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節 爭議性的人選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不得不佩服李秀成的運氣,他選擇今年進攻上海,選定真太是時候了。不但法國人跟普魯士膠著在一起,無力顧及到東方問題,就在他進攻上海遇阻之後,突然滿清那邊也出了亂子。

天津幾千名民眾,在6月1日,圍困了法國天主堂。天主教在中國向來蠻橫,法國主教勒令天津縣令驅散群眾,沒得到滿意的答覆,竟然當街開槍,當場打死了劉傑的僕人。

這種蠻橫,惹惱了民眾,憤怒的民眾衝入了法國領事館,打死了法國領事和秘書,之後10名修女、名神父、另外名法國領事館人員、名法國僑民、名俄國僑民和0多名中國信徒,焚燬了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

歷史上著名的天津教案爆發了。

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出動軍艦進行威脅。

此舉為李秀成大大吸引了火力,一時間清廷跟洋人勾結的可能大大降低,而英國人不得不抽調部分艦隊,也降低了李秀成的壓力,最直接的是大明商人走私來的物資補給更多了。

但最重要的是政治意義,一旦清廷跟洋人鬧翻,太平軍就可以一一擊破他們,這讓李秀成覺得,北伐的成算更大了,一旦楊輔清和汪海洋也這麼認為,他們北伐的動機就會增大,都不用自己採用勢力威逼,就能讓他們積極去北伐。

廣州的朱敬倫卻開始憂慮起來,他沒想到天津教案還是如期發生了,在這個緊張時刻,刺激英國人緊張的神經,鬼知道會不會失控。

尤其是連俄國人、美國人都牽扯進來了,一個處理不好,就是一個八國聯軍提前出現。

萬一出現這種情況,朱敬倫的打算是,乾脆大明先下手為強,搶先一步再次攻佔北亰,好過英法美俄四國進京,滿清搜刮的好東西,與其被這些人搶奪,不如讓大明佔了。

因此天津教案的訊息傳到大明,大明軍隊馬上收到了命令,開始緊急心動起來,休假的軍官取消放假,探親的士兵立刻歸營,陸軍開始密集進行演習訓練,海軍開始往廣州集結,隨時準備北上。同時後勤部門開始儲備軍事物資,一時間市面上的糧食、布匹、紗布價格都漲了一成。

大明的動向,讓相關各方更加緊張,因為他們看到在這個時刻,有餘力干涉東方事務的,好像就只有大明這個國家。

但是沒人想讓大明介入,尤其是英國人,維持英國在長江的利益是他們在東方最大的外交準則,因為目前上海已經成為了英國在東方最大的貿易口岸,每年進出口數千兩銀子,無法割捨。

如果大明介入,不管是北上京津,還是再次介入長江流域,英國人都認為對他們不利,上一次大明解救太平天國,獨佔了天京口岸長達半年,如果大明在玩一次這種手段,獨佔上海利益的話,英國人的損失太過巨大。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大明北上京津的話,英國人又擔心失態失控,歐洲的問題還在焦灼,法國皇帝一心想羞辱普魯士國王,一旦普魯士不肯屈服的話,就又是一場戰爭,英國一時之間無法抽調力量干涉遠東事務,所以他們目前最合理的措施,是保持平衡。

世界霸主有時候也真是不好當,真是操碎了心,不但要保護自己的利益,還需要保護自己的掠奪物件,當真是不好操作。幾年前,英法聯軍一邊進兵北亰,一邊還要在上海幫助清軍防備太平軍,這種奇葩的事情,英國人也不想在做一次了。

這次事件雖然是因為法國天主堂而起,法國又是教皇授命的保教國,整個東方,都是法國的保教區,所以法國人表現的極為強硬,他們的軍艦第一時間就跟英國組成聯合艦隊,進逼天津用戰爭威脅,顯然他們並不認為他們沒有力量,法國人此時驕傲到了極點,根本就沒把可能跟普魯士的戰爭放在眼裡。

美國人一向都希望能夠取巧,也不會採用強硬手段,俄國人在歐洲的印象往往比較野蠻,在歐洲給人一種善於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印象,但是在東方,從上次鴉片戰爭開始,他們反而表現出一種狐狸的性格,可這次他們自己人也有被殺的,顯然不太容易保持中立。

面對如此複雜紛亂的局面,英國人向來喜歡尋找盟友,聯合甚至依賴別人的力量解決問題,但此時他們發現,在東方,他們能借用的,就只有大明國的力量。除了這個勢力之外,其他國家此時竟然都因為某種原因,無力干涉。

所以威妥瑪再次向大明發照會,希望能夠在天津教案上保持一致。

大英帝國的邀請,在這個時代是一種地位的象徵,甲午戰爭錢英國跟日本簽訂了平等的通商條約,英國人對日本人說,這份條約對日本的意義,遠勝過戰勝大清國的軍隊。

可問題那是要對誰,換做一個油滑的政府,此時也會非常樂意接受英國的要求,給英國人打工,從而藉助英國的力量,博取自己的利益,然後藉助英國在世界體系中的霸權,維護自己得到的利益,簡單來說,就是給英國打工,然後分享一點辛苦錢,後來的日本就是這麼幹的。

