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節 反彈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李提摩太離開了鄆城,但是他並沒有離開賑災工作。

儘管他無法進入河南,但是大明的鐵路已經修到了河南。

從河南返回的火車上,總是坐滿了災區的難民,李提摩太也擠在一個擁擠的車廂中。

即便只是趕路,他也沒有停止救助工作,他將一些必備藥品和工具也帶到了火車上,不停的給扯上的乘客看病,對於他的行動,火車管理人員不但默許,而且相當的尊重,提供了各種方便。

火車的速度很慢,簡易鐵路無法支援高速運行,否則太危險,每小時只能行進十公里,從河南到青島需要十天。

六天後,李提摩太才回到了他救災的出發點,青島口岸。

跟來的時候不一樣,青島也擠滿了災民,都是從山東、河南等地運送來的災民,但是秩序井然,因為這些災民在出發之前,就已經被組織好了,都是整戶整戶的家庭。

李提摩太知道這些災民將從青島出發,坐船度過渤海灣,從大連口岸進入東北,因為他也將透過這種方式進入東北,繼續在大明的救濟站中為災民提供服務,幫助他們在東北找到安穩的生活。

不過李提摩太有些擔心,他打聽清楚,這是大明的單方面行為,並沒有得到清王朝的同意。李提摩太在青州救災的時候,就始終很不明白,為什麼清政府不讓災民遷徙到東北去,他倒沒想過開發東北的問題,那是政治問題,他不關心,他當時考慮的是,遼寧一帶的糧價只有山東的十分之一,如果能讓災民去哪裡生活,會讓更多人活下去。

可是清政府嚴格執行防邊政策,第一是不太願意讓災民流動,從而變成流民,明末鎮壓農民起義失敗,就是因為始終無法組織流民移動,第二則是清王朝執行的禁邊政策,他們擔心漢人進入東北,會佔據滿人的龍興之地,讓將來失去江山的滿人無處可去,入關兩百年,滿人高層始終沒有將自己當成這個國家的一份子,只是把自己當成是征服者。

顯然大明政府打破了清王朝的政策,正在將大量的難民遷往東北,李提摩太不管政治,但他明白這種侵犯領土的行為,很可能會引發戰爭,如果在此時中國地區兩個最大的國家間爆發了戰爭,對兩億災民來說,無異於最大的災難。

但他心裡是支援大明政府的措施的,因為他覺得這樣能救更多的人,至於什麼領土了,什麼政治了,什麼利益了,那不是他關心的事情。

李提摩太將他的觀點透過信件轉回到了歐洲,很快還發表到了報紙上。

大量這樣的資訊,就這樣從中國的災區,傳播到了西方世界。

而且因為傳教士,在西方社會都是社會地位比較高的精英,因此他們的話語權很大,他們的聲音能夠得到更大的呼應,至少有一點,大明是此時東亞大陸上唯一的負責任政府的觀點,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可。甚至有些認可大明在賑災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西方社會精英,還發出這樣的呼籲,那就是西方社會應該支援大明政府取代清政府,完全管理起這塊大陸,這樣對東亞這個古老社會來說,才能夠跟隨西方文明的步伐,進入文明社會。

但可惜這些聲音,跟他們政府推行的國家利益不符,政府根本就不可能採用。

此時的西方政府,依然耐心的透過官方渠道,跟滿清總理衙門扯皮,他們以援助為由,向清政府提出各種條件,可滿清寧可不要援助,也不想讓西方人滲透進入本國。於是西方各國各種答應的援助,始終落實不下來,但卻秘密支援他們的傳教士為先導,早就深入了各地的災區。

顯然西方政府,對救災根本就不關心,他們關心的是如何打入大陸深處,如何從更加廣袤的滿清內地獲取利益。

他們跟清王朝的交涉,倒是給大明的救災行動帶來了方便,大明洋務司儘管也跟西方列強一起跟總理衙門交涉,可並沒有陷入這種扯皮中,另一面直接行動,組建了鐵路公司,又透過鐵路公司不斷的建設的賑濟站,將救災行為深入了河南和山西。

