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李鴻章主管總理衙門,而且還是手握重兵的權臣,可以說權傾天下,他的要求有無數人會為他實現,十天之後,從日本吞併琉球開始之後的所有申報就都送到了他的桌上。

隨便翻看了一下,李鴻章就發現了關於琉球事件的相關評論,毫無疑問大都是在罵他李鴻章的,對大明反倒是多加褒揚,甚至有新派人物的評論認為,中國將來肯定是要被大明一統,還有鼓動大明儘早北伐中原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李鴻章越看越生氣,都在說總理衙門應對失策,而大明的應對,則佔盡了便宜,博得了以西方外交觀念看問題的上海洋人報紙的一片讚譽,起碼李鴻章就是這麼認為的。

他忍不住冷哼一聲:市儈!

是啊,與國謀事,怎麼能算計的如同一個商賈,還要不要體面了。

報紙上倒也有支援李鴻章的,針對的是最近一個傳聞,那就是日本要求清廷歸還琉球的貢品一事。申報有一期評論認為:如果這一訊息屬實,則日本實在是大失體統,全然違背大國包容禮遇小國之道。

顯然做這篇文章的,是一個守舊的文人,還抱著舊的華夏世界觀,認為大國不應該欺辱小國。並且認為中國與日本同屬琉球的宗主國,既然是宗主國,就該有宗主國的樣子,體恤小邦尚且不及,竟還追索貢品,讓琉球為難,實屬不堪。

最後李鴻章看到了一篇對於大清外交的評論:“吾觀清國風氣大抵務近功而不勤遠略,尚虛聲而無實事,此刻雖倡此大言,及至勢決裂,又必自先轉闔,斷不至炮火喧天兵連禍結,有傷兩國和好也。日本近年來步趨西法壹意自強,今已剪滅琉球普天同喻,若仍使為自主之國,則狐理狐猾不幾為他國所竊笑哉?總理衙門不於其將取琉球時先為責問,至今日而始以口舌相爭,徒見其辭費矣。”

這篇報道暗諷了總理衙門辦事,只務虛不務實的荒誕,更是嘲諷總理衙門只會爭一下口舌之利,太過怯懦。

“胡說八道!”

李鴻章冷哼一聲將報紙拍在了桌子上,罵他的多了,但他聽不見,可這報紙尤為可恨,一旦刊登,就將罵聲傳到了天下人的耳中。

李鴻章不認為他是軟弱,他只是審時度勢罷了,現在大清根本就無法跟日本爭,天下大亂幾十年,饑荒、瘟疫連連,大明起自東南,俄國侵於西北,江南之地剛剛平定,國庫虧欠數千萬兩,這讓大清如何強硬?

李鴻章惱怒這報紙,就好像朝中的清流一樣,就只知道一味的強硬,卻不知道錢從哪裡來,兵從哪裡來,將報紙跟常常與他做對的清流聯絡在一起後,他就更氣不打一處來。

但他還算冷靜,大明的洋務司的大臣伍崇曜給他這筆匯款,果然是希望他看到上海最便宜,發行量最大的申報評論,可是讓他看這些評論,難道是在笑話他。

儘管有些看不起伍崇曜這種商人出身的官員,覺得大明的官員有些沐猴而冠,可他卻不敢小瞧,因為伍崇曜身後的大明國,已經有了一副蒸蒸日上的氣象,將來的事情,還真的說不好了。

所以他很重視伍崇曜的想法,他不認為伍崇曜是在看他笑話,因為伍崇曜在他面前,不管是公文往來也好,個人通訊也罷,都表現的相當謙卑,完全沒有洋人那種咄咄逼人的架勢,倒是一副中國士大夫的氣度。

但伍崇曜給他看這些報紙到底什麼意思,李鴻章完全琢磨不透,大明想要介入琉球問題,李鴻章早就清楚了,因為之前大明洋務司就向他表示過,只要清廷願意出面,大明將全力支持清廷保護琉球。

可大明毫無介入的機會,琉球是滿清藩屬國,1866年同治皇帝還給了琉球國王最後一次冊封,琉球國幾百年來恪守著番國的禮數,從未斷絕了納貢,而大清也從未中斷過賞賜,所以哪怕大明興起,攫取了跟琉球關係最密切的福健,琉球人也沒有拋棄大清,轉投大明,而是從福州的琉球館中搬走,在天津設定了新的貢站。

琉球人不敢拋棄滿清,讓滿清無法擺脫琉球。

如果可能的話,李鴻章倒是很希望琉球人兩面三刀,去轉投大明去,那樣他也少了麻煩,可是琉球人當時不敢,現在更不敢了,國家都亡了,只能求助於大明。

不過要是讓琉球人認為投靠大明,能幫助他們復國的話,他們應該義不容辭的投向大明吧,可這話他李鴻章不能說,也不敢說,一旦在這種屬國危難之際,他告訴屬國說去投靠新主,這顯然就是拋棄藩屬國的行為啊,他身上肯定會背上一個不仁不義的罵名,李鴻章不怕捱罵,別人罵他軟弱也好,罵他昏庸也罷,這些都扳不倒他,但一旦沾上不義的名聲,他的前途恐怕就毀了,這種大帽子不是誰都能背得起的。

