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節 加州桑蠶業和移民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歷史上,美國從來都不是一個桑蠶業大國,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美國還可以種桑養蠶。

但對比一下中美地圖就能發現,中國和美國兩個國家,都位於北半球,大部分地區在維度上是一致的,沒道理在中國能找到適合桑蠶生長的地區,而在美國找不到一塊氣候合適的地方。

事實上,美國不但可以種桑養蠶,而且不乏適合優質桑蠶生長的氣候和土壤。

其實早在17世紀初,英國殖民者就將桑蠶帶到了美國,美國佐治亞州和南開羅萊納州在18世紀就形成了桑蠶產業,當地出產的生絲出口到英國加工成絲織品在返銷美國。

但之後隨著美國獨立,煙草行業和棉花種植業興盛起來,導致需要大量人力的桑蠶業逐漸在北美大陸消失。

18世紀晚期,在美國政府的支援下和獎勵下,桑蠶熱再次在美國興起。首先是康狄涅格州,185年的時候,該州的曼斯菲爾德市一度有四分之三的家庭從事桑蠶業,哈特福德市一個普通苗圃每年能賣出三十萬株桑苗,在桑蠶熱的推動下,幾年之間桑苗價格暴漲了七倍多。在這種美國獨有的投機風潮一般的桑蠶熱推動下,周邊的馬薩諸塞州、紐約州、新澤西州和賓夕法尼亞州都出現了桑苗的培育產業。

但這種投機風潮,並不是良性的,必然導致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的現象,甚至種植了大量並不適合養蠶的桑樹,最終生產出來的蠶絲品質也很低劣。

最終在1840年代的桑樹流行病打擊下,投機熱潮帶來的桑蠶熱退潮,這股桑蠶熱再次興起,則是十幾年後,地點則換成了加利福尼亞州。

一個來自法國的園藝師路易斯·普羅旺斯在1854年移民到了加州,桑蠶熱時期,他曾在紐約的桑樹苗圃中工作過。移民到了加州之後,路易斯認為加州的氣候十分適合桑蠶生長,他成功的在加州引入了三種桑樹,白桑、魯桑和義大利桑,經過選育發現,白桑最適合加州的氣候條件。

路易斯之後開始在加州推廣種桑養蠶,1867年他出版了《加州絲農手冊》,大量誇讚加州的氣候條件,說“我們加州有全世界最好的產絲地;我們有家蠶所需要的純淨空氣;養蠶時節六月到十月天氣晴朗;陽光充沛,桑葉生長繁茂”。

路易斯在加州發展桑蠶業的想法,還是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援的,一個銀行家亨利資助他,讓路易斯在1860年成功從法國引進了一批蠶種,但是從中國引進的蠶種連續三年都無法孵化,讓路易斯覺得中國蠶可能不適合加州的氣候,導致中國蠶沒有成功引進。

路易斯的推廣行動,在最初幾年獲得了成功。

因為歐洲爆發的蠶微粒子病,讓歐洲的蠶卵帶有病毒,因此大量從其他地區進口蠶卵,加州不帶病毒的蠶卵,成為暢銷品。同時政府擔心淘金熱的結束,讓加州移民大量流失,也希望發展桑蠶業。從186年開始,加州政府給予桑蠶業高額補貼,每種植5000棵桑樹,獎勵50美元,每生產10萬蠶繭,獎勵00美元。

政府的補貼大大催生了加州桑蠶種養,十年間加州栽種了400萬棵桑樹,但也刺激起了投機風潮,大量不適合養蠶的桑樹種被種了下去,用來騙取政府的補貼。

可這項產業算是在加州成長起來,加上歐洲的蠶病,讓加州養蠶利潤豐厚,一公頃桑蠶可以得到千美元甚至更高的利潤。

但加州桑蠶業有一個弊病,那就是主要是出口蠶種這種價值更高的產品,而不是桑蠶業本身的中斷產品蠶絲和絲綢。利潤豐厚,是因為歐洲蠶病流行,而不是加州真正培育出了桑蠶業的優勢。