原本這算是一種入侵行動,可是由於大明和英國倡導下,列強紛紛達成一致跟清政府交涉,希望清政府允許各國進入內地賑災,讓清政府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對大明強行修建鐵路的行動採取了預設態度。

如果是平常時刻,清政府反倒可以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利用西方列強的壓力,組織大明的這種行動。

但大明以救災為名,在道義上,將各國拉攏到一起給滿清施壓,反倒讓自己站在了有利的地位上。列強儘管也擔心大明滲透進入滿清內陸,但他們在道義上,完全無法阻擋這種救災的行為。而大明也對救災保持了開放態度,歡迎一些西方友人加入,尤其是傳教士這種社會地位很高的精英群體,他們的觀感讓大明的救災行為在西方很受認可,西方列強就更無法干涉了。

於是西方列強不干涉,滿清政府不敢管,造成了大明自行進入滿清領土修建鐵路的行為成了一種各方預設的現狀。

但也不可能沒有任何阻礙,有的是仇視大明的地方官,甚至滿清權貴。所以修建鐵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各種阻撓,尤其是當鐵路通到濟南之後,山東保守勢力的反擊就開始了。

偷偷拆毀鐵路,阻撓鐵路施工的情況,經常性的發生。

對這些行為,鐵路公司和大明政府採取了強音的應對,鐵路公司招募了大量武裝人員,而且就是從災民中招募。大明政府則進行了軍事動員,這些年的軍事改革,讓大明擁有三十萬常備新軍的情況下,還能隨時徵召三十萬後備兵員,動員令下達之後,曾經受過訓練退役的三十萬預備役緊急武裝起來,讓大明的總兵力達到了六十萬人。

透過洋務司,對各地對大明修建鐵路採取不友好措施的地方官進行了抗議,向青島和秦皇島派去了十萬軍隊。

在大明政治抗議和軍事威懾之下,還在不斷勸阻洋人的清政府馬上妥協了,撤了一大批最先對大明鐵路工程採取不友好態度的地方官,甚至到最後連那些出現鄉間勢力阻撓鐵路情況的地方,官員也無法保住職位。

因此很快地方官方的敵視態度就消失或者說被壓制了,佔滿清官員比例絕大多數的明哲保身的地方官,不但自己不反對鐵路建設,而且還要防備保守士大夫勢力起來阻撓,以免讓自己丟官。

在這種情況下,鐵路才順利的延伸進了河南和山西。

由於滿清的配合,加上列強也表示關切,不願意招惹麻煩的大明隨即調回了在青島和秦皇島駐紮的軍隊,但鐵路公司組織的武裝人員卻沒有裁撤,這些人拿著簡單的武器,保衛著鐵路沿線的安全。

這種因為官方和民間阻撓的力量,在這個災荒時期,還不算嚴重,因為災荒破壞了傳統社會秩序,把守勢力的根基宗族勢力此時自顧不暇,他們雖然也組織了起來,但主要目的是防備流民,而且能夠在災荒中維持自己的宗族勢力其實也是少數,他們猶如一個個被災荒地區包圍的孤島一樣,根本就無法聯合起來,無法聯合,就無法成為一股難以抗拒的力量。

但大原則的衝突,卻可能讓已經緊張到極限的滿清王朝變得偏激,此時滿朝上下,即便是最樂觀,也最喜歡說大話的滿清權貴,也相當的低調和沉默,此時沒人再講治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之類的大道理了。

英法美俄和大明的聯合交涉,大明軍隊的動員,太平軍的北伐,新疆不但完全失去控制,連陝甘回亂都因為災荒而再次爆發了出來,左宗棠跟李鴻章淮軍換防之後,從蘇北調到了陝西,卻還是無法鎮壓這股回人叛亂,整個關中平原本就戰亂不斷,災荒一起,更是赤地千里,十里無人煙了。

