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四節 第二次新加坡和談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相對於中國來說,東亞周邊都死些小國,比如日本。

可日本人口從江戶時代起就達到了三千萬,並且長期保持這個數字,到了飽和狀態,德川幕府為了不讓人口崩潰,甚至鼓勵日本人溺嬰,中國福健一帶也流行溺嬰,但一般溺死的都是女嬰,而日本則是大量溺死男嬰。

不止拼命百姓家溺嬰,就連中下級武士也養不起太多的孩子,往往都會將小兒子、小女兒溺死,日本名將秋山真之小時候就險些被他中級武士的父親溺死。

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長達六七百年的時間內,日本都享有世界前三人口大國的地位,往往僅次於中國和印度。

而且中國人向來鄙視日本的歷史,總感覺日本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國家,同樣西方國家也是公認日本是一個文明古國的。

像日本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和文明古國,在中國人的印象中都是小國和蠻夷形象,以這個標準衡量,東南亞確實沒什麼大國。

但大小往往是相對的,法國191年的人口調查中,整個越南、柬埔寨加上寮國(寮國)總人口才100萬人,其中柬埔寨來兩百多萬,寮國竟然只有七十萬人,對中國來說,暹羅和越南自然是小的不能再小的小國。

但對柬埔寨來說,人口五百多萬的暹羅,那就是大國了,人口九百多萬的越南,簡直就是超級大國。

在柬埔寨的歷史上,拋開輝煌的吳哥王朝之後,就陷入了在暹羅和越南之間夾縫求生的窘境。

曾經顯赫一時,能建造吳哥窟這樣超級建築的高棉民族,竟然到了十九世紀,人口長期徘徊在一兩百萬,國土大面積減小,政治經濟文化幾乎是全面退步。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在越南南圻站住腳跟之後,186年法國逼迫柬埔寨國王諾羅敦簽署了《法柬條約》,將柬埔寨變成了自己的保護國,然後派出類似派往越南的欽使,在柬埔寨當太上皇,甚至擁有廢立柬埔寨國王的權力。

至於法國在柬埔寨的統治是好是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西方人認定他們的殖民統治給殖民地帶去了文明,法國統治柬埔寨期間,是否真的給柬埔寨帶去了文明,真的很難判斷。首先在法國統治柬埔寨期間,他們採取的是忽視教育,重視經濟的政策。在法國統治期間,柬埔寨的教育沒有多大起色,但卻開始培養出了大米出口產業。同時法國統治期間,柬埔寨得到了長久的和平,再也沒有捲入暹越爭霸的戰爭漩渦之中。

由於法國統治期間比較平穩,法國人認為這證明法國在柬埔寨的統治,是深得人心的。而他們在寮國的統治,在寮國獨立之後,他們更仇視民族淵源相近的泰國,而對法國報以一定的好感似乎也說明法國的統治並不讓這些國家和民族多麼討厭。

但法國的統治只是不壞,絕沒有變得更好,事實上,即便換一個統治者,不管是暹羅人也好,是越南人也好,篤信佛教的柬埔寨民族,恐怕也沒有多麼強烈的反抗情緒。法國給他們帶去的最大好處,恐怕就真的只是和平。

老百姓需要和平,享受太平,但對於高層來說,未必就願意接受了,至少被逼迫簽訂了保護條約的諾羅敦國王不會滿意,頭上始終有一個法國太上皇,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滿意,所以他更願意借暹羅的力量恢復自己的權力。至少在暹羅或者越南的統治下,他只需要在名義上臣服納貢,而不像現在這樣,失去實實在在的權力。

但他們藉助的力量實在是讓人失望。

暹羅三萬裝備精良的軍隊,聲勢浩大的殺入柬埔寨,竟然被兩千法軍加三千偽軍組成的雜牌殖民地軍隊給打敗了,直接給趕回了暹羅境內。

其實暹羅的軍隊是很正規的,早在拉瑪五世改革之前,他父親拉瑪四世就很開明。

拉瑪四世在登基之前,出家為僧,在寺院中修行,而且不是做做樣子,這和尚他一當就當了7年,直到他父親拉瑪三世死後,才還俗繼位。

在出家修行期間,他遊歷了全國,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群,其中就包括洋人傳教士。

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心態,或者是天生的好奇,或者是知己知彼的心思,他從各國傳教士和水手身上學習西方知識,學習了拉丁文、英語、西方國家的歷史、思想和科學。他收集了諸如地球儀,計算日食的圖表,世界地圖等西方物品,他還閱讀從新加坡定期寄來的各種歷史書籍和報紙,努力瞭解西方世界。

透過對西方地理學、天文學和數學的學習,拉瑪四世掌握了天文測量的技能,他尤其喜好計算地面座標和行星運動。他曾經給美國朋友的寫信,訴說他測量暹羅海面水文的情況。他後來就死在了這種天文測量上,在一次邀請西方國家公使去測量日食的時候,死於野外。

