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七節 柔情宰相俾斯麥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法國跟大明簽訂的新的貿易和友好通商協定,跟過去的沒多大區別,主要內容依然是兩國互相之間支援對方的貿易,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大明免除法國絲織品和機械製品關稅,法國則免除大明的生絲和茶葉的關稅。

至於租界問題,只是在附件之中進行了說明,但這才是朱敬倫真正看重的,透過和平條約解決了一個租界問題,雖然是在上海的租界,但這也許能為將來解決香港問題提供範例,如果和平手段失敗的話,那就意味著將來要跟英國一戰了。

至於新生的德國,俾斯麥政府馬上照會了大明公使館,通告大明政府,除了奧地利之外的德意志地區,現在統一為一個國家了。

這意味著,現在的德國需要跟大明進行新的外交談判,以及行政機構的變動,比如大明需要撤銷合併一些領事館,德國也需要撤銷一些領事館,比如漢堡在大明的領事館,就需要跟普魯士的進行合併。

對大明政府來說,這個新生的德國,他們需要進行重新的認識。完全把他們當成一個國家,一個類似法國、英國那樣的民族國家,跟德國人的說明不太附和,因為有些邦國,比如巴伐利亞他們的外交將繼續獨立。但如果把他們當成一個象徵意義的鬆散聯盟,比如過去的德意志關稅同盟,也不太對,因為又有許多地方的外交由帝國政府統一管理。

總之給人的感覺是,這是一個半成品國家。

俾斯麥在統一的過程中,採用了說服談判為主,沒有讓任何一個德意志君主丟掉王冠。

德國帝國政府自己的外交檔案中解釋說,他們是一個君主立憲制的聯邦國家。

一個新的政體,一個新的名詞。

他們確實是一個聯邦國家,不過聯邦的邦,不是美國聯邦中的各個州,而是一個個君主國家。

並且這些君主國家,還享有絕大多數國家的權力,甚至是主權。過去各個國家用的是什麼法律,現在基本還用什麼法律,過去用的是什麼議會,現在還是那些議會,甚至連郵票都沒動。

總之除了他們共同承認一個皇帝之外,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

這就是帝國皇帝威廉一世不滿的地方。

用性格來解釋的話,威廉一世是一個脾氣很好的人,但如果作為一個政治家,他就顯得有些柔弱了。

186年,俾斯麥上臺的時候,就告訴國王,他的目的在於統一整個德國,所以他要擴軍備戰。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但是當時的普魯士議會中,社會民主黨已經佔了大多數席位,當時的德國,是整個德意志地區最為開放,民主的地方,所以當1848年很多國家爆發了起義後,各國革命者建立的政府議會決議,推選普魯士國王當統一的德國皇帝。

但是歷來將這種起義看作反叛的普魯士國王拒絕了,他認為這種方式是不名譽的。

俾斯麥要擴軍備戰,可是普魯士國會不同意擴大預算。

這時候俾斯麥才求助於國王,希望國王動用王權,解散議會,強行通過預算法案。

當時威廉就不肯答應,他對俾斯麥說,如果他這麼做了,那麼他將在自己的窗臺上,看到憤怒的民眾將俾斯麥的人頭砍下來,然後不久之後,他自己的人頭也將被民眾砍下來。

俾斯麥則告訴威廉說,這個時代一切大事都是靠鐵和血決定的,如果他為了統一民族的事業而被砍頭的話,他將此看作是一種榮譽,也希望國王能夠為了這個榮譽,而勇敢的支援他。

俾斯麥說服了國王,威廉解散了議會,透過了法案,普魯士兩年後就打敗了丹麥,四年後打敗了奧地利,組建了北德意志聯邦,將奧地利排擠出德意志聯邦之中。

俾斯麥給國王說鐵血,但自己卻從不用鐵血手段,外交中極為柔軟,對待民眾,其實也很少有武力鎮壓的習慣,他看到工人運動,不是想著去鎮壓,而是選擇提高工人福利,建立福利保障制度來化解。

即便是選擇戰爭,也會說服所有的鄰國,儘量取得支援,從而不引起別國的反對。因此打丹麥的時候,英法不反對,打奧地利的時候,法俄沒反對。打敗了奧地利後,更是沒有割讓一寸領土,沒有要求一分賠款,這讓奧地利在之後的普法戰爭中也選擇了中立。

