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節 大明的措施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不用等他們的回覆。我們自行動手,從青島、秦皇島兩路向內陸推進。鐵路要抓緊時間施工,鐵路推進一縣,就能救一縣之人。”

軍艦北上天津的同時,朱敬倫親自主持救災會議。

此事大災還沒有全面爆發,但一場很可能波及極廣的災荒,已經近在眼前,整個北方,甚至大明的糧價都在飆升。

尚書令陳芝廷領銜戶部、工部、兵部高官齊聚一堂。

“修鐵路如果遇到當地百姓阻撓又該如何應對?”

陳芝廷有些擔心百姓的問題。

百姓問題,這也是大明取得這些鐵路十年來,始終未曾動工的主要因素之一。畢竟如果能輕易修通鐵路,能把中國北方豐富的礦產資源開發出來,在朱敬倫看來,這對大明的工業積累和工業化推動作用是巨大的。

但是一直沒有開工,因為朱敬倫很清楚,這條路絕對不好修,當年大明軍隊攻佔北京,滿清朝廷簽下城下之盟,那時候只要大明肯退兵,讓他們答應什麼都肯,更何況最後都沒有要求割地,只是修兩條路罷了,沒什麼不能答應的,大明賴在北京跟他們爭天下,才是當時的慈禧孤兒寡母最懼怕的。

可是大明撤兵之後,滿清朝廷不會那麼好說話的,就算他們的朝廷願意配合,地方官也不會積極配合大明徵地,而老百姓更不會配合,到時候官府一煽動,當地百姓肯定群情激奮的反對修路,那時候怎麼辦?

歷史上,德國人修建膠濟鐵路的時候,高密一帶的農民可是武裝抗爭,導致鐵路停工長達一年,最後德國人派兵鎮壓,在軍隊的刺刀保護下,鐵路建設才得以推進。

大明當然不能為了修鐵路,去屠殺北方的同胞,讓北方人流了血,將來還如何說服他們跟南方的同胞是一家呢?

所以鐵路才一直遲滯到現在。

可現在不修不行了,沒有暢通的交通,就不可能救助這麼嚴重的饑荒。哪怕空有存糧,也不可能運進去。甚至朱敬倫已經有些後悔之前太過於顧及民意,讓現在陷入被動了。

嘆了一聲道:“顧不上了,按照大明修建鐵路的標準,給沿線地主賠償,願不願意由不得他們了,這是救命的鐵路。”

朱敬倫又問:“我們的倉儲情況如何?”

北方爆發災荒之後,朱敬倫立刻讓戶部全面調查大明的儲備情況,大明建立之後,就恢復了傳統的儲備糧制度,政府存糧分常平倉和社倉,常平倉主要目的是為了平抑糧價,社倉則是應急需要。

這兩大系統的存糧總量,是按照人均一擔糧食計算的,基本原則是,認為一個人如果有一擔糧食果腹,至少餓不死,哪怕一年時間遭遇饑荒,也能讓人活下去。清廷的倉儲制度,則是按照一戶一擔糧儲備的,他們的目的是對抗一季的災荒,等待新糧豐收之後期待饑荒結束。

就這還只是清朝中前期的情況,後期他們連一戶一擔都做不到,在嘉慶年間,四川戶口是505萬戶,儲糧達到了465萬擔,基本還能達到戶均一擔,可到了咸豐之後,河南這樣的省份,官方賬冊上的存糧,也只有95萬擔,顯然根本不夠。

大明戶口上的人口八千萬,按照規定應該儲備四千萬擔糧食,這可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按照每年清除陳糧三分之一計算,每年需要更換的儲備糧數目就有上千萬擔,如此巨大的糧食買賣,沒有一個厚實的經濟基礎,是不可能做到的。

事實上,大明也是最近五年,才真正的完善了儲備系統,因為最近幾年財政收入飆升,已經接近一億兩,這才勉強具備了這個實力。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現在剛剛查檢了廣府十四縣的庫藏,各縣應備糧一千萬擔,查實儲備是八百萬擔,浮欠兩百萬擔!”

戶部尚書張敬修如實奏報。

朱敬倫皺起眉頭:“怎麼有這麼多虛浮?”

隨著廣東農業越來越經濟化,老百姓種植經濟作物越來越多,糧食進口化越來越嚴重,朱敬倫對糧食安全也愈發重視,每年全國淨進口糧食多達三千萬擔以上,官府增補就佔了三分之一。

另外,大明的倉儲管理的檢查是相當嚴格的,說不好聽點,比檢查官員貪汙都更重視,沒想到竟然還能出現漏洞。

最發達的廣州府都如此,其他地方恐怕虛浮的更嚴重,不能不讓他緊張。

張敬修解釋道:“有一百萬是去年沒有完成進補,還有一百萬最近剛剛放出去。”

朱敬倫冷哼道:“查,查實情況。如果是貪汙,必須嚴懲。若無貪腐情況,也是一個瀆職,一定要一究到底。”

張敬修道:“涉案官員已經批捕,正在審理之中。”

儘管監督始終很嚴格,卻依然組織不了貪腐情況,只能感嘆中國官員的發財執念了,升官發財的老思想不改變,這種情況就始終會有,避免不了的,後世的韓國創造了經濟奇蹟,卻依然解決不了官員跟財閥勾結的腐化行為,因此這種事上只能耐心培養廉政精神,著急不來。

朱敬倫嘆道:“若虛浮情況嚴重,恐怕庫藏能有三千萬就不錯了,大明今年沒有災害,越南、暹羅、緬甸都無災荒,今年大明的糧食供應應該能夠滿足。但我們也不能把儲備都拋出去,必須留一千萬擔應急。能用來到北方救災的,最多兩千萬擔,這養活不了兩億人!”

