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節 攪屎棍子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英國這根攪屎棍子,已經攪合的歐洲從三十年戰爭開始混亂了兩百多年,他們不能接受歐洲大陸上出現一個威脅到英國安全的霸主,所以總是聯合弱小攻擊強大,稱之為大陸平衡政策。

現在的英國已經是世界霸主,他們的大陸平衡政策,也隨即擴充套件成了世界平衡政策,開始在全世界推行平衡戰略。

小的方面,他們在印度分化瓦解一個個土邦,讓這些土邦彼此牽制,彼此鬥爭,最後都離不開英國人,只能被英國殖民。

在東亞大陸上,也希望保持滿清、太平天國和大明的平衡,不希望任何一國統一這塊大陸。

但是對於這種平衡,英國人也並不是不惜代價也要推行,如果利益足夠的話,他們也能接受,比如他們就允許美國獨霸美洲,因為干涉美國的區域霸權,代價太大了,必須他們親自上陣,因為他們在美洲實在找不到一個合格的打手去對抗美國。

現在的大明在東亞地區,顯然還沒有強勢到美國在北美的地位,至少還看不到大明展現出來碾壓太平天國和滿清的實力,可越是這樣,英國就更應該干涉,因為他們也不想看到東亞也跟北美一樣,出現一個無法遏制的區域霸權國家。

朱敬倫很清楚英國人在擔心什麼,此時他可不想惹這根攪屎棍,討不著便宜不說,還容易沾一身屎!

“告訴英國人說,我們的目的是讓清廷允許我們賑災,據我們的推算,這次災荒超過了清廷應對的能力,整個地區都必須合力才能度過這次災難。如果英國能夠幫助我們說服滿清朝廷,我們願意接觸天津的封鎖。同時還可以正式發表聲明,大明不會藉助此次機會謀求改變目前的領土範圍。”

英國佬不就是怕大明藉機攻打滿清,統一這塊大陸嗎,那乾脆提前宣告這次只為賑災,沒有領土野心,打消英國佬的顧慮,在平衡之下,相信英國人會盡力勸說滿清的,因為這是最廉價的保持目前平衡態勢的辦法,而且還不用英國花費。

英國人收到大明的回覆之後,果然表示了對大明政府的仁道精神,同時表示會盡力勸說頑固的清廷,接受大明的援助,還假惺惺的表示,大英帝國對於中國北方地區發生的災荒也很同情,非常願意參與聯合救災行動,願意與大明一道發起向滿清地區援助的呼籲。

這倒是一個意外的收穫,誠然英國人此舉,是在為他們撈國際形象分,可大明何嘗不能藉此樹立一個文明國家形象呢,最重要的是,跟英國一起聯合行動,有助於提高大明在國際上的地位,一旦傍上了英國人,才能在全世界得到最大的關注度。

於是朱敬倫囑咐洋務司要積極跟英國政府合作,大明的最大目的只是救人,而英國的國際影響力,顯然跟能調動國際輿論和國際政治力量予以支援。上億人的災荒,大明一個國家救起來,怎麼都會很吃力。

外交山跟英國聯合的好處很快就顯現了出來,由於英國人真的向世界各國發出了倡議,一下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美國積極響應,得知大明願意在美國借錢採購美國的糧食,為了在這個經濟大蕭條時代,增加出口,美國政府打著仁道援助的旗號,表示美國政府願意捐助一百萬美元用於救災,但要求派人加入明英兩國組成的國際救援團隊深入中國災區去救災,同時還表示,將對災荒期間,向中國出口的糧食免除全部關稅。

正在積極恢復自己大國地位,重新在世界上建立話語權的法國也答應援助一百萬美元,但這筆錢都會以糧食實物來支付,顯然他們還想讓在越南經營的法國糧食商人掙這筆錢。

普法戰爭發了橫財,並且已經確立不輸給法國的世界大國地位的德國也響應了大英帝國的倡議,他們也捐獻一百萬美元,也表示會用糧食來支付,德國是一個糧食進口國,他們打算去美國採購糧食,然後用德國的商船運到中國來。

