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果然不出所料,拉瑪五世一回到暹羅,英國公使立刻就求見他,而他親切的接見了英國公使,倆人商談了許久。

英國人看到拉瑪五世跑到大明去簽訂了一個軍事同盟條約,英國人會做何感想?大明跟越南結盟剛剛打敗法國,現在又跟暹羅結盟,意欲何為?

英國人非常清楚大明組建同盟體系是針對誰的,英國就算不是唯一目標,也是主要目標之一。

但經過明法戰爭,英國已經看到,大明不在是以前的大明了,這個東方國家三年十年來勵精圖治,破繭化蝶,脫胎換骨了,一掃古老國家身上的腐朽氣息,以煥然一新的面貌,站在了西方人面前。

法國勞師遠徵,海戰大敗,陸戰實際上也已經失敗。英國從不認為自己海戰會失敗,但法國打不贏的陸戰,英國自認為也打不贏。英國是一個對本國海軍絕對信任,又對本國陸軍絕對不信任的國家。

以前英國對大明在南洋地區的擴張還能夠容忍,現在突然發現,讓這個強大的國家進入南洋,對英國主導的南洋秩序帶來了巨大的未知風險。

儘管還希望大明能夠北上對抗俄國,但對大明進行有力的限制,已經成了必須採取的措施。為此英國迅速說服法國人,向暹羅讓步,不再追究暹羅貿然向法國選擇的責任。而英國將完全支援法國在柬埔寨的權力,不允許任何國家對法國控制柬埔寨的現狀發出挑戰。

很顯然,由於看到大明跟暹羅的動作,英國開始決定限制大明向南擴張。而法國也感受到了沉重的壓力,剛剛在越南戰場上較量了一番,法國認定,他們並沒有遠渡重洋來東方挑戰大明的實力。所以看到暹羅國王出現在大明,並且有情報顯示雙方正在建立一個軍事同盟,法國不趕緊跟暹羅和解,等著大明跟暹羅結盟之後,在來一次明法戰爭嗎?

所以拉瑪五世還在大明的時候,新加坡和談就出現了新的變化。

而他一回國,英國公使立刻上門,表達友好態度,拉攏之意明顯。

暹羅不拒絕英國的拉攏,他們就是靠這一手在強國之間尋求平衡的。

藉助大明的力量是必須的,但將自身安全完全託付給另一個國家,這是對國家的不負責任。暹羅的安全,還得靠暹羅自己的努力,在不可能建立一個強大的軍事實力的情況下,就必須合理運用靈活的外交手段。

英國公使的態度讓暹羅國王很欣喜,因為英國希望聯合暹羅等南洋相關國家,討論出一個長久維持南洋和平秩序的方法來。

拉瑪五世很快就接受了英國的建議,暹羅立刻就跟英國聯合,邀請南洋利益相關國家,在新加坡進行會談,討論長久保持南洋和平的重要議題,期望能夠達成一項相關國家都能接受的和平協議。

洋務司主事徐榮村看到英國和暹羅聯合發來的邀請,馬上就想到果然像皇帝說的那樣,暹羅是不會把自己綁在任何國家身上的,極力展現友好的大明也不行。在看到他們提議商討的內容後,徐榮村立馬感到問題的重要性。

他看到兩國要求商討的是,相關國家討論各自在南洋的權力範圍,以及相互向和平做出保證,制定一個長久和平的機制。

徐榮村馬上意識到,這是跟柏林會議一樣,分割南洋地區利益的會議,說不好聽點就是瓜分南洋的會議。

英國作為南洋利益最重要的一方,顯然是想儘量維持這裡的現狀,為了維持既定秩序,他們也願意付出一些代價,換取長遠的利益保障。暹羅跟隨英國的目的,則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

所以一個為了利益,一個是為了安全。

徐榮村知道,皇帝對南洋利益是極為看重的,始終認為南洋地區應該是大明的核心利益範圍,華人幾百年來在南洋地區形成的商業網路,讓這裡成為大明天然的商業鏈覆蓋地區,數以百萬的華人,隨著不斷的向南洋經濟高層攀登,經濟實力和消費能力大幅度提高,成為大明商品最大的海外市場。

即便拋開這些經濟利益,光是在南洋生存的龐大華僑,大明都不能置之不理。

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華人在南洋的人數估計已經有150萬人,北方饑荒之前,南洋華人達到了五百萬人以上,饑荒中大明大量向哪裡移民,如今南洋地區華人數量不下於八百萬。

如此龐大的海外華僑集中在這一地區,大明不可能不重視這個地區。

現在洋人要商討瓜分這裡問題,徐榮村覺得這樣的問題,已經超出了單純的外交範疇,而是跟政治、經濟、軍事方方面面都有複雜關聯的問題,他需要就此請示上級,上級是禮部尚書伍崇曜。

伍崇曜也認為事態重大,柏林會議瓜分了非洲之後,其他國家就再也難以在非洲立足,如果英法等國瓜分了南洋,大明沒有加入其中的話,以後也很難在南洋立足,如果打算強行擠進去,則是對所有國家的挑戰。

