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節 精神偶像的坍塌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曾國藩到天津後,滿清朝廷很積極的配合他,慈禧以皇帝名義給曾國藩下了一道聖旨,任命他為欽差大臣,全權處理天津教案。

曾國藩本來在滿清的威望就極高,當地官員對他不敢不尊敬,另外聰明的滿清官員沒人想沾染這種麻煩事,因此一到天津,大家樂的聽曾國藩做主。

曾國藩到天津後,聽取各種人的說法,幾千老百姓之所以突然起來圍攻教堂,引發的原因是四五月間,天津發生了好幾起兒童失蹤案件。六月份,天津爆發了疫病,天津一些收養孤兒的洋人教堂育嬰堂中也死了不少嬰兒,教堂每天都去郊外埋人。

老百姓看到洋人不斷的埋葬嬰兒的屍體,很快一種由來已久的說法就流傳開來,都說洋人的修女殺死小兒做藥用。這時候恰好官府抓到了一個販賣兒童的人販子,而人販子交代說他把孩子賣給了教堂。

一下子天津人就怒了,本來對教堂就沒好印象,尤其是天主教,那些神父急切的想要傳教,因此對教徒不加分辨,良莠不齊什麼人都要。

同時天主教是一個從教皇到神父是一個嚴密的組織,從歷史上,他們就比較偏激,打擊過各種其他宗教不說,連新教他們都鎮壓過,向來有一種唯我獨尊的傲慢,加上這個時代的洋人比較強勢,在其他文明面前有一種傲慢,於是經常出現教堂神父利用治外法權來包庇他們的教徒。

可這些輕易拋棄傳統的文化,投靠教堂的人中,大部分是一群痞子,慣常欺負人,加入教堂就是為了仗勢欺人,結果大家將這些流氓無賴的恨,都轉移到了教堂身上。

老百姓原先就對他們沒好印象,現在更是相信他們在販賣兒童、殘害兒童,因此發生了包圍教堂的事情。

到現在還只是群體性事件,還沒有發生暴力衝突,事情還有解決的餘地。如果此時清廷積極出面調查,還可以解釋。可是清廷的官員早就習慣了推諉責任,那種士大夫的責任心,早就離他們遠去了。所以一概的推諉。

洋人強勢慣了,法國公使豐大業要求當地官府驅逐百姓,當地官府再三推諉,尤其是跟縣令產生了爭執後,豐大業竟然直接開槍,縣令躲過去了,但是僕人被打死了。

洋人的蠻橫,讓清廷官府惱怒了,然後老百姓攻進了教堂,殺了神父、修女,打進了領事館,殺了外交官,如果說其中沒有官府的預設和推動,顯然是不可能的。

到了此時,教案才真正失控。

曾國藩瞭解了事情的原委後,他認為,首要問題,是弄清楚洋人是不是真得拿小兒做藥的事實。其實曾國藩何嘗不明白這件事多麼不靠譜,清廷的聰明官員們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沒人來,都看著曾國藩一步步捲進激流。

曾國藩請來當地的名望鄉紳,大家一起進入教堂搜查,沒有發現任何傳言中的現象,相反他們看到那些被丟棄的孩子,在這裡得到了最好的照顧,他們得到了食物,得到了醫治,唯一讓他們不太滿意的是,教堂一直在教育這些孩子信仰上帝。

但是那些充滿荒誕的傳言,一件都沒有,沒有用人眼睛做藥的事情。當然沒有這些事情,曾國藩來之前就知道不可能有這些事情。但他還是要來探查,一方面是用自己和這些有名望的鄉紳的眼睛,幫老百姓見證一番,在透過他們的口告訴大家真相。他相信老百姓,至少是那些讀書人是能夠明辨是非的。另一方面,曾國藩主要是想來探查一下誘拐兒童的事實,他不相信洋人用孩子做藥,但是他懷疑洋人為了傳教,真的把兒童誘拐到這裡來進行教育。

事實都沒有,洋人連誘拐的行為也沒有,但是洋人確實有給人販子錢的情況,他們如實不諱的告訴了曾國藩,還拿出他們的記錄簿給曾國藩檢視,他們告訴曾國藩說,因為經常有棄嬰的現象,他們為了鼓勵大家把被丟棄的孩子送到教堂中來養育,所以給熱心民眾一點獎勵。正是這點獎勵,反而助長了一些不法分子,他們不是撿拾棄嬰,而是直接販賣兒童。

曾國藩是一個至誠之人,這是內心的信仰,是他精神的支撐,他不會違背自己的精神,所以他認可了洋人的說法。

接著他向天津老百姓發出《諭天津士民》,先是讚揚“天津士民皆好義,各秉剛氣”,然後才批評他們沒有“迷拐之確證,挖眼之實據”便“徒憑紛紛謠言,即思一打洩忿”,教育天津人說“或好義而不明理,或有剛氣而無遠慮,皆足以僨事而致亂。”

其實就是勸告天津人不要無理鬧事,給國家惹麻煩。

接著曾國藩拒絕法國提出的要求處死天津提督陳國瑞及天津府縣官員張文藻、劉傑三人以抵命的要求,只以養病為名將張、劉二人放回原籍躲避風頭,陳國瑞更是直接送往京城。

按理說,曾國藩選擇以息事寧人的方式,其實很附和中庸之道,各大三十大板,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如果雙方各讓一步睜只眼閉只眼也就算了。尤其是官員,曾國藩認為,如果在跟洋人的交涉中,隨意處死本國的官員,只會打擊朝廷的威信,同時造成官員在跟洋人接觸中畏首畏尾,不敢據理力爭的情況,這種情況其實在上海等口岸已經很普遍了。因此曾國藩不肯殺官員。

