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六節 兩個新國家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法國人真的麻煩大了。

普魯士聯軍在9月多,俘虜了法國皇帝一個月之內,就攻進了法國,包圍了巴黎。

但是法國人並沒有投降,他們選出了新的總統,組建了新的政府。

新政府是一個國防政府,或者乾脆叫做軍政府,總統是一個將軍。

新政府不想屈辱的投降,但是他們可以接受一個體面的停戰協定。

新政府希望放棄一些過去的做法,換取德國人撤離法國,比如他們不在干涉德國統一,支援普魯士統一德國。

但此時普魯士統一德國,已經不需要看法國的臉色了,他們根本就不接受法國的條件,他們只接受法國投降。

或者說,法國投降,站在法蘭西民族的軀體上建立一個新的德國,本身就是對德國統一最好的禮物,普魯士國王很需要這份禮物,這會讓他是站在榮譽上踏上皇位,更容易贏得整個德意志民族的擁護。

於是戰爭繼續。

在巴黎被包圍的情況下,法國人不斷的組建新的集團軍,這次他們得到了英國的支援。

就在這種情況下,一向熱情奔放的巴黎人民還革命了,假如革命本身不是一個褒義詞,那麼真的很難讓人評價在這種情況下巴黎人革命的意義,首先這些底層的民眾,他們絕對不是想要投降的,可他們的新政府也沒有投降,他們不支援政府繼續抗戰,城外就被普魯士的包圍之下他們革個什麼命啊?如果說他們就是為了抵抗,那更沒有革命的道理了。

總之這是一個很沒有道理的行動,當然也不像書裡說的那麼偉大,至少大多數巴黎人並沒有支援,因此政府輕鬆的鎮壓了這次起義。

新組建的法國集團軍儘管有時候戰鬥意志高昂,在保家衛國的情緒支援下,他們作戰異常勇敢,但新的軍隊,顯然在組織力上差了太多,各種問題貧乏,後勤補給不足,軍事紀律很差,軍隊也無法完成各種戰略行動,結果就是不斷的失敗。唯一的勝利是11月盧瓦爾集團軍佔領奧爾良,擊敗了巴伐利亞第二軍,但是很快遭到反擊,又撤出了這裡。

之後又是一連串的戰敗。

1月底,德國人開始轟炸巴黎,此時他們已經調集了500多門克虜伯大炮,第二年初,巴黎人再次爆發起義,法國國防政府再次鎮壓了起義,然後抓緊時間跟德國人談判,簽訂了非常喪權辱國的條約,割地賠款一個都不少,賠款60億法郎,比大清國歷史上的賠款加起來還要多。

因為這個條約,巴黎人繼續不滿,終於在月份起義成功,建立了巴黎公社,同時法國國防政府倒臺。

法國的戰敗,本來對東方國家沒什麼影響,但是時代變了,先是在越南,越南人拒絕了之前答應法國人修鐵路的事情。普法戰爭之前,法國人終於取得在越南修建一條通往大明的鐵路的權力,但是他們在勘察過程中,跟越南本地人發生了很多次衝突。普法戰爭爆發後,勘探任務陷於停頓,當看到法國人被揍後,越南官府表示,老百姓反對建鐵路,因此他們通知法國人,這件事還需要再議,法國人很生氣,但是沒辦法。

在上海,大明成功的取代了法國,接管了過去的法租界。至於法國政府,亂糟糟一片,李鴻章派到法國去向法國道歉的使者,竟然一時間都找不到找誰道歉,9月就到了法國,到現在為止都不知道該找誰道歉去。

歷史上,他們待了一年多,第二年才見到了法國新總統。而在他們等待期間,法國經歷了三任政府,國防政府、巴黎公社以及第三共和國。

其實此時大明公使也希望找到一個法國的責任政府,雖然接管了法租界,但是並沒有得到法國的同意,之前已經給法國發去了照會,告訴他們,因為法國無法保證上海租界的安全和秩序,所以大明需要接管這裡。

法國人還沒有回覆,大明則希望法國人儘快同意,尤其是現在法國正是脆弱的時候,不讓他們同意的話,等他們緩過勁來,又會挑起事端。

直到5月份,大明公使才聯絡上了馬賽的法國新政府,對他們表明了大明的態度,告訴他們大明將在法租界中保護原來法國商人的利益,承認他們的私有產權繼續有效,法國當局過去辦法的各種契約依然合法。同時要求法國政府承認大明將接管法租界的一切權力,包括行政權和司法權。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法國政府剛剛跟普魯士人簽訂了正式的法蘭克福條約,承認了國防政府之前的停戰條款,同時正式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同時答應賠款50億法郎,賠款還清之前,德國人將佔領法國北方六個省份作為抵押。