所以大明是必須要參加這場會議的,但相關部門的協調,不是禮部一家能決定的。

馬上找赫德,召集各部尚書商討。

赫德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同樣深刻,組織大家討論了一番,兵部認為南洋是西方進入中國南海的必經之地,具有高度的戰略價值,大明絕不能失去在這一地區的軍事影響力。

雖然跟法國、越南達成了相關協議,法國和大明都在逐步撤軍。可是大明卻沒能透過這場戰爭取得在南洋的立足點,兵部要求,如果召開瓜分南洋的會議,一定要為大明爭取到一個立足點。

戶部認為,南洋地區華人眾多,且大多數都是大明籍移民,這些移民跟國內千絲萬縷的聯絡,不但有助於大明開拓南洋市場,謀取經濟利益。這種聯絡也是當地華人自身的絕對利益所在,國家應該保護這些華人的利益。因此無論各國任何瓜分南洋,都必須保證南洋華人的合法遷移權力,任何國家不能組織華人在南洋各地以及南洋和中國之間的旅行、經商和居住的自由。

工部對南洋豐富的礦產權力感興趣。刑部則需要商討南洋和大明之間的司法問題。

林林總總彙總了上百條需要討論的複雜問題後,赫德將其綜合整理,向朱敬倫彙報。

赫德在朱敬倫面前不不小心,儘管他始終堅持自己是大明首相的立場,政治外交上,一切以大明的利益為重,但他依然很小心,因為他始終知道,皇帝並沒有完全信任他,許多問題都不會直接向他表明態度,而是需要赫德自己揣測。

赫德知道自己的權力並不是因為民意支援,而是因為皇帝的意志,而皇帝並不信任他,任用他最重要的原因,赫德認為是自己的能力,只要皇帝不再認可他的能力,他馬上就會倒臺。

所以他對待皇帝,總是小心翼翼,做事嚴謹,準備十分充分。

皇帝聽取了赫德報告之後,大致認可赫德的南洋開放態度,赫德認為在南洋建立一個開放的商業機制,首先得利的就是緊鄰南洋的大明,因此大明在這一方面的利益,跟英國是一致的。

制定一個穩定的安全機制,也能防止法國這樣的國家在南洋進行軍事擴張,從而給大明的安全帶來影響。

朱敬倫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第一南洋開放是對所有國家有利的,但是南洋不能向無關國家無節制的開放,一個開放的南洋,必須面對的是南洋利益的相關方,因為是這些在南洋辛苦耕耘的國家,開發了南洋的利益,只有他沒有權利分享南洋的利益。

朱敬倫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南洋可以向英國、法國、荷蘭和義大利,以及地處南洋地區的大明、暹羅、越南和柬埔寨開放,那些什麼比利時,美國之類的國家,就不要攙和南洋地區的利益分配,朱敬倫意在組建一個壟斷的瓜分南洋的利益共同體。

另外朱敬倫還堅持,華人向南洋地區遷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之前,華人已經不能算是南洋地區的移民,華人本身就是南洋的一部分,所以任何國家無論任何分割南洋權利,都不能損害華人這一千年來形成的天然權力。對於那些始終還在堅持限制華人的國家,比如西班牙始終拒絕華人在菲律賓進行墾殖,導致菲律賓的華人竟然才只有一萬多人,而歷史上華人在西班牙到來之前,人數都比這個多,是西班牙透過屠殺損害了華人的利益。

如果西班牙不在華人墾殖問題上做出讓步,那麼大明將重提西班牙屠殺華人舊事,對西班牙統治菲律賓的合法性提出異議!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如果真能按照六部的想法和朱敬倫的建議,在南洋地區建立這樣一種壟斷性的,只向個別國家開放的機制的話,大明將得到最大的利益。

至於最後能談成什麼樣子,結果還早著呢,南洋問題比非洲還複雜,柏林會議討論非洲問題的時候,西方人對非洲內陸還一無所知,瓜分非洲是拿地圖在分,而南洋卻是一個早就被華人和洋人摸透了的地區,這裡的民族構成,地理結構,歷史文化,對大家來說都不是秘密,因此產生的糾紛更多,柏林會議討論了一百多天,新加坡會議如果能在一年之內結束,就算快的了。

這是一個耐心扯皮的過程,在新加坡會議達成協議之前,大明最關心的,還是俄國人南下的問題。

現在北方已經進入了冬季,今年年初,俄國成功施壓清政府,取得了葫蘆島的租借權,接著英國軍艦趕赴渤海灣威懾,強烈反對俄國佔據這裡,對峙了整整一年之後,在渤海灣封凍之前,英國軍艦撤到大連休整,沒想到整整一年都沒有動靜的俄國人突然大舉進入葫蘆島海域,開始在這裡進行大規模施工,目的明擺著要趁著開春冰化之前,完成葫蘆島防禦設施的修建工作,等明年英軍來了,也奈何不了俄國了。

英國現在有兩個選擇,第一是強闖葫蘆島海域。葫蘆島雖然每年都有冰凍期,但是這裡海冰很薄,破冰船可以一路開進去。第二個選擇是,說服大明儘快派出地面力量進入北方,從陸地上威懾俄國,讓俄國不得不放棄強行開闢葫蘆島的計劃。(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