可是清廷實在是太恐慌法國人發兵,尤其是內鬥太嚴重,曾國藩名氣雖然大,但往往這種名望越重的官員,遭遇的攻擊就越大,因為攻擊這種人,是那些以彈劾人出名的清流言官最便捷的出名渠道。

尤其是一群頑固派,向來毫無理智的想要盡滅夷人,他們聲言,天津百姓是為了保護官員才打死洋人的,說明天津百姓畏懼官員而不畏懼夷人,正好利用民意把京城的洋人也全都滅了。於是他們根本不顧曾國藩的調查,在口說無憑的情況下,硬說天津老百姓在教堂裡都搜出洋人挖的兒童眼睛了,曾國藩是意圖包庇。

慈禧看到頑固派的態度,也給曾國藩來信詢問,曾國藩明報說沒有發現。慈禧於是急著結案,生怕因頑固派的原因,導致事件擴大。

但是此時法國人根本不答應,一個肇事的人員都不懲治,別說法國人了,死了人的俄國、美國也不能答應。

見到洋人的態度堅決,慈禧等高層怕再次發生英法聯軍進北京的結局,急於解決危機,反而指責曾國藩有包庇犯官,想那幾個官員的腦袋平息了洋人的怒火。

曾國藩無法,只能派人將張、劉二人找回,錄下口供,押解刑部。最後,刑部判決將張、劉二人發遣黑龍江贖罪,刑部也不敢為了洋人殺本國的官員。

但是對於小民,曾國藩就不客氣了,匆忙緝拿了0名兇手判決死刑,之所以是0人,因為洋人也死了0個人,曾國藩完全打算用以命抵命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顯然曾國藩熟讀經典,卻對於法理不通。而且他耍了一個手腕,抓的這0個人,其中大多數本就是牢中的死囚。

曾國藩的這種做法,非但不能讓洋人滿意。朝廷官員繼續罵他,這次換成那幫子清流,他們以民族主義的情緒,責罵曾國藩不但懲治本國官員來諂媚洋人,還要殺本國民眾,簡直是漢奸國賊。

還別說,這種帶著民族主義情緒的謾罵,在中國大有市場。一時間引起了巨大的衝擊,全國老百姓,主要是讀書人、鄉紳等社會精英,他們突然對曾國藩產生了巨大的不滿。之前他們對曾國藩有多麼期待,現在他們對曾國藩就有多麼仇視。他們過去多麼崇敬曾國藩,現在就多麼鄙夷曾國藩。

曾國藩作為湖南人,之前他是整個湖南的驕傲,因此在外地經商的湖南人多以甚為曾國藩的老鄉而自豪,各地的湖南商會會館,都請曾國藩題字,曾國藩之前為了籌集軍費,也樂得給商人題字,那些字都做成匾額高高掛在各個會館之上。

現在全國各地的湖南會館,紛紛砸了曾國藩的牌匾。

讀書人更為激憤,當天津老百姓在官員的支援下,砸了洋人的教堂,絕大多數讀書人都拍手稱讚,他們一直視洋教進入中國是禍亂孔孟名教,認為天津父老反抗洋教,是跟曾國藩當年帶領湖湘子弟抗擊長毛是一樣崇高的功業,按照他們的心思,這種事還得樹碑紀念呢。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結果曾國藩竟然說洋人沒有挖小孩眼睛,沒有誘拐兒童。

事實怎麼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曾國藩怎麼能這麼說,其實失去理智的書生們要的,並不是曾國藩所謂的事實,他們只想要一個他們認為正確的答案,他們只希望他們的偶像曾國藩是跟他們站在一起的。

但曾國藩的表態,顯然讓他們不滿意,甚至難以接受。天下人都可以這麼說,怎麼你曾國藩也要這麼說?

於是讀書人也站出來罵曾國藩,外地也不過罵一罵漢奸民賊之類的,湖南讀書人尤為感到氣憤,他們之前以曾國藩為榮,此時卻一個個集會宣佈不承認跟曾國藩是老鄉,宣佈開除曾國藩的省籍,他們不再承認曾國藩是湖南人了。

曾國藩沒想到他以誠示人,得到的確實所有人的詆譭,頑固派嫌他遷就洋人,清流暗諷他諂媚洋人,商人都以他的題字為恥,他故鄉的讀書人更是都不承認他是湖南人了。

一時間曾國藩感覺到天上地下,竟沒有他容身的地方了,不由的苦悶之下,竟然病倒。

其實他不知道的是,正是之前他享有的名聲太盛,盛名之下不容他有丁點的差錯,之所以那麼多人罵他,是因為那些人心中的一面旗幟,一個精神偶像突然坍塌了。

這股衝擊是如此之大,甚至比兩次鴉片戰爭的戰敗,更觸動廣大讀書人的心,有些人變得更頑固,更仇視洋人,而有的人,卻開始了轉變心態,開始重新考量這個世界,這些在世界大變局之前開始變通的人,其實才是真正的民族精英,之後的幾十年間,這批人將在洋務運動、實業救國等大事業中奮鬥,可惜他們最後也失敗了,因為他們的盟友實在太少,不肯變通的人實在太多。

曾國藩覺得自己暫時不能理事了,向清廷道明理由後,在李鴻章的保舉下,清廷調派曾國藩的得力門生,做過江蘇巡撫的丁日常前來協助曾國藩。

此時曾國藩這個理學大儒,儒家精神偶像坍塌的效應,已經擴散到了大明,朱敬倫不在乎那些崇拜曾國藩的保守讀書人有多麼痛苦,他不能不在乎曾國藩剛剛建立的那些學堂,竟然有可能被人砸毀。(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