本國的省份都割了兩個,法國人實在是沒有力氣為了東方一小塊算不上領土的土地,跟大明扯皮,痛快的按照大明的協議簽訂了條約,作為大明承認法國新政府,並且繼續跟法國進行交往的條件。

然後法國政府就急慌慌的去鎮壓巴黎公社了。

對這個政權,實在是不好評價,因為從政治學和社會學上,都很難給他定義。

如果要說他是一個合法政府的話,這個政府成立後又實在是不像一個政府,他們沒有第一時間宣佈對國家權力的繼承,也沒有向世界各地的公使館通告,讓他們通知各國法國的情況,他們也不對法國跟普魯士的戰爭有什麼傾向。

然後他們就是自己建設了一個政府,在巴黎關起門來玩起來。

期間他們出臺了一些法令,比如宣布免除在德軍圍城期間,巴黎租戶的房租。廢除麵包店的夜班。讓當鋪發還手工藝人們抵押在當鋪裡的工具。至於法國和德國的戰爭,好像跟他們沒什麼關係。

他們更像是一群小商業者突然得到權力後,打算小小的滿足一下他們過去的幻想,比如用權力讓他們的生活得到一點點改變。

如果不是他們所在的位置,或許他們這些天真的人倒不至於被鎮壓,政府也有耐心說服他們投降,可是他們佔的是巴黎,不是一個阿爾卑斯山裡的小村鎮,法國共和國政府還急著回這裡重建政權,這群人卻佔著巴黎並且以武力對抗,那就只能被鎮壓。

僅僅存在了一個來月後,巴黎公社被鎮壓,骨幹不是被槍斃就是被流放。很多人都逃亡到了美國。

1871年月,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之前的1月份,普魯士國王威廉,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稱帝,在幾十個德意志邦國君主的見證下,宣佈成為德國皇帝。但是個皇帝並不高興,因為這不是他的意願,而是俾斯麥的意願。

在中國,俾斯麥這個人是跟鐵血兩個字連在一起的,都知道他是鐵血宰相。

可事實上,此人的手段從來沒有體現過鐵血二字,儘管他多次發動過戰爭,可是往往都是政治手段無法解決的死結,他才選擇戰爭。否則的話,普魯士要統一德國,就不是發動三場王朝戰爭,三十場恐怕都不行。德國歷史上打了那麼多次戰爭,但是加起來,也沒有這三場的作用大。

事實上,俾斯麥的手段,向來是柔和的。

加入他真的一副鐵血架勢,在歐洲這種講究均勢的地區,普魯士早就成了眾矢之的,恐怕八國聯軍早就滅了普魯士了。

以這次登基為例,威廉國王要的是德國皇帝,而俾斯麥卻只給了他一個德意志皇帝頭銜。

這兩個名詞在漢語語境中是一樣的,因為中國的皇帝向來都是實權皇帝,只要是皇帝,那就是至高無上的。

但是在德語中不是這樣,因為歷史上,德意志地區有過一個神聖羅馬帝國,這個帝國的皇帝,其實沒什麼權力,更多的是一個頭銜,根本無法左右各個邦國的政治,類似中國的周天子。

因此所謂的德意志的皇帝,只是一個象徵性的榮譽性頭銜。

在參加加冕典禮之前,皇帝還在跟俾斯麥爭執,皇帝告訴俾斯麥說,他絕對不能接受一個虛名,他要的是,統一的德國的皇帝,他要的是,對所有邦國行使他在普魯士能夠行使的那種權力的皇帝。

但俾斯麥知道,交出自己的權力,是所有德意志邦國的君主絕對不能答應的,要這樣的話,普魯士還必須繼續戰爭,無休無止的戰爭。

於是在威廉國王進入凡爾賽大廳接受皇冠的時候,早就被俾斯麥收買的巴伐利亞國王,高呼威廉皇帝萬歲,他狡猾的繞過了德國皇帝還是德意志皇帝之間的爭執,透過這種方式先將皇帝的頭銜落到威廉的頭上,至於之後的實質問題,之後在說。

就這樣威廉發現自己稀裡糊塗當上了皇帝,實質問題根本就沒在加冕禮上講清楚,所以當加冕禮結束的時候,他跟所有的君主握手,但到俾斯麥跟前的時候,他繞過了,他拒絕跟俾斯麥握手,因為他把所有的不滿,都加在了這個首相身上。

無論如何統一的德國成立了。

一個新的德國在歐洲出現了。

同時一個新的法國,也在歐洲出現了。

這兩個新的國家,將會讓未來幾十年的國際政治,產生巨大的不穩定,但這就是機會,對東方國家來說是巨大的機會,誰能抓住這個機會,誰就能改變歐洲國家獨大的國際秩序,就能拉起自己的國運。而造成這一切的,主要人物,就是俾斯麥。(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