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陛下,從柏林來的訊息,德國拒絕了俄國提出《再保險條約》延續六年的要求,德俄同盟破裂了!”

徐榮村將這個訊息當作最大的喜訊直接彙報給朱敬倫。

“你覺得對我們會有什麼影響?”

朱敬倫搖搖頭,似乎對這個訊息並不在意。

徐榮村很奇怪:“德國今後就不會在支援德國了,我們一旦跟俄國開戰,成算更大!”

朱敬倫嘆道:“你覺得以前我們跟俄國開戰,德國會幫忙嗎?”

徐榮村搖頭:“三皇同盟和再保險條約,內容複雜,而且矛盾,但主要是針對法國的,而不是針對我大明的。所以實質性援助應該不會有,可經濟上的援助恐怕會有。另外在外交上,德國也會支援俄國的。”

朱敬倫擺手:“老俾斯麥的同盟體系確實複雜了一些。規定相關一方與第三國處於戰爭狀態,另一方善意中立;如果對奧戰爭或對法戰爭系由締約國一方對這兩國中的一國發動進攻造成,則不受該條約限制。這一規定實際上是不允許德國進攻法國和俄國進攻奧匈。只有法國進攻德國和奧匈進攻俄國時,中立才適用於締約國。我敢保證,一旦我們跟俄國開戰,俾斯麥那個老小子絕對是嘴上喊得最歡,然後把所有的外交資源用來調節,讓我們都的靠德國,讓柏林繼續成為世界的中心。他是不會希望他們打起來的,只有矛盾長期化,俄國的力量才會被長期牽制在東方。他跟俄國同盟,並不是為了得到俄國的什麼利益,只不過是不想讓俄國跟法國結盟而已。他尋求的,不是俄國不想打德國,而是要俄國不能打德國,沒有力量打德國,也沒有機會打德國。”

徐榮村點頭:“多狡猾的政策啊。可惜德國人不要了。”

朱敬倫嘆道:“現在德國執政的是一群麻煩的傢伙,而且這群傢伙還膽大妄為,世界都麻煩了。”

徐榮村笑道:“總之不是我們的麻煩。”

朱敬倫道:“未必。”

徐榮村道:“不知道陛下有什麼指示?”

赫德當了尚書令之後,洋務司越來越傾向於直接找朱敬倫請示意見,顯然他們對這個首相是不信任的,尤其是在與洋人交往過程中,他們不太信任赫德的態度,赫德為了避嫌,也往往支援他們直接繞過他找皇帝,但在內政上,赫德則強烈的控制著一切,誰要是敢繞過他,他一定會採取措施。

朱敬倫道:“靜觀其變吧。現在挑戰平衡的是德國人,先看看他們採取的措施吧。”

徐榮村道:“聽說德國打算對英國讓步,有傳言說德國打算在東非殖民地問題上,向英國做出任何讓步。加強跟英國的關係,從而彌補疏遠俄國造成的損失。”

朱敬倫嘆道:“這倒是何必呢。老俾斯麥周旋在俄國、法國之間,讓德國保持一個超然的地位,所有國家都要拉攏德國,一旦其他國家關系緊張,德國總能站在中立的地位調停,遊刃而有餘。現在才剛剛疏遠俄國,就不得不求助英國的保護。既然如此不能自主,何苦還要改變老俾斯麥的政策呢?”

徐榮村道:“那如果德國跟英國結成了什麼同盟關係,我們是不是也要加強跟德國的聯絡呢?大明、英國和德國的同盟,有助於我們對抗俄國!”

朱敬倫點點頭:“可以試一試,我們跟德國沒有利益衝突,遠交近攻的道理放在現在依然適用。”

徐榮村對德國的試探很不成功,因為德國向大明提出了一個要求,希望大明能夠支援德國在薩摩亞建立殖民地。

他們還希望大明能幫助德國,取得一個在北中國的立足點,他們看中了滿清統治下的南通,如果不能在北中國得到立足點,他們希望能獲取朝鮮的釜山,他們表示這樣德國可以幫助大明更好的阻擋俄國南下,他們還認為英國也會支援他們抵抗俄國。

在南通取得立足點,這簡直就是妄想,不是不能取得,而是他們就沒想過以上海為禁臠的英國的態度嗎,他們一方面天真的想要跟英國保持關係,一方面卻認為自己把手伸進英國人的餐盤裡英國人不會在乎。

“這哪裡來的這份純真啊。”

徐榮村的彙報讓朱敬倫不敢相信:

“他們真是這麼說的?”

徐榮村點點頭。

朱敬倫愕然了:“他們憑什麼一邊認為他們向海洋伸出了爪子,而將自己當作海洋之主的英國還會支援他們?就因為英國想要對抗俄國,這群蠢貨難道不知道,一旦他們伸出爪子之後,英國還會對抗他們嗎?”