俄羅斯不甘示弱,表示他們願意提供至少三百萬美元的糧食,其中一百萬為無償援助,同樣他們也要求加入聯合救援團隊,奔赴中國災區。

中國災區所在的北方,尤其是山西,是跟俄國貿易的晉商的老家,顯然進入山西,有助於開拓俄國的利益,他們必然有陰謀。

西方大小國家都有所表示,大國、強國表示要加入救援團隊,各國教會極力支援這項計劃,小國除了教會,政府並沒有積極參與的意圖,但多少也給了一些援助,少則幾萬美元,多則十幾萬不等。

讓人稱奇的是,日本人竟然也宣佈要進行援助,他們自己的國家都還沒理清楚呢,卻想要幫助清廷,顯然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打算在國際上露上一把臉,越南、暹羅這樣的國家,就沒有日本人的心思,沒有對自己名義上的宗主國進行救助的打算。

國際社會的介入,讓滿清朝廷極為驚恐,一個大明就讓他們如芒在背,洋人從來都讓他們寢食難安,現在大大小小的洋人夥同大明都來了,不由讓他們想到歷史上天下六國伐齊,讓齊國大亂的故事。

總理衙門奉命苦心勸阻各國打消這個念頭,向大家表示大清朝能處理好救災的問題。

跟任何外交活動一樣,一番扯皮又開始了。

大明等不起滿清的扯皮,沒扯一天,就要死無數的冤魂。

所以大明一邊跟各國聯合起來制定救災計劃,一邊已經獨自開始了救災行動。

兩條鐵路線同時動工,已經接近完工,只剩下個別橋樑還沒有貫通的廣江鐵路培養的那群技術人員充分派上了用場,大明掌握了兩條鐵路修建權十年,雖然沒有動工,但是已經多次勘探地形,大概的路線早就制定出來了。

從秦皇島的鐵路直接通往大同,從青島的則選擇通往鄭州。

詳細的線路還沒有制定,此時這些技術人員分為三批,勘察的率先出發,根據大致的線路開始制定詳細計劃,測量繪製精確的施工圖,土木工程人員組織勞工迅速平整土地,修築路基,鋪軌技術人員緊隨其後,如同軍隊行軍一樣,邊測量,邊施工,邊通車。

朱敬倫最擔心的是老百姓會採用暴力來阻撓鐵路修建工作,事實證明朱敬倫是多慮了,鐵路的推進相當順利,因為爆發了大規模吃大戶情況的山東和河北一帶,地主們早就是驚弓之鳥,他們防備流民還來不及呢,沒心思跟大明爭鬥,當地官員更不想在這個時候招惹大明,滿清朝廷非常驚慌,生怕大明趁著這個機會生事,他們可從來不相信大明會對這個如畫江山不動心,始終認為大明只是在找一個機會,那麼他們就不能給大明這個機會,因此清廷嚴詞訓誡沿線官府,要他們不要跟大明施工隊發生衝突,否則嚴懲不貸。

所以鐵路公司向沿線地主提出徵購土地的要求,大多數地主都同意出售,拿了四倍的地款躲到城裡避難去了。另外還有很多土地甚至早不到主人,當地只能找到一大批四處遊蕩的饑民,地主早就跑來,地主家的糧倉也早就被饑民劫掠了。這種情況,鐵路公司直接向當地官府報備,然後直接動工,附近的饑民則招募到鐵路上工作,這種情況下,根本沒人對抗。

此時在滿清土地上修建鐵路的可不光大明一個國家,俄國人不知道出於什麼心態,不知道是不是受大明突然搶修這兩條鐵路的影響,俄國政府也打著救災的名義,開始加快恰克圖到大連鐵路的修建工作,而且跟大明一樣,在中國災區用低廉的代價招募了大量的勞工,施工速度大大加快。

但俄國人的說法顯然站不住腳,大明修建的鐵路直接就是在災區進行,比如山東就是最早爆發饑荒的省份,反而是歷史上災荒最嚴重的山西和河南,反而災荒還沒有全面爆發。

俄國人這條鐵路也基本上不經過災區,勉強有一點災情的遼寧,在當地低廉的糧價的平抑下,其實清政府就能解決這裡的饑荒。

所以俄國人向清政府提出了新的建議,他們希望清政府同意他們修築一條通往山西的支線,告訴清廷這樣更能方便俄國的救災行動,他們表示只要清政府同意,他們願意追加三百萬美元的小麥和大麥支援災區。

