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一節 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日本真的在拖延時間嗎?

英國人保證說他們沒有。

大明的文官政府真的被騙了嗎,沒人有那麼傻,更何況是一群混跡官場的老油條,只是大家不在意罷了。日本即便在江戶灣佈雷,也封不住整個海灣,大明海軍隨時可以從任何一個地方登陸。

大明的艦隊依然能夠封鎖日本,江戶灣、大阪、長崎,都在封鎖之列,根據國際法,交戰國有權力對對方的海岸進行封鎖,南北戰爭的時候,美國聯邦就是引用這一條款,對南方的海岸進行封鎖的,可他們卻從不肯承認南方為一個國家,只稱他們為叛軍。

大明封鎖日本的行為,並沒有違反國際法,但在事實上影響到了西方國家對日本的貿易,最主要影響英國和美國的利益。

美國還不是一個習慣強硬的國家,英國則在不斷的調停。

大明外交官認為,靠封鎖,就能使日本屈服。

談判團隊由年輕的外交官蘇傑生率領,別看他不過三十歲,但卻是大明駐日本第一任外交官,對日本的瞭解,在整個大明無出其右者。

蘇傑生之所以能夠成為第一任大明駐日公使,主要因為他精通日語和日本文化,還在日本娶了一個女人。

蘇傑生卻不是以官方身份來到日本的,而是因為來到日本,最後獲得了官方身份,他初來日本是依靠洋人的渠道,以買辦身份給洋行打工的。

中國歷史上,描述清末商人團體的時候,往往只會注意長盛不衰的晉商,冉冉升起的寧波幫,以及工商業起家的江浙財團,提到買辦,也僅僅想到官商勾結的盛宣懷,低調發財的席正甫,愛玩思想的鄭觀應,但卻始終都沒有將買辦,也看作一個大的商幫。

事實上,買辦團體的實力,甚至是勝過寧波商幫這種輝煌一時的商人團體的。

而買辦的濫觴,香山縣,則顯然是買辦商人的基地,從香山走出了晚清四大買辦中的三人,鄭觀應、唐廷樞和徐潤,但更多的則是不知名的小買辦,這些小買辦,不但北上上海,還遠渡重洋,以洋人的商業渠道,在整個東亞擴散開來。

蘇傑生就是這樣的一個買辦,他父親是做進出口貿易的,顯然是跟洋人做的,香山縣風氣開放,跟澳門的葡萄牙人打過五百多年的交道,早就形成了一種不排斥洋人的風俗,所以蘇傑生從小就被父親送到有生意往來的洋行學徒,長大一些後,跟隨洋行拓展日本貿易,成了英國洋行在日本的買辦。

有些民族主義學者咬牙切齒的痛恨,說中國之所以沒有日本發達,就是因為日本沒有誕生過買辦這種漢奸,可事實上,日本人不是出不了買辦,而是日本的買辦,都被中國人給做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蘇傑生年輕時候就到了日本,一開始透過文字來跟日本人談生意,幫洋人展開貿易,主要收購日本的茶葉,後來慢慢就學會了日本話,不但娶了一個日本女人,名叫河合仙,還悄悄跟河合仙的妹妹河合若勾搭到了一起,並暗中生下了一個孩子,取名為蘇曼殊,在後世非常有名,但蘇家卻接受不了這種跟日本人生的孩子,從小就將蘇曼殊趕了出去。

這都是後話了,現在的蘇傑生正處在春風得意的人生巔峰,跟日本人的談判中,他佔盡了便宜。

不過他不是代表大明一個國家,而是代表琉球王師,因此談判團隊中還有一個琉球人,一個越南人,但這倆人就真的只是充數的了。

蘇傑生嚴厲斥責日本不顧國際道義,悍然侵犯一個存在了五百多年的國家,還將該國國王擄到本國,這為任何一條國際公法所不容,要求日本馬上改正,釋放琉球國王,向琉球國道歉,並且簽下協議,永保不再侵犯琉球。

蘇傑生的副使完全支援蘇傑生的強硬態度。

副使名叫黃遵憲,他是去年從太平天國離開後,休假了一段時間就趕來了日本赴任,在蘇傑生手下實習了一年之後,取代蘇傑生為日本新任公使,蘇傑生則轉到北亰,做了駐清公使。

黃遵憲跟蘇傑生的不同之處在於,蘇傑生屬於洋務司草創之處,伍崇曜直接招募的懂外語的買辦,黃遵憲則是透過科舉考試,進入洋務司,然後在洋務司的學校中學習了一年國際禮儀之後,到天京正式任職,開始了外交官生涯。

因此跟蘇傑生不同,黃遵憲算是一個技術派官僚,更精通國際法,更懂得如何做一個外交官,他來到日本之後,跟蘇傑生學了一年日語,掌握了基本詞彙後,就開始履職。

他震驚於日本的變化,發現日本人正在急速的工業化,而且黃遵憲極為認可日本人的工業方式,那就是透過政府投資,不斷的建設大工廠,他收集的資訊表明,日本最近幾年密集建設了上百家官辦工廠,從鍊鋼到造船,還有鐵路電報和礦山,紡織工業和繅絲廠,政府發行了兩億多日元的債券,為興辦工廠提供資金,日本稱之為殖產興業。

