府都不可能答應的,可是美國人自行其是,決定透過立法達到他們的所有要求,而且他們國內透過的可能性很高。

赫德認為應該對美國採取強硬態度,他認為十年前同意美國的排華政策,主動約束移民就是一個錯誤。

顯然赫德作為英國人,他不能接受這種帶有歧視性的政策。

朱敬倫這次決定支援他,至於強硬到什麼地步,朱敬倫的觀點卻嚇了赫德一跳。

“戰爭!”

朱敬倫說。

“我們的底線就是戰爭。”

朱敬倫強調道。

赫德覺得沒有這麼嚴重:“我想只要我們堅持我的合理態度,美國人是不敢制定不理性的政策的。針對單一民族制定排斥政策,這違反了國際間的自由移民傳統和慣例。美國不能這麼做。”

朱敬倫嘆道:“慣例是人的習慣形成的,人的習慣在變,慣例也總是會變的。美國不敢制定針對英國人的政策,但他們敢制定針對華人的政策。就是因為他們從美國華人身上,感受到他們的平和,他們以為這種平和代表軟弱可期。我想應該給他們一個教訓。”

赫德是一個英國人,儘管他知道洋人看不起中國人,但甚為大明的首相,他認為主要是政策引起的,是以前的中國人太不知道保護自己的權利,至於平和,在他看來,那是美德,因為作為一個外國人,他能夠長久在大明當首相,主要就是拜這種平和的不爭習慣所賜,不止老百姓平和不爭,官員也往往沒有強烈的爭鬥心態,否則他早就給人趕下臺了,他非常確信,如果換做法國,他的執政期不會超過三個月。

赫德點點頭:“沒錯,我們的政府應該採取一切措施保護我們國民的利益。我相信如果美國政府制定針對英國的政策,針對德國的政策,針對法國的政策,他們一定會選擇戰爭的,美國人恐怕以為我們不敢對他們進行戰爭,所以才有恃無恐。”

朱敬倫道:“你去做吧。以前的華人在美國,有一種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想法。為了生活,他們願意忍受屈辱。他們是付出流汗和流淚的代價,換取生存的機會,既然美國人連他們的生計都要剝奪,那麼我認為在流汗、流淚之後,我們得向美國人展現一下我們流血的決心。”

赫德很樂觀:“我想只要一個民族有流血捍衛自己尊嚴的覺悟,他們也就不再需要流著屈辱的淚水才能活著了,他有權利在別人的尊敬下活著。”

朱敬倫鼓勵赫德:“你去做吧。如果能幫美國華人爭取到他們該有的權利,我相信我國民眾會在很大程度上認可你這個客卿的。”

赫德也覺得這是一個極佳的機會,為了讓這件政績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赫德開始在報紙上造勢,他的政府中有專門的經費和人才處理這種問題,他就是要煽動大明的民族情緒,然後壓迫美國取消對華人的不公,用一個漂亮的外交勝利,為挽回他在對英國貿易政策軟弱上的失分。

讓赫德沒想到的是,美國國會真的透過了排華法案修正案,透過了美國向大明提出的那些要求,在談判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美國真的決定用法律將所有華人趕出美國。

赫德騎虎難下了,因為大明的民族情緒已經點燃,在激烈的民族情緒中,他不但沒能取得外交勝利,反而得到了一次徹頭徹尾的外交失敗。

現在擺在赫德面前的有兩條路,第一條是用辭職來負責,來平息民憤,第二條是繼續強硬下去,希望能夠發生奇蹟,逼迫美國法院裁定這個法案違憲,或者讓美國總統否決掉這個法案。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但真的要針對美國進行戰爭威脅,他卻覺得自己承擔不起這個責任,他需要得到朱敬倫的支援。

“你可以向他們下達最後通牒,我說過我們的最後底線是戰爭,如果不能屈辱的活著,那就有尊嚴的死去,更何況我們已經不想屈辱的活著了,他們需要有尊嚴的活著,而現在我們認為自己有這個資格了。”

得到朱敬倫的支援後,赫德真的向美國發出了最後通牒,告訴美國政府,選擇執行這個法案,就是對大明的宣戰。

但是美國總統依然簽字透過了這項法案。因為跟大明一樣,美國政府也騎虎難下,美國總統要麼選擇冒險簽署法案,要麼就會被民眾趕下臺。

所以他選擇了簽署法案,他想看看大明是不是真的敢向美國發動戰爭,全世界都想看看大明是否敢向美國宣戰。

現在選擇權交到了大明手裡。(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