但朱敬倫不是日本人,他沒有日本人身上那種取巧的性格,沒有給人做苦力的覺悟,他有中國老一輩人身上那種以我為主的自主意識,在這次事件中,他更想大明來主導。

所以面對這次危機,大明有自己的動作。

就在英國人找上大明的時候,大明卻找上了其他人,先是跟美國公使、俄國公使磋商,希望兩國能保持剋制,從維護東亞穩定的大局出發,儘量保持剋制。對於天津發生的教案,大明表示遺憾,並且願意出面從中調停,給各國一個公平合理的交代。

顯然大明想在這次事件中扮演更大的角色,而不是甘於做大英帝國世界體系的維護者,不願意充當英國人的馬前卒和爪牙。

俄國人的農奴制改革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但問題依然很多,由於在農奴制改革中,讓農奴承擔了太大的成本,過於保護貴族地主的利益,導致各地暴動不斷,而貴族地主作為既得利益者,很多也對改革不太滿意,加上中國實在是過於遙遠,所以俄國人也沒有力量,沒有興趣真正介入東方的危機。

歷史上,最後是李鴻章出面平息了這次事件,他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就是說服了俄國人答應不殺人,最後只是賠錢了事,幾個殺人的中國暴徒,反而被清政府給輕判了。

因此這次俄國人也很樂意接受大明的調停。

美國人向來不熱衷於使用武力解決問題,在中國兩次鴉片戰爭中,他們都保持了剋制,他們的外交政策,向來是以利益為主,希望跟其他國家保持友好來維持利益,在外交上,他們之前喜歡跟隨英法這樣的強國。

這次大明出面,並且向他們保證維護他們利益的態度後,美國人表示支援大明這個東方國家,在教案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至於法國人,他們的政府都即將在普魯士的打擊下倒臺,之後是巴黎公社運動,他們自己把自己的事情搞清楚就得幾年後來,現在法國看起來強硬,那不過是一隻還沒發現自己早就老邁的牙齒脫落的野狗最後的狂吠。

但大明還是跟法國人接觸了,告訴法國,大明一貫的政策是維護貿易自由和地區和平,大明願意保證法國的利益,對法國外交官和宗教人員的遇害表示遺憾,但是希望大家能在和平的前提下處理此次事件。

法國人對此表現了不耐煩,但他們也得顧忌大明的態度,朱敬倫稱作鐵甲艦去了法國一趟,不是沒有收穫的,除了讓法國接受了一份平等的關係,比如他們放棄了之前要求跟英國一樣的治外法權,另外也讓法國人明白了大明是東方一個強大的國家,至少擁有強大的軍事工業,儘管這是一個假象,但是在表面上就是這樣,很長一段時間是不會被戳破的,就好像甲午戰爭之前的北洋艦隊,當時全世界都以為大清是東方第一海上強國。

法國人對大明的回應是,法國願意保持和平,但是清廷必須給法蘭西帝國一個滿意的交代,清廷必須為傷害法蘭西帝國公民和神職人員付出代價。

他們提出了要處死負責的官員,懲辦相關的官員,派專使去法國道歉,並給與經濟賠償。並且保證此類事件永遠不再發生,還要求保證天主教在滿清內地的傳教自由。

法國人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還自以為給了大明莫大的面子,卻根本就沒考慮過這次事件中,法國人自己是不是也有責任,這跟西方此時慣常的思維方式有關,他們天然的認定自己是唯一的文明人,如果跟其他國家的人產生了衝突,一定是因為對方野蠻所致,所以他們直接就提出了解決的方式,與其說是尊重大明,願意讓大明調停,不如說是讓大明將他們的裁決結果通知滿清。

但他們似乎沒有考慮過:“我們是不是應該先調查一下事情的原因呢?”

大明的使者向法國人提出這個本應該最基本的建議,法國公使頗為不耐煩的同意,他感覺這完全是走過場,事情的原因肯定是野蠻的中國人刻意傷害文明的法國人。

而且他們提出由法國人進行獨立調查,大明不同意之後,他們又要求組成以法國人為主的國際調查團,大明依然不同意。

大明給出的建議是,大明將派出完全中立的調查團,任用富有道德和正義感的紳士,負責調查此事。

結果法國人還是不同意,更不同意大明提出的調查人選,而大明堅持派這個人去,因為此人是大明的皇帝選定的。

最後跟法國人沒有談攏,大明宣佈將獨自對此事進行調查,照會各國,在大明完成調查之前,希望各國都保持剋制,否則視為對大明的不尊重行為,大明也必將不再配合各國在東亞維持自己利益視乎的行動。

大明的強勢態度,讓各國產生一種這個新興的國家,試圖在這個地區主導地區局勢,就好像美國人在美洲所做的一樣,他們儘管很不舒服,但是卻不覺得奇怪,因為以他們的觀點來看,這是任何國家都會做的,這是維護本國利益的合理行為。

只是各國都對大明要派出的調查人員表示了不理解的態度。

因為這個很有爭議性的人物是曾國藩,這幾年一直在大明推動興復儒道的曾國藩。

沒人認為這個極力維持中國傳統宗教的大儒,能在調查天主教教案的過程中保持客觀。(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