可俄國提出的建議,遭到了英國和法國的聯合反對,他們認為等俄國人把鐵路修到山西的時候,饑荒早就結束了。他們還是不希望俄國藉助地利私自擴大在中國的利益,所以他們暗中支援清廷拒絕這個要求。

清廷當然不願意接受俄國人把鐵路修到自己的腹地,他們連張家口都不想開放,更何況山西呢。

有英法的支援,大明嚴詞拒絕了沙俄的建議,可對大明修建鐵路就沒辦法了。因為大明修建鐵路的計劃,也是得到英法的支援的,因為大明控制的口岸是跟英法分享的,無論是青島、秦皇島還是大連可都是****海關甚至還是由英國人直接管理的。

在這種情況下,大明修建鐵路深入滿清,只會讓英法,尤其是英國在這些口岸的利益擴大,而不會受損,可俄國人把鐵路從恰克圖修到山西,顯然不可能跟英國分享恰克圖口岸,英國軍艦也不可能開到草原上去,開闢那裡本身也沒什麼可能性。

所以他們才會支援大明而反對沙俄。

另一個原因則是英法在太平洋圍堵沙俄的默契終於開始形成了。歷史上英國為了阻擋沙俄在太平洋地區擴張,他們跟日本結成了同盟,現在不知道他們還會不會選擇日本。

沙俄修建通往山西的鐵路建議被否決,他們繼續拉攏清政府,提出修建到天津的支線,清政府以天津靠近京畿重地,是京師門戶,不便被鐵路滋擾為由否決,然後他們提出修建到張家口的鐵路,這次他們軟磨硬泡,聲稱他們可以在張家口以北築路,絕不把鐵路修進長城以南,而且保證,他們可以永久放棄在大清關內地區修建鐵路的任何要求。最後沙俄還向清廷提出聯合鎮壓西北新疆地區叛亂的建議,只要清政府同意他們修鐵路,他們就出兵幫助清政府收復新疆的國土。

被沙俄磨不過,也是希望得到沙俄的保證,終於在沙俄公使的壓力下,清廷答應俄國將恰克圖鐵路延伸到張家口,但是不能進關。同時在一干重臣的理智判斷下,清廷沒有接受俄國提出的聯合鎮壓新疆叛亂的提議。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受到沙俄南下的刺激,英國人立刻宣佈,即刻開工修建滇緬印鐵路,法國得到英國支援之後,也逼迫清政府同意他們修建一條從越南到雲南的滇越鐵路,兩國顯然暗中達成了某種瓜分雲南利益的合作協議,這讓大明暗暗擔憂,可他們反而找上了大明政府,希望大明也儘快啟動雲南鐵路計劃。

歷史改變的太大了,以修建鐵路為標誌,列強瓜分滿清的情況似乎提前開始了。

不同的是條件發生了一些變化,各國都沒有提路權的問題,這是大明當年建立的先例作用,大明十年前沒有向滿清要求鐵路兩側的特權,其他國家也不好討要,即便要滿清也不想給,加上畢竟列強的力量還沒達到瓜分世界時候的強勢,能要到鐵路修建權力就已經不容易了,兩側開礦和駐兵的權力,不要也罷。

另一個不同則是德國這個後來瓜分世界的急先鋒,此時還沒有瓜分世界的能力,在俾斯麥的壓制下,德國海軍只是歐洲二流,向外擴張十分無力。

所以目前德國並沒有加入進來,俾斯麥還積極支持俄國在東方擴張,希望把俄國的目光從歐洲引開,讓德國獲得安全空間。

於是就形成了,俄國從北方,英法從南方,向滿清滲透的態勢。

面對這場弱化版的列強瓜分滿清,大明無能為力,此時堵也堵不住,搶也搶不走了。

只能埋著頭抓緊時間修建救災鐵路,似乎在這場瓜分盛宴中太過安分,沒有半點藉機生事,加入瓜分行列的架勢。

但大明沒有藉機生事,太平天國卻不安分了,李秀成瞅準蘇北波及進饑荒的時機,發動了繼林鳳祥、李開芳,陳玉成和自己上次北伐後的太平天國第四次北伐。(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