這麼海量的資金投入下去,那就是日本政府幾乎在自己能想到的一切領域,鐵路、礦山、造船、水泥、紡織等各個領域,只要是能想到,並能做起來的行業領域,幾乎都有官辦工廠的身影。

日本的這種政府直接建設工廠的做法,不但沒有讓黃遵憲覺得他們在與民爭利,反倒覺得這是最好的辦法,他主要是覺得大明那種一切都由民間自主的方式,太過緩慢,比如這種直接由政府深度介入,直接參與進來的辦法來的直接、有效和快速,並且他覺得,老百姓做事,肯定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哪裡能想的周全。

黃遵憲畢竟來日本的時間還短,他之看到了表面,只看到了日本西化的城市交通,越來越長的鐵路線,政府把持的報紙對明治維新成功經驗的不斷渲染,卻不知道日本建立的那些工廠,已經越來越難以為繼,即將在大隈重信的推動下,廉價變賣了。

總之黃遵憲剛來日本,對日本還是頗有好感的,日本人對大明外交官頗為尊重,不止大明,幾年前滿清外交官來的時候,也是受到了日本的熱烈歡迎,他們對受到亞洲大陸國家的重視而高興,政府渲染這標誌著,在隋唐之後,時隔一千多年,大陸國家再次與日本建立了官方聯絡。

日本也有大批儒學學者,經常來向黃遵憲討論和請教,短短兩年時間不到,黃遵憲在日本漢詩壇,已經頗有地位了。

對日本的好感,讓黃遵憲很難理解,為何跟他相處的那些看似頗具古風的日本人,竟然會無故將一個傳統友好恭順的友邦,甚至還是日本藩屬國直接滅亡呢。

他當然瞭解日本的想法,他們認為如果不直接兼併琉球,會導致永久失去琉球,可琉球並不是日本的啊。因此黃遵憲是知道日本人的想法,卻不知道為什麼日本人會有這種想法,島國天生的危機感,這時代的學者還沒提出來這個概念呢。

但既然日本人做出了這樣的事情,大明決意介入,那麼黃遵憲就一定要為國服務,這是洋務司學校的老師們所教授的原則,哪怕不符合道義,外交官也要服從國家的利益,外交官就代表國家。

更何況,處置琉球事件,大明賺夠了道義上的好形象,在東方是鋤強扶弱,為小國主持公道,在西方是維護地區和平,讓地區恢復良好的秩序,所以即便之前跟大明有過衝突的英國,也無法這個大光明的介入,只能打著調停的幌子,從中發揮作用。

談判很不順利,日本人在談判桌上不肯讓步,他們願意送回琉球國王,讓琉球復國,這是大明接受調停的基礎,也是在強大的大明艦隊兵臨日本之後,日本一批死硬派才勉強低頭的,他們之前知道大明有強大的鐵甲艦隊,但是他們沒見過,他們眼裡英國偶爾停泊在日本港口的軍艦就是世界上最雄壯的鉅艦,可那些不過是英國的巡洋艦罷了,大明的鐵甲鉅艦竟然比英國軍艦更雄壯,炮口比英國軍艦更粗壯,眼見為實的震驚,讓他們妥協了,朝野達成一致跟大明談判。

以允許琉球復國為基礎,在英國的調停之下,大明才同意了跟日本進行談判。

可是談判中又有了變數,日本拿出了琉球王手寫的向天皇效忠的文書,證明琉球國王是主動歸附日本,主動請求廢藩置縣,主動版籍奉還的。

大明則認為,琉球王已經到了日本,失去了人身自由,所做的一切決定,大明都視作是在日本政府的逼迫下,強加給琉球國王的,要求日本必須儘快釋放琉球國王,在琉球王恢復人身自由後,所做的決定大明才能夠接受。

雙方僵持不下的第二個原因,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則是大明向日本索要出兵軍費,認為大明之所以借兵給琉球,完全是因為日本無故滅絕琉球國家導致的,日本必須為此承擔全部責任,包括支付大明、越南和清軍的出兵費用,而不能讓琉球國承擔這筆費用。

大明計算的費用很多,多達三千多萬兩銀子,這筆費用並沒有亂要,因為大明政府僱傭本國商人的商船都是高於市場價三倍的,很大一筆錢都砸進了這裡面。

同時還向日本索要大明商人的損失費用,因為大明的撤僑行動,導致三千多大明商人的利益受損,這筆損失日本政府也需要賠償,數目是兩千萬兩,顯然大明商人在日本的規模,遠比鴉片戰爭時期,英國商人在廣東的規模大。

總計五千多萬兩的賠款,日本政府無論如何都是拿不出來的,當他們覺得戰爭的成本比和平還要小的時候,戰爭也就不是不能承受的代價了。

也許跟大明打一仗,讓他們覺得日本也不是好惹的,沒準他們就會妥協了。

這是日本一部分人的想法,可是黃遵憲收到國內的情況讓他覺得,如果真正開戰,就不會是小戰,而是一場戰火燃遍日本的大規模戰爭,比日本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爭的規模都大,他告訴暗中來訪他的日本友人說,除非日本人打算回到戰國時代,否則趕緊認輸,有多快就多快,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