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三節 湄公河三角洲之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法國在馬達加斯加的殖民地上沒有多少兵力,儘管他們的海軍基地建設的相當完備,大明艦隊無法從正面佔領這裡,可是當三千海軍陸戰隊從側翼登陸,迂迴包抄夾攻他們的炮臺之後,法國失去這裡就成了定局。

用了十多天,才攻佔了只有八百法軍防守的迭戈蘇瓦雷斯港,但大明海軍的行動卻沒有停止,而是繞過非洲好望角,繼續向北非進發,北非才是法國殖民地的核心區域。

到了十一月中旬,越南的雨季基本上結束了,儘管南方依然是多雨氣候,但已經是以短期雷雨為主,晴天開始多起來了。

朱敬倫是打算長圍法軍的,他不需要直接表達自己的態度,因為他的態度會讓赫德解讀後,向英國彙報。朱敬倫可不想讓英國人覺得自己是在待價而沽,沒有誠意北上對抗俄國。

但朱敬倫只需要贊同兵部文官的意見就可以了,文官們普遍認為,法軍已是強弩之末,而歷次攻擊結果表明,強攻的代價太大,所以他們贊成透過圍困迫使法軍投降,他們認為到不了今年年底,已經被包圍了長達半年時間的峴港守軍就會投降。

西貢地區,法軍主力則牢牢被牽制在西貢河對岸,他們絕不敢在明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分兵的,這就給了其他方向一個機會。

南圻地區早在明末就有華人來此開發了,那時候這裡甚至還不是越南的土地,明末來自中國的武裝移民第一個開發了這裡。

後來越南阮朝向南擴張,吞併了佔城國,一步步蠶食柬埔寨的領土,引起了一次次跟暹羅爭霸柬埔寨的序幕,總的態勢是儒家文化統治下的越南比佛教文化統治下的暹羅更有組織能力,結果越南人南下的腳步雖有起伏,卻始終一步步向南。

越南人南下征服的方式,大有中原特色,那就是透過修建運河擴張,他們先後修建了瑞河、安通河,值得一說的是安通河就是位於西貢西南的一條運河,這條運河的修通,讓西貢河水患消除,西貢才有了成為大河港的條件,更值得一說的是,這條河的疏通主要依靠了當地華人的力量,因此也叫做中國河。

連續修通了兩條運河,但依然無助於改變柬埔寨夾在越南和暹羅之間,是兩國爭奪之地的局面,為了在跟暹羅爭奪柬埔寨中佔有優勢,越南皇帝決定修築第三條運河。

就好像隋煬帝貫通大運河,成功控制江南一樣,越南成功控制南圻地區,也是透過修建一條大運河,越南稱之為永濟運河。

這條運河從湄公河河港朱篤連通暹羅灣一側港口河仙港,這樣就能將湄公河水道,跟暹羅灣水道連通,一旦越南跟暹羅再次發生戰爭,越南將能夠透過水運,最快速的將物資補給送到前線,甚至能夠出暹羅灣直接威脅曼谷。

這條運河也跟京杭大運河一樣,耗盡人力,為了修建這條運河,越南人用了兩任皇帝,兩代人的時間。先是嘉隆皇帝十八年(1819年)開始修建,徵發當地柬埔寨人,華人和越南人共八萬,歷時三個月疏通。

雖然這條河只有八十多公裡長,可是相對於越南這樣的小國來說,無異於超級大工程,運河第一期工程剛剛完工,當地百姓就爆發了大起義,鎮壓下去後,嘉隆帝任內,在沒有進行過修築。

一直到了他兒子明命皇帝繼位第四年(18年),才再次決定續修這條運河,永濟運河二期工程開始,再次大範圍徵發民夫,用了兩年時間,先後完成了二期、三期工程,才徹底修通了這條運河。

運河修通之後,南圻水網連成一片,從西貢可以直達暹羅灣,相當於將同奈河水系向南延伸到了金甌半島兩次的大海,從越南老統治區同奈可以發兵直達柬埔寨一帶。

這本是有利於越南的地勢,誰想到運河剛剛修通,越南還沒坐享其利的時候,感覺到這條運河嚴重威脅的暹羅,反而率先利用了這條河流,暹羅戰船從暹羅灣直入湄公河流域,爆發了第一次越暹戰爭(18年)。

打贏了這場戰爭後,越南趁勢吞併了柬埔寨。可是幾年之後柬埔寨大起義(1841到1845年),暹羅再次介入戰爭,戰爭過後越南發現無法在暹羅的反對下吞併柬埔寨,從此讓柬埔寨回到了同時向暹羅和越南稱臣納貢的時代。

所以越南人真的控制湄公河三角洲不過從180年代算起,可直到1840年代,這裡都是跟暹羅的爭奪區域,因此當地情況複雜,有明朝時候就移居這裡,依然保持漢文化,被稱作明鄉人的中國僑民,有被越南政府的柬埔寨人,佔城人等當地土著,還有從越南南下的移民。

