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六節 新明英商約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這樣做當然會引起地方官員的不滿,因為目前這些商埠都是各地的重要財政來源,全部收歸六部直隸,顯然將大大影響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比如九龍港一旦從新安縣划走,新安縣九成的財稅就會喪失。

但朱敬倫的想法就是要將資金集中,這也是一種積累,集中資金支援最有優勢的港區發展,才能最快速的促進城市化,等這些港區都成為了工業化城市之後,在帶動周邊的農業縣區發展,這才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大勢。

有朱敬倫支援,加上目前官僚集團已經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大一統體制,地方政府的反對根本就扛不住壓力,只能乖乖的交出來。

朱敬倫相信,經濟危機期間,統一的港區管理體制,會繼續推動這些地區的發展。

而朱敬倫這個皇帝,則會從民間層面,以資本的經濟手段,大力支持經濟危機期間的經濟發展。他手裡的廣府銀行是一張好牌,銀行裡的兩億多可用資金,則是最有力的武器。

政府則繼續推行政府層面的保護政策,第一就是大幅度提高關稅。

不僅僅是大明在進行保護,德國和美國的保護主義更厲害,187年的經濟危機,讓這兩國都加強了貿易保護措施,美國的關稅一度高達百分之五十以上。

德法的貿易保護主義,甚至讓1878年開始的英國經濟危機,對兩國完全沒有影響,這等於直接切斷了他們跟世界經濟體系的聯絡,至少是跟英國的聯絡,有史以來第一次,英國的經濟狀態對這兩國沒有了影響。

大明要進行貿易保護,最大的障礙也是英國,大明跟英國在1866年簽訂的貿易條約,已經到期,雙方正在續約問題上僵持不下,就是因為大明想要大幅度提高英國棉紡織品的關稅。

可是英國始終將棉紡織業和航運業作為兩大支柱性產業,棉紡織業在英國是有特殊地位的,他們很難接受大明對英國紡織品徵稅,更不用說徵收重稅了。

因此談判一次一次破裂,直到條約到期之後,大明直接宣佈對英國商品按照通用稅則進行徵稅,大明跟英國的特殊關稅條約作廢。

英國人隨即進行了報復,對大明的茶葉、生絲和各種手工藝品開徵高關稅,貿易戰的結果是讓兩國都損失頗重。於是都覺得有必要重新做回談判桌前,進行有建設性的討論了。

英國市場對大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大明市場對英國來說,也丟失不得。

隨著歐洲的工業化,尤其是各國都不約而同的發展了本國的棉紡織業後,歐洲市場對英國的地位已經大大降低,從1860年開始,英國輸往印度的棉布,就已經比輸往歐洲大陸和美國的棉布總數還多一倍。對中國、日本、爪哇等地的輸出額,也超過了對歐洲大陸輸出額的60%。

而大明市場,則佔了英國輸入中國地區份額的一半,大明採取高關稅排擠英國紡織品,會讓英國棉紡織業遭受極大的損失。

而英國在是大明茶葉的最大進口過,進口的茶葉價值遠超他們輸入大明的紡織品價值,他們對大明茶葉徵收高關稅,大大影響了大明的出口。

大明茶葉出口總額已經達到了五百多萬擔,出口總值在六千到八千萬海關兩之間徘徊,而英國佔了其中的一半,大明進口英國紡織品才不過兩千多萬兩,順差接近一千萬兩。

無論怎麼看,大明維持跟英國的茶棉互相免稅貿易,對大明都是有利的。可是免稅的英國紡織品,將大大的限制大明棉紡織工業的發展。

天年沒有那麼好的事,便宜都讓你一頭佔盡,大明必須從中進行取捨。徹底放開英國棉紡品是不可能的,不對紡織品加以保護,在強大的英國棉紡織品面前,大明棉紡業毫無競爭力可言。可如果加強保護,英國在持續的打擊大明茶葉的政策之下,印度的茶葉肯定會發展起來,最後反而是大明將徹底失去茶葉的壟斷地位。

權衡利弊,進行多次討論之後,大明政府內部達成一致,認為不對棉紡織工業進行任何保護是不利的,但如果過於保護而喪失茶葉市場,則又是得不償失的,最後他們決定折衷,與英國商討,互相限定一個較低的關稅,大明建議雙方對對方的商品徵收百分之十五以下的關稅為宜。

這已經比滿清的值百抽五的協定關稅高了三倍,可以對紡織工業提供一定的保護,同時大明政府認為,只要關稅在百分之十五一下,大明的茶葉生產就能讓印度茶葉毫無利潤。

因為大明已經建立了龐大的茶園,成熟的機器製茶工業,包裝產業,甚至擁有了一大批市場佔有率極高的茶葉品牌,在這種整體性的優勢面前,印度茶要從頭做起,基本上沒有可能搶奪大明茶的市場份額。

英國鑑於百分之十五的關稅,已經是一個相對較低的稅率了,相比於歐洲大陸而言,這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他們接受了大明的建議,兩國簽訂了新的通商條約,約定對對方商品最高不能徵收超過百分之十五的關稅,此條約適用於女王統治下的所有地區,包括印度、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殖民地。

大明可不想一個個殖民地去談過去。

新商約透過之後,188年已經到了年底,這一年世界主要國家的生產普遍開始下降,但是下降還不算太大,但經濟危機的苗頭已經出現。

大明的生產也受到了影響,主要是茶葉和生絲的出口,而且價格也大幅度下跌,一擔茶葉均價跌倒了十七兩。

生絲價格則大起大落,1877年是450兩一包,去年跌倒了80兩,一包生絲跌去了70兩海關銀,但今年年初開始反彈,一度又增長到了400兩以上。

主要原因是最大的生絲出口地區中國也被蠶瘟侵襲,大明生絲剛剛恢復生產,江南生絲產量還在大副下降,根據大明工部的調查,江南生絲今年很可能只能達到四萬包,其中大明治下的浙江地區,將生產其中的一半以上。

江南生絲產量這幾年持續下降,從八萬包降低到前年的五萬五千包,去年的五萬包,今年更有可能跌倒四萬包,這讓一大群生絲投機商大舉投入,囤積生絲,大幅抬高了價格。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種投機行為如果基於對市場的瞭解上,倒也不失為一種理性的生意,可如果這種投機遭遇到經濟危機的襲擊,加上對市場資訊的掌控出錯,那就會帶來災難。

這個災難讓胡雪巖碰上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