俾斯麥用盡一切辦法懷柔一切,只為了一個目的,統一德國。為了這個目的,他幾乎是不擇手段。

可威廉一世並不認可,他是普魯士國王,他以此為榮。當俾斯麥打敗了普魯士的世仇,奧地利之後。俾斯麥說不能割讓土地,不能討要賠款。威廉一世當時就不幹了,不要土地,不要賠款,那打這場仗為了什麼?他堅決要求割讓歷史上兩國經常爭奪的西里西亞工業區。最後倆人吵了起來,國王說在這個國家,他說了算。俾斯麥威脅說要辭職。

最後國王退讓了。

打敗了法國之後,國王如願以償的割地了。但是卻沒有得到他想要的那頂王冠。而是一個掛羊頭賣狗肉的虛名。

這個國王,他可能能力不夠高,性格不夠強,但是有一點很值得稱道,他的政治智商很高,他能容人。

像俾斯麥這樣的人,換任何一個國王,恐怕早就給撤職了,在中國還有可能被砍腦袋。

但是威廉一世一次一次容忍了俾斯麥,但他不喜歡俾斯麥,一輩子都不喜歡,卻用了俾斯麥一輩子。

俾斯麥也知道國王不喜歡他,可他為什麼還要討國王的不喜歡呢,如果是為了前途,他沒必要得罪國王,他的目的很簡單,統一德國。至於這個統一,是不是實質性統一,哪怕只是一個虛名,俾斯麥都不在乎嗎?

當然不是,只是俾斯麥不在乎虛名,他要的是實際。他有能力,有手段,讓一個虛有其表的德國,變成一個實至名歸的國家。而要變成這樣,他不想透過內戰的方式,他要用政治手段。玩政治,最重要的,就是需要一個名義,所謂出師有名才好操作。

俾斯麥現在建立的德國,確實是一個不倫不類的國家,但是之後他可以透過談判,一步一步讓各個邦國將權力轉交帝國議會。

事實上,在俾斯麥下臺之前,他確實完成了距大多數邦國的統一,大多數邦國將自己的外交權,關稅權,郵政權都交給了帝國政府,甚至最後用一步帝國憲法,統一了各國法律,也讓各國在一個原則上重新制定了刑法。除了個別國家,比如巴伐利亞外,其他國家也都放棄了各自的軍權。

在他下臺前,這個帝國已經沒有之前那麼虛了,只不過帝國皇帝的頭銜還是那麼虛。

所有人都說俾斯麥鐵血,可卻不知道俾斯麥的至理名言是,用最柔和的手段,推行最堅決的政策,這才是一個為人稱道的政治家,真的只會玩鐵血,那就是將軍了。

朱敬倫是非常瞭解俾斯麥的,他一直覺得,這個宰相不但不鐵血,而且相當柔情。

這種政治人物,朱敬倫其實是很喜歡的,儘管從對方身上很難佔到便宜,但是跟這種理性的人打交道,什麼問題都能談,不至於為了莫名其妙的感情,而產生衝突。

大明外交部很快就跟德國進行了密切的談判,雙方簽訂了新的外交協議,規範了新的領事館地位問題。並且互相間將外交級別提升到大使級別。這可不是虛有其表,大使的權力可是比公使要大很多的,很多公使不能直接拍板的問題,大使都可以自主決定。

大使跟公使的另一點不同是,公使一般通常是就保護僑民、商業和航務等領事範圍內的事務與接受國地方當局進行交涉,所以英法等過在大明只有領事館,因為他們認為,跟大明只有商業關係。

但大使意味著全面代表派遣國,與接受國中央政府進行外交往來。這意味著,大明和德國都認為有必要跟對方進行政治方面的合作。表明雙方都開始認可對方在所在地區擁有的政治影響力,都認為本國在該地區的政治活動,需要對方進行配合才能成功。

其實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兩個國家其實都變相的承認對方為亞洲和歐洲強國,是兩個地區不能忽略的大國。

之前英法卻始終沒有升級領事館,就是一種態度,或者說他們並不打算在處理中國地區的事務問題上,跟大明進行多少合作。

可實際上,他們已經繞不開大明了,這次解決上海問題,就足以說明問題。即便是英國人,在沒有大明配合的情況下,他們也無法保證他們在東方的利益。

而法國,更不用說了,他們看到德國升級了領事館之後,也馬上磋商,明法兩國互相也升級了領事館,顯然法國人也承認了在東亞行動,以後不能繞開大明了。

法國現在最急需要大明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保證他們在越南的鐵路修建權力。(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