來自歐洲的蠶種訂單,就足夠加州桑蠶業消化的了,甚至還供不應求。義大利宣稱,每年義大利和法國還要額外從日本進口8百萬美元的蠶種,才能滿足要求。

這種以蠶種生產,桑樹栽種為導向的不正常的桑蠶熱,顯然不能夠持久。1869年,政府取消了補貼,加州種桑熱情開始降溫。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開始恢復桑蠶業,並且推廣了控制蠶病的嚴格消毒和母蛾鏡檢法,義大利也應用了這種方法,加州向歐洲的蠶種出口也開始削減。

歷史上,1880年代之後,加州的桑蠶產業就停滯了,即便是美國東部的絲綢工業發展起來後,也主要從中國和日本進口生絲原料進行生產,而不是使用本國生產的生絲原料。

美國不缺乏優良的適宜種桑養蠶的氣候條件和土地,不缺乏科學的技術和優質的蠶種,可為什麼種桑養蠶就是發展不起來。

其實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人力問題,尤其是加州,人力尤其缺乏,有限的人力資源,也大都進入了工資更優厚且不需要多少專門技術的採礦業,而不是投入繁瑣的技術性工作養蠶中來。

哪怕加州桑蠶業的先驅,園藝師路易斯認為,加州氣候溫暖,養蠶不需要複雜的裝置,不需要建設專用的房舍,只需要將蠶種放置在陽光下而不需要孵化裝置就能孵化,對人工的需求只有歐洲的八分之一,可加州依然無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因為加州的人力,真的連歐洲的八分之一都沒有。

路易斯曾經認為,唯有大量僱傭中國移民才能解決勞動力和勞動費用的問題,繅絲業是一個無法完全用機器取代熟練技工的產業,在中國有成百上千萬熟練的繅絲女工,每天只能賺到5到10美分,而在加州,她們可以拿到75美分甚至更高的工資。加州的美國本地人,則不能接受1美元一下的工資,而且即便給他們付這個工資,也無法避免她們因技術生疏,而在生產中產生大量廢絲的損失。

歷史上,路易斯的設想沒有實現,加州無法引入大量的繅絲工人,因為即便大量的華工進入加州,可九成都是單身男人,聊聊的女人,也大都是被幫會分子非法販賣來的女妓。

可這個歷史中,由於大明勞務輸出公司的介入,中國向加州移民的方式改變了,苦力貿易早早被廢除,並在這些年的努力下,透過勞務輸出公司進入加州的移民終於達到了十萬人,而這些移民都是家庭移民,至少是一男一女的小家庭,或者三口之家,因此加州的中國移民中,有四五萬成年女性。

於是歷史改變了,加州桑蠶熱在1880年退潮之前,被大批湧入的中國女工接手了。

但一開始中國人也沒有進入這個他們很熟悉的行業,因為一開始湧入這裡的移民,都是衝著勞務公司提供的一百畝水稻田來的。勞務公司早在十年前就在加州,圈佔了當時還經常河水氾濫的聖華金河和薩克拉門託河交匯的三角洲地區的大批荒地,然後勞務公司投入巨資經過兩年多的建設,修建了護堤,將這些圈佔的沼澤地、低窪地,變成了可開墾的耕地,而且數量竟然高達兩百萬畝。

之後大明勞務輸出公司,利用這塊龐大的土地,不斷的吸引著來自中國的無地農民,以每年一兩銀子的低廉租金,將這些土地租給願意來耕種的大明家庭,結果短短幾年間,引入了兩萬戶大明家庭。

這些大明移民來到加州地區後,將他們幾千年來掌握的農業技術,跟肥沃的土地結合起來,很快就向美國人展現了什麼是最好的農業民族的絕技,首先在中國人的天賦技能領域,蔬菜種植領域,壟斷了加州市場。接著成為了加州最大的水果和糧食生產者。