李鴻章突然想到了曾國藩,但他隨即就否定了,他覺得他這個老師也背不起這個名聲,他也實在不忍心繼續讓曾國藩給他背黑鍋了。

這時候突然有門子報告說,琉球人找上門來了,琉球人怎麼能找到這地方,這裡是民宅啊,除了少數心腹之外,他沒有告訴任何人。

但事已至此,追究誰出賣了他沒有意義,他得趕緊跑才是正事。不然被琉球人堵個正著,那就不好看了。琉球人不能拿他怎麼樣,但是只要前後門前都歸上人,穿著琉球的官服,就讓李鴻章沒法處理。

所以他得提前跑,否則到時候就只能翻牆了。

這時候李鴻章突然想到了剛才的想法,推琉球人向大明稱臣。

他又想到了剛才看到了一篇文白不通的文章,那是一片文筆相當粗陋的文章,但是道理說的煞是誘人,評論當然是在罵總理衙門的,作為對比,則褒揚了大明,說如果琉球是大明的藩屬國,大明的艦隊早就進逼東京了。

李鴻章想到這裡,臨走前抽出那份報紙:

“琉球人來了,帶他們進來,讓他們看這份報紙。別讓他們在門外跪著了!”

跪著實在是太丟人,丟的還不是琉球人,丟的是大清國的臉面。

琉球人看到這份報紙,應該能自己領悟到,只有大明此時才能幫得上他們。

也許這也是大明讓他李鴻章看這些報紙的意思,李鴻章感覺自己好像明白了伍崇曜的用意。

李鴻章跑了,他覺得只要琉球人懂他的意思,那麼麻煩就拋給大明了。琉球人不是麻煩,後面的日本才是麻煩。

縱觀歷史,李鴻章認為日本都是一個麻煩,從元明開始,從越南到朝鮮,都出現過倭寇的影子,日本這個國家,好像就是東亞最大的一個麻煩,越南、朝鮮、琉球乃至大明都深受倭寇之苦。

這就是一個強盜之國,但打這樣的國家卻很費勁,大明在朝鮮跟日本打了六年,打空了國庫,到頭來也沒打出個什麼名堂,朱元璋將日本定為不徵之國是有道理的,朱元璋之前的元朝,忽必烈多次攻打日本,不也沒什麼結果嗎。

所以李鴻章覺得,不打日本很麻煩,打日本更麻煩,這就是一個麻煩之國。

把這個麻煩交給大明,雖然有些不仗義,但也算是幫了琉球不是,不求他們什麼感激,只圖自己心安,反正這是琉球人自己從報紙上悟到的道理,不是他李鴻章要他們這麼做的,想他們日後也不會好意思到處張揚,這樣李鴻章也不會有什麼麻煩。

有麻煩的只會是大明。

至於大明的麻煩,那關他李鴻章什麼事。

但是李鴻章太小看琉球人,也太小看了大明了。

琉球人確實從中領悟到了相關的資訊,從屬回去就彙報給了尚德宏,但是尚德宏不但是琉球王的姐夫,是重臣,還是一個親清派,他也是一個相當迂腐的老夫子,自幼接受的是儒家道德教育,認死理,認為滿清跟琉球有宗親之義,琉球幾百年來如同孝子一樣孝敬滿清,做夠了禮數,此時拋下大清轉投大明,琉球可就失禮了。

所以他堅持請求大清出面幫忙,反正到目前為止,他收到的訊息都是,大清不認可日本對琉球的處置,始終堅持要保住琉球的社稷。

所以尚德宏心中還有希望。

可尚德宏本人不同意,架不住此時還有其他琉球人,琉球被日本控制之後,不甘於做亡國奴的琉球人,大批大批的流亡大陸,大半都選擇了流亡大明的福健,因為歷史上,朱元璋曾經從福健派去了三十六家各種專家,幫琉球國發展,其中有造船工匠,翻譯人才,也有精通海上導航的航海人員。

這些人員在琉球歷史上有重要意義,在他們的幫助下,琉球人學會了造航海的大船,學會了做生意,幾十年後,琉球就先後能夠跟中日朝三國進行貿易,貿易成了琉球人最大的生計來源。

而這三十六姓福建人的後代,在琉球具有相當高的地位,被尊稱為閩人三十六姓。

這三十六姓的後代,在琉球國的朝廷中,履任要職,十分顯赫。

他們經過五百多年的繁育,已經有了數萬人口,琉球亡國之後,很多人就回到了福健,過起了流亡生活。

這些人早就將自己當作琉球人,同時也知道自己祖籍在福健,也懂得說福建話,福健現在是大明領土,早就有人提出認大明為宗主國,請大明出兵幫琉球復國的建議,他們也實際操作了。

可是大明拒絕了他們推舉出來的代表奉上的國書,告訴他們他們的國書不合法,大明只承認持有琉球國王密信的特使尚德宏為琉球王合法的代表,其他人都不能夠代表琉球國王,不能代表琉球國。

事實上大明根本就不想隨便找一個理由就打過去,而且根本沒有直接吞併琉球的意思,起碼暫時還沒有。根本就不是李鴻章所想的,大明想要跟日本爭琉球,大明其實是想從日本手裡保琉球。

別說尚德宏不肯轉投大明,即便尚德宏真的來歸順大明,大明政府也不會接受,因為朱敬倫已經不想在東亞繼續推行有名無實的宗藩體系,他要用一種新的體系,代替這種華而不實的外交關係。

只是李鴻章沒有領會到伍崇曜的意圖,他其實想讓李鴻章看到的,是一篇關於琉球人組建流亡政府的文章。(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