還沒等越南透過運河經營,同化當地民族的時候,法國人就殺到了。

法國人到來之後,在越南人打造的河網基礎上,進一步修建了河渠,消解水患的同時,開闢了相當多的土地。法國人透過將土地租給法國人,吸引了大量法國農民來這裡投資小農場,也僱傭華人開辦大種植園。

由於大明經濟的發展,對越南大米出口的推動,法國人投入巨資,在這裡修建了大量的堤壩和疏通、灌溉水渠,在法國金融資本的推動下,湄公河三角洲的水稻種植面積從1868年的5萬公頃增加到00萬公頃,每年出口大米100萬噸,摺合一千六百多萬擔,成為大明最大的糧食供應地。

法國人則透過放貸,以當地稅收為抵押,每年收穫五百多萬法郎的利潤。殖民地政府透過壟斷當地的大米交易,取得了大量財政收入,每年大米貿易帶來的收入佔殖民地政府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但這裡的開發潛力絕不止於此,後世這裡養活了越南六七成的人口,還能大量出口大米、橡膠和蔗糖、咖啡等農產品,僅僅這個意義,就是大明不能失去的,因為這裡擁有養活大明一半人口的潛力。

可如何取得這裡,卻是一個技術問題。

直接佔領,也不是不可能,但越南人是不會老實的,另外這裡的柬埔寨人,佔城人等複雜的民族問題,會讓這裡長期動盪下去。

依靠當地的華人,在這裡進行移民和墾殖,一步一步滲透這裡,才是最佳的經營手段。至於越南人名義上擁有這裡,大明一點都不介意。

另外直接佔領這裡,在政治上代價太大,一旦大明對周邊國家產生了領土野心,不信任的種子就會深根在周邊民族和國家心中,從此就不會再有太平的地區環境了,不利於朱敬倫打算透過分享利益,將東亞牢牢綁在大明戰車之上的戰略規劃。

可一旦幫越南人徹底收復這裡,讓他們真正牢固的控制這裡後,越南人如果能老老實實允許大明向這裡移民墾殖,那才見鬼了,後世的東北日本強行移民跟當地中國人發生的衝突就是教訓。

為了讓越南老老實實聽話,就必須有刀子架在他脖子上,讓他時刻感到脖頸涼颼颼的,大明直接架上這把刀子,只會讓他不斷的反抗,猶如法國殖民越南期間一樣,大的對抗不會有,卻總有小動作,大大提高了統治成本。

因此這把刀子由別人來架很合適,最合適的人,除了法國這個冤大頭,還能有誰呢?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朱敬倫認為,徹底把法國人趕走,實在是不合適,用法國制衡一下越南人,敲打一下他們不該有的野心,是非常有必要的。

法國人也肯定想繼續留在這裡,但他們也不能白流,這時候跟他們換取非洲的利益,換取一張進入非洲的通行證,那就非常合適了。

一切就看法國人的政局了。

此時的法國不但混亂,真正開始恐慌了,因為大明艦隊進入剛果河口。

儘管沒有攻打法國經營穩固的剛果殖民地,但是大明艦隊出現在這裡,就是一種危險,既然大明艦隊能夠抵達北非,那自然也就能抵達歐洲。

法國報紙推波助瀾,不斷的渲染大明的威脅,鼓動民間情緒,向政府施壓。

在這時候,終於有負責任的法國政治家登場了,1月初,法國大革命時期崛起的政治世家,卡諾家族的瑪利·弗朗索瓦·薩迪·卡諾當選了第三共和國第四任總統。

他向選民承諾會結束戰爭,讓該死的交趾支那在東方腐朽的氣息中自行腐爛,法國沒有必要為了向東方傳播文明,而付出沉重的代價,他的口號讓他贏得了選舉,那些當年高呼戰爭的愛國人士厭倦了戰爭,轉而為和平而高呼。

所以卡諾總統任命了已經因為法國人厭倦戰爭,而在議會中取得了多數支援的反殖民主義的喬治克列孟梭為總理,他告訴克列孟梭,要結束戰爭,不惜一切代價的結束戰爭。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樣一個還帶著理想主義氣息的社會黨人上臺,會給大明在越南的佈局帶來什麼變化,朱敬倫也說不好,如果這傢伙真要徹底撤出越南,對大明來說反而是一件麻煩的事情。

還不等法國人表態,交趾支那新的麻煩就出現了,這次麻煩不是出自南圻,而是緊鄰的柬埔寨,柬埔寨國王突然宣佈廢除《法柬條約》,不承認柬埔寨為法國保護國,接著暹羅馬上宣佈承認柬埔寨為一獨立自主之國家,要求法國從柬埔寨撤走留守使和軍隊,停止干預柬埔寨國政。

法國明確表示拒絕之後,暹羅宣佈跟法國進入戰爭狀態,顯然暹羅打算趁著法國在交趾支那敗局已定的機會,重新恢復對柬埔寨的宗主權。至於他們是如何說服柬埔寨國王諾羅敦配合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宣戰之後,暹羅軍隊馬上就開進守備空虛的柬埔寨證明,暹羅早就有所準備。(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