但不管是生產蔬菜還是水果,都是一個勞動力密集,而土地集約的產業,即便是最佔用土地的糧食生產,也不可能讓一個家庭完整的利用到一百畝地。

當初勞務公司租給每家一百畝地,是希望加大對大明百姓的吸引力,同時也希望儘快讓大明移民佔據土地,防止當時對勞務公司土地資產越來越眼饞的加州流氓資本家的覬覦。

結果是這些家庭都用很低的成本擁有了大片的土地,而自己完全無法利用起來,對農民來說,讓土地荒廢著是很難受的。還很淳樸的老百姓,一邊自己拼命幹活,儘量開墾更多的土地,一邊呼朋喚友,想將自己的好處跟親人分享。於是他們從國內招來了他們的宗族、老鄉和朋友,將自己種不完的土地,分享給親朋。當然,也有悄悄轉租給自己招來的新移民的,對此勞務公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更是助長了這種做法。

結果就是,在十年之中,勞務公司從大明招來了十萬家庭移民。

一開始,大家還主要集中在糧食種植、蔬菜和水果生產上,但加州人口稀少,總人口不過七十多萬,根本就不可能消耗太多的農產品。

另外就是,187年經濟危機之後,珠三角一帶富庶地區的大明百姓,也開始向外移民,而其中有不少就是蠶農,這些人來到加州之後,發現加州也有桑蠶產業,一些家庭婦女開始利用家裡的住宅養蠶,這批來自桑蠶產區順德、南海等地的移民,很快就將養蠶技術推廣到了整個大明移民地區。

桑蠶業開始從加州的白人手中,向當地華人轉移,很快習慣了足不出戶,甚至還是小腳的女人們,就將桑蠶業在加州三角洲地帶做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

加州的桑蠶業不但能夠滿足蠶種的出口,而且開始有剩餘蠶繭不需要孵化育種,而是進行繅絲了。但這兩年還只是那些婦女在家中手工繅絲,當桑蠶規模越來越大之後,終於有商人看到了商機,決定從大明引進已經很成熟的機器繅絲工業。

誰也沒想到,一個商人的圖利之舉,竟然徹底改變了華人移民的軌跡。因為機器繅絲對蠶繭的大量需求,推動當地百姓擴大種桑面積和養蠶規模,反正還有的是土地耕種不了,所幸都種上桑樹,家裡的老婆孩子就能勝任養蠶的工作。而栽桑又產生了更大的勞動力需求,吸引了更多的移民。

本來在勞務輸出公司這兩百萬畝土地用完之後,就擔心在吸引家庭移民上會後繼乏力,可是大明商人引進了繅絲業之後,大大推動了當地桑蠶業的發展。

桑蠶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歷史上之所以中國和日本在繅絲業始終佔據優勢,就是因為兩國都是勞動力過剩的國家。中國桑蠶業又以江南地區和珠三角地區發展的最好,除了氣候條件之外,最重要的還是這些地區的人口最為稠密。

糧食種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水稻種植比小麥種植勞動更密集,而桑蠶業的勞動密集度則是水稻種植的三倍。

種植小麥,如果粗放種植,不進行精耕細作,一個壯勞力可以耕種三十畝地,勞務公司在加州的兩百萬畝土地,最多吸引七八萬農民,算上他們的家庭也不過十幾萬人,水稻的話一個人最多能夠耕種十畝,可以吸引二十萬家庭,撐死四五十萬人口,可如果是桑蠶的話,則有可能吸引到百萬以上人口。

跟糧食生產相比,以珠三角最精細的桑葚魚塘為例,每年挖塘泥肥田,養魚,這都是重體力勞動,塘基上種桑,採摘桑葉的工作也是男人來進行。男人要挖池塘、養魚、挖塘泥、種桑、摘葉,等等工作都非常消耗勞動力。女人養蠶、繅絲、織稠,男耕女織。一戶人家平均下來最多也就經營三五畝土地而已。

這樣兩百萬畝土地,就能吸引到四十萬以上家庭,超過百萬人口並不難。

如果形成氣候,繅絲產業發展起來,工廠繅絲、織稠,更能吸引勞動力。

勞務輸出公司第一時間注意到了這種變化,發現珠三角地區移民帶來後,開始將平時荒廢的低窪地挖成池塘,在塘基上種桑養蠶,然後他們開始自行招來更多的親朋好友,因為挖池塘、養魚、種桑這種桑基魚塘模式,不是一家一戶能夠進行的生產方式,而是根植在中國鄉土社會的宗族組織上的生產方式,要進行桑基魚塘作業,就必須是全族上下齊心協力,甚至珠三角地區開發桑基魚塘的時候,是官府出面組織勞役對河堤進行加固之後才形成條件的。