北方一旦全面爆發饑荒,波及人口接近兩億,因此這些糧食顯然不夠。但民間多少也有一些存糧,兩億人不可能都處在餓死的邊緣,這兩千萬擔糧食,如果都能運過去,卻至少能讓一千萬人不至於餓死。

但這只是理想狀態,因為現在的管理手段和水平,不可能精準的將糧食送到每一個瀕臨死亡的人手裡,甚至有的地方老百姓吃得飽飽的,而有的地方卻可能整村整村的人餓死。

所有需要的糧食是越多越好。

“我們還得增加進口,跟糧食行溝通一下,讓他們想辦法進口糧食,今年可以給他們全部免稅。但讓他們好好約束行東,大明的糧價不能高過二兩銀子。走政令釋出,違令者,以囤積治罪。”

傳統法律是嚴格禁止這種災年漲價的行為的,為此每每災年,都要殺一批糧商,因為百姓認為這些商人可恨,荒年囤積是喝民血。事實上,很多漲價都屬於經濟行為,不漲價,一些糧行就要關門。

這些朱敬倫也考慮到了:“如果虧損,由政府來補貼,廣府銀行可以直接給糧行放貸,政府補貼之後再行歸還。”

隨著這幾年進口糧食規模越來越大,周邊國家紛紛增加了糧食生產,越南、暹羅和緬甸是三大出口國,各自出口都在千萬擔上下,另外菲律賓和柬埔寨的糧食出口也越來越多,其中柬埔寨和法國的增產主要是法國人在努力開發湄公河三角洲,菲律賓和暹羅的增產,主要是華人移民增多開發了新的土地,至於緬甸,則是英國資本所為。

但不管是誰推動的增產,最後糧食買賣,基本上都是由大明商人完成的,從中賺取了巨額利潤的糧商的行會,也變成了一個強大的商業力量,不輸給當年的錦綸堂。

“南洋的糧食不可能一下子增長那麼多。我們得想辦法從其他地方進口,美國糧食產量巨大,這幾年經濟危機,美國糧價極賤,想辦法從美國進口。禮部洋務司要積極配合戶部,跟美國政府聯絡,看能不能在美國借一筆錢,在紐約發行至少一億美元的債券。”

美國才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這幾年經濟危機,美國糧價很慘,別說糧食了,德克薩斯的成年公牛,一頭才賣四美元,一頭牛顯然比一噸糧食貴得多,一噸糧食可是超過十擔,美國中西部農民,耕種一英畝玉米的成本只有七八美元,出售不會超過十美元,一英畝玉米產量差不多就是十擔,一擔還不到一美元。

但運輸是最大的問題,相比低廉的糧食價格,美國糧食的運輸費用極為高昂,透過伊利運河運輸一噸糧食到紐約港口,就要十美元的運費,等於將糧食價格整整提高了一倍。

可現在大明考慮不到價格問題了,要考慮的是如何將美國的糧食運回來。

“直接跟美國的運輸公司聯絡,不求他們能夠降低運費,但要他們保證運輸量。這是一筆巨大的生意,相信他們會優先考慮的。”

這個時代的美國,是一個鐵路時代,南北戰爭之後,美國航運業和造船業就開始了一路衰落,連航運業巨頭,美國首富範德比爾特都從航運業轉行去了鐵路業,因此朱敬倫不由擔心美國航運公司有沒有這麼大的運力。

“跟英國的運輸公司也籤訂協議。相信他們很願意增開從美國到廣東的航線的。”

朱敬倫補充道。

之後大家又商議了一些細節問題,之後就開始去緊張的制定措施實施了。

總之大家都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將北方災民看作自己的臣民來救濟,朱敬倫的想法比較純粹,那就是救人,每一個中國人的生命,都是無價的。可是官員們也同樣熱心,卻主要是認為這是收買北方民心的好機會,在文官看來,得民心者的天下,始終是最大的道理,而一統江山,顯然是他們此生最想達成的功業。

不過救災行動還沒有開始,英國人就找上門來抗議了,他們是抗議大明海軍封鎖了天津威逼滿清的。他們要求大明海軍解除封鎖,撤離渤海灣,理由是這樣的封鎖,影響了大英帝國在該地的利益。

事實上他們更關心的,可能還是大明過於強大的問題,他們已經開始擔心遠東大陸勢力平衡被打破,如果大明一統東亞大陸,英國人覺得他們很可能失去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除非能夠得到補償,否則他們不能接受。

朱敬倫不由感嘆一聲:“這根攪屎棍子,怎麼哪裡都有她啊!”(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