徐榮村道:“他們打算承認英國在桑給巴爾的利益,換取德國近海一座小島。他們認為英國人是用紐扣換了整條襯衫,所以一定會支援他們在遠東的訴求。”

朱敬倫嘆道:“就是給英國一座金山,也休想讓英國放棄海洋。這件事英國人知道嗎?”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徐榮村搖搖頭。

朱敬倫道:“向英國轉達一下德國的要求,詢問一下英國的態度。”

只要英國發現德國有向海外擴張的野心,局面就熱鬧了。

1889年,英德為了爭奪薩摩亞群島對立嚴重,兩國艦隊都集結在薩摩亞群島首府阿皮亞港,戰爭一觸即發。這時特大暴風雨襲來,損壞了兩國的艦隻,結果就沒打起來。後來,英美德三方達成協議,在歐洲人監督下,土人酋長再統治10年。

控制著薩摩亞群島貿易的德國,顯然極其渴望將這裡併入德國,但英國不願意看到紐西蘭和澳大利亞附近出現德國的勢力。

所以德國希望得到大明的支援。

朱敬倫覺得,讓英國跟德國矛盾加深未必是壞事。

“我們可以答應德國的要求,支援他們在薩摩亞的權力主張。”

最大的國際問題,就是德皇逼走了俾斯麥,最大的國內問題,則是經濟危機。

不過大明政府已經有多次應對經濟危機的經驗了,並不顯得慌亂,同時在赫德以提高財政收入為目的的政策下,大幅度提高了關稅,大明也終於進入了貿易保護時代。

隨著堅持保護主義的德國和美國的興起,英國向全世界灌輸的自由貿易理論越來越站不住腳。

反倒是他們自己開始深受其害,當年他們開始開放市場,有自己的底氣,因為他們第一個完成了工業革命,即便採取自由貿易,也不會受到國外產品的衝擊,反而可以降低從國外輸入的原料價格,讓本國工業企業獲利。

在英國的忽悠下,西北歐的丹麥、瑞典等小國開始進行自由貿易,法國也被英國忽悠,加入了自由貿易的行列,大幅度削減海關關稅。

可是德國在李斯特等經濟學家的主張下,堅持貿易保護主義,排斥外國工業品。反而能享受到英國開放的市場,經濟危機期間,英國產品進入不了德國,德國鋼鐵反而可以向英國傾銷。

還有更可怕的情況,英國將印度變成了依附於英國的殖民地經濟,德國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將英國變成德國的殖民地經濟,因為德國日益崛起的化工產業,最大的原料煤焦油等都是從英國進口,英國先是將這些化工產品當作廢料,後來當作初加工產品賣給德國,一步步淪落為德國的原料來源地,而且他們本國的化工企業,只能生產德國化工企業的原料,想向更高水平發展,則受到德國產品的強大衝擊力。

於是英國依然是一個紡織品大國,德國進口他們的煤化工原料,加工成化學染料,大幅度向英國出口,甚至打擊了英國在印度的靛藍種植業,化學染料讓植物染料變得昂貴,殖民地經濟都受到了德國的衝擊。

英國人不是看不到這一點壞處,但他們已經旗鼓南下了,堅持自由貿易輿論半個世紀,他們忽悠的自己都信了。輿論上,英國人依然認為是自由貿易鑄就了英國的輝煌,現實中則是自由貿易的利益集團壓到了工業利益集團。

英國是最成熟的資本主義制度,有成熟的現代政治結構,現代政治最大的特徵是,利益集團的組織化,各種利益團體都有為自己服務的組織,下到商會、工會,上到黨派,都組成了一個個不同利益的組織。

隨著美德工業化,英國近十年來,對外貿易長期逆差,但想提高關稅,肯定會受到強大的阻力,因為他們的逆差,可以透過為自由貿易服務的航運業、金融業得到彌補,他們的貿易逆差大概是1億英鎊,可是航運和金融保險等服務卻能得到1.5億的盈餘,所以英國人依然認為自由貿易對他們是有利的。

反應在政治上,就是金融和航運利益集團,壓到了工業利益集團,而金融、航運和紡織業,也就成了大英帝國自重要的三大利益集團,壟斷了英國政治,享有一定的特權,英國經濟過分的維持這幾個傳統工業部門,而不是利用新技術優勢走出困境的特點,嚴重地影響它對外貿易的均衡。

除了這三大產業的彌補之外,英國則是透過壓榨殖民地,和向其他落後國家轉嫁逆差,來實現平衡。一方面是在印度進行更大程度的壓榨,另一方面則是從清朝這樣的老舊帝國,攫取更多的特權,甚至販賣鴉片。

大明不是印度,也不是滿清,這幾年隨著工業家的崛起,他們開始制造輿論呼籲政府提高關稅,保護國內企業,他們用的是美德那一套理論對抗英國的自由貿易理論。

而赫德始終沒有提高紡織品等幾項英國商品的關稅,於是民間對他越來越不滿了,甚至將他稱作漢奸的聲音都很多。

赫德認為,提高紡織品等關稅,無助於維持明英兩國的外交關係,而民間認為就是因為赫德是一個英國人,所以侵害大明的利益而照顧英國,這是賣國行為。

之前還能堅持,但經濟危機到來後,赫德知道他會受到更多的壓力,主動要求提高英國產品的關稅,來證明自己為大明服務的立場。

但是他不打算損害大明跟英國的關係,於是請示朱敬倫,採取跟英國談判的方式。

朱敬倫同意了。

最終赫德跟英國達成協議,大明對英國紡織品之前一直維持15%的稅率,其實也是低稅率,遠遠比不上美國50%以上的稅率,這根本就擋不住英國商品的進口。

大明最重要的清紡織品是棉紗和粗布,棉紗也是英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而且隨著印度鐵路網跟大明的連通,印度棉紗工業開始高漲。

經過赫德跟英國的談判,英國同意大明提高成品布的關稅到0%,但是不肯答應大明提高棉紗的關稅。(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