因為對西方科技的熱愛,很多人將拉瑪四世跟滿清的康熙皇帝做比較,擁護滿清的中國人可能會覺得康熙的雄才大略是這種小國的國王不能比擬的,但如果將倆人放在同一緯度,拋開他們所處的不一樣體量的政治舞臺來對比,拉瑪四世在很多地方遠勝康熙。

康熙只是自己對西方科學和數學感興趣,學完就拉到,頂多是希望透過這些東西瞭解西方的威脅。而拉瑪四世不但自己學,還將其推廣開來。

瑪四世在宮廷裡推廣歐式教育,由傳教士講授現代地理學和天文學,派王子出國留學,為留在國內的年幼子女聘請英國人安娜·萊昂諾文絲為英文教師。僅僅從引入西方科學上,拉瑪四世和康熙就不在一個維度上。

除了引入西方教育,拉瑪四世已經開啟了暹羅的改革,他命令貴族們改變服飾,穿上西方禮服。為政府各部聘請歐洲顧問,向歐洲派出第一個外交使團,在政治和軍事制度上效法歐洲,改組軍隊,改良軍事裝備。

可以說正是因為拉瑪四世打下的基礎,給兒子留下了一整個瞭解西方的上層精英群體,以及一隻西化的軍隊,他兒子上臺之後,才能夠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全面改革。

有兩代皇帝持續的改革,暹羅的軍隊早就引入了西式的武器裝備、訓練體系,但就像有的民族天生彷彿就善於打仗,比如俄羅斯,以西方最落後的制度甚至武器裝備,就是能夠橫掃西歐;而有的民族天賦中就沒有軍事才能一樣,比如義大利,用機械化武器裝備,還能被大刀長矛的黑叔叔打敗。

暹羅人似乎也沒什麼軍事天分,他們的新式軍隊,並沒有展現出應有的戰鬥力,別說這個時代了,就是到了1世紀,裝備著世界最先進武器的泰國軍隊,在拿著半自動步槍的柬埔寨軍隊面前,也討不到好處。

如果說因為暹羅是一個佛國的話,那麼緬甸人也信佛,可緬甸軍隊表現的就相當不錯,英國滅亡緬甸的過程中,遭受的損失比打滿清還要大。

緬甸政府對自己軍隊的本事並不是沒有認識,不然他們歷史上也不會透過割讓土地來換取英法取消治外法權,而是像日本那樣,靠硬實力來廢除了。

知道自己不能打,卻還要跟法國打,因為再不打就來不及了。

之前大明多次遊說過暹羅跟大明結盟,共同對抗法國,可是暹羅始終不敢參戰,現在看到法國新政府上臺,有撤出交趾支那的跡象,他們決定介入戰爭,好擁有一張談判桌上的席位。

暹羅之前雖然沒有答應大明加入戰爭,但卻允許大明的艦隊在曼谷停靠,大明則許諾維護暹羅在柬埔寨的權力。因為開放曼谷給大明,已經得罪了法國,也就不在乎多得罪一次。所以才在看到大戰即將結束的情況下,迫不及待的加入戰爭。

雖說這第一場戰鬥就打輸了,還是在暹羅常備軍的出擊下打敗的,但法國沒有多餘的兵力出擊,也不打算出擊,因此雙方馬上就在邊境地區對峙起來。

法國還是那五千人,而暹羅卻動員了十萬人。

因為向法國宣戰了,他就有理由跟法國談判了。

經過英國調停,法國答應在新加坡跟大明和越南和談,商討撤出越南事宜,而暹羅也在英國的幫助下加入了這次和談。

上次已經談過一次,這是幾方第二次和談了。

由於開始和談,大明海軍從剛果河撤走,撤回了非洲東岸的馬達加斯加。

但包圍峴港的軍隊一直沒有撤走,連封鎖都沒有解除,法軍的物資補給狀況不但沒有改善,甚至因為和談,連突圍的機會都沒有了,因為他們不敢冒著破壞和談的代價,重新挑起戰爭。

已經開始有法國士兵掛著白旗接二連三的走出峴港,向明軍投降的情況,如果談判拖延上幾個月,峴港的法國軍隊也基本上要完蛋。

至於在西貢一帶,因為朱敬倫打算留住法國,所以並沒有發動攻勢,始終跟法國軍隊對峙著,法軍也很配合,他們也沒有進行軍事行動,哪裡出奇的平靜,堤岸一帶的中國商人,甚至還能往返兩岸跟兩國軍隊做生意,這裡哪裡是戰場,簡直就是遊樂場。

因為前線的情況,法國人一刻都不想拖延,但該有的利益,他們還是要爭取的,倒是讓朱敬倫白白擔心法國人會不會一百八十度改變方針,從此放棄殖民政策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