內憂外困之下,頑固派士氣低落,變得異常沉默,洋務派透過外交和賑災工作,在政治上活躍起來。

可沉默也是一種力量,沉默意味著一種壓力聚集的狀態,當壓力到了極限,必然要爆發開來。

讓保守派、頑固派爆發的原因,正是大明侵入東北的行為。

鐵路公司招募的勞工,一火車一火車的送到口岸,接著坐船來到大連,透過比救災鐵路更早修建的鐵路,進入更北的地方。

災荒爆發前,就因為俄國人堅持修建恰克圖鐵路,大明決定修建一條通往北方的鐵路,作為一種對抗。這條鐵路早於救災鐵路半年開始施工,計劃從大連通往滿洲里。

鐵路的起點在大連,但是鐵路的中心則在哈爾濱,以哈爾濱為中心,這條鐵路分成兩段同時施工,哈爾濱以北到滿洲里是一段,哈爾濱以南到大連是一段。

一開始並沒有這種計劃,而是踏踏實實從南到北修建,因為這樣其實最節約成本,可以更容易利用後方基地的作用。

朱敬倫認為必須轉移災區人口之後,才制定了這種分段法,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利用勞動力,才能讓更多的災民得到安置。

因此才有大批難民不但進入大連,也透過黑龍江和松花江水道進入哈爾濱,從哈爾濱往南往北,大連往北,分三個方向同時施工。

可是哈爾濱此時還是一個荒涼的地方,滿清康熙時期,關閉了山海關,並在吉林修了柳條邊,嚴禁內地百姓進入柳條邊以北,原本生活在這裡的滿洲人,卻大都隨著清軍入關了,於是導致整個黑龍江甚至大半個吉林都處在一種原始生態狀況,除了個別軍事據點之外,只有極少數當地部族存在,內地密集的農業耕作區在這裡根本就看不到。

這也造成了滿清在東北統治的薄弱,才給了沙俄在東北滲透的機會,結果黑龍江以北一百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被沙俄割佔,對土地根本沒有概念的滿清雖然不可惜,但他們擔心沙俄進一步南下,所以才在咸豐十年(1860)以後,開放了邊禁。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開放邊禁之後,雖然山東、河北一帶的老百姓開始移民東北,但受到原始生態、交通條件的限制,大部分闖關東的人群,都侷限在遼南奉天一帶,吉林尚都是一片荒野,更何況更北的黑龍江了。

因此清政府對東北的控制力,依然很低下,這時候大明突然組織大批移民進入哈爾濱,名義上是修鐵路好賑災,可是突然就讓守舊大臣,尤其是權貴們感受到了強烈的憂患衝擊,他們認為大清或許會因此失去龍興之地。

於是在強大的壓力下,預設了大明在山東和河北修建鐵路,預設了大明在災區賑濟災民收買人心,大明將災民轉移到東北,其實並沒有賑災收買人心更讓滿清士大夫擔憂,可是這是壓到他們心理的最後一根稻草,在退讓了兩次之後,他們認為這一次,已經退無可退。

於是以大學士倭仁為首的保守派,聯名上書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要求嚴禁大明在東北築路。儘管他們也知道,修建這條鐵路,可以安置成千上萬的災民,但是鐵路通了,災民活了,東北也失了。

對這些頑固派來說,災民死了,以後還可以生聚,土地丟了,可就拿不回來了,最關鍵的是,而且滿人再也回不去了。

少數八旗王公甚至發出了拒敵,開戰的愚蠢聲音。

令人奇怪的是,在這次頑固派發動的大反擊前,之前異常活躍的洋務派突然集體失聲,表現的異乎尋常的沉默。

在頑固派的強大壓力下,清廷不得不有所行動,開戰是不可能的,還得透過談判解決,但談判就必須洋務派出面,這時候他們才開始真正介入這件事。(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