在看到有希望吸引到更多移民的時候,勞務公司立刻代替官府的作用,組織勞動力,大範圍內對堤岸進行加固,修建新的河渠,從水量豐沛的薩克拉門託河和聖華金河中取水,幫助移民發展桑基魚塘產業。

結果珠三角地區的桑基魚塘很快就在加州三角洲地區發展起來,而桑基魚塘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則吸引了更多的大明移民,最終造成187年之後,爆發了大明向加州移民的熱潮。

不過加州的桑蠶業發展不可能沒有極限,僅僅三年時間,當地的生絲市場就飽和了,當地只有幾家德國移民開辦的絲織廠,根本消耗不了多少生絲,即便是鼓勵當地華人移民興辦織稠廠也沒有條件,因為加州就這麼點人口,幾家絲綢廠就已經滿足了市場。

但勞務公司發現,美國東部的絲織業非常發達,海關資料顯示,每年進口的生絲超過一千噸,價值高達一千萬美元。可是美國進口的生絲,主要來自於中國、日本和義大利。如果能將加州的生絲,輸送到美國東部,從而佔據這個龐大市場的話,加州生絲生產規模,還有進一步擴大的空間。

生絲生產擴大,才能夠吸引到更多的移民,可是要將加州的生絲運送到美國東部,就需要從太平洋繞過南美,耗費的時間和運費比從中國運往美國東部更大,更不用說跟歐洲生絲相比了。

除非能修通東西部連線的鐵路,否則勞務輸出公司認為,加州的生絲產業已經到頭了,在農產品市場飽和,桑蠶產業飽和的情況下,勞務輸出公司認為,大明的移民熱潮也基本上到頭了。

基於這種判斷,親自管理勞務輸出公司的洋務司主事伍崇曜建議,由勞務輸出公司出資幫助陷入困頓的太平洋鐵路,重新開工建設,爭取兩三年內打通這條美國人夢寐以求的超級鐵路。

太平洋鐵路修通之後,勢必大大降低美國東部移民西部的成本,到時候勢必有大量貧困的歐洲移民,從美國東部移居西部,跟大明移民爭奪生存空間,當矛盾不可調和之後,就會爆發排華運動。

所以之前朱敬倫用盡辦法阻撓了太平洋鐵路的建設,最終在187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前,這條鐵路始終沒有修通,由於這場經濟危機,主要就是由於美國鐵路投機引起的,爆發點就是北方太平鐵路發行的一億美元債券,拖垮了美國金融巨頭傑伊庫克公司,導致數千家美國公司破產。

而危機最深重的,正是美國鐵路業,幾乎從187年危機爆發開始,美國鐵路建設就陷入了停頓,太平洋鐵路工程,也陷入了停工的尷尬境地。

不止是太平洋鐵路公司的工程停工,美國大部分正在建設的鐵路,要麼破產,要麼廢棄,在整個美國,已經很少見到正常開工的鐵路了。

朱敬倫費盡力氣跟斯坦福這樣的流氓資本家鬥爭的結果,就是阻撓了這條鐵路,現在伍崇曜卻希望勞務公司幫忙修建鐵路,這真的讓朱敬倫很糾結。

可是伍崇曜的理由也很充分,這條美國東西鐵路貫通,確實能夠促進加州產業的發展,而加州經濟的發展,勢必需要更多的勞動力,美國東部的移民可以進入這裡,大明的移民同樣可以進入這裡。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如果因為懼怕白人的排華情緒,而讓大明移民也失去移民的動力,顯然是一種因噎廢食的行為。

可讓朱敬倫平白無故的將這條自己費盡心機打擊的鐵路重新修建貫通,心裡著實彆扭,認真權衡了一番利弊,朱敬倫還是決定出資繼續推動這條鐵路的建設,但是他一定要在這條鐵路的建設中撈到足夠的好處。

朱敬倫的打算是,大量收購這條鐵路的股份,然後貫通他,股價必然暴漲,到時候拋售出去狠狠的撈一筆。(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