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佛山鎮在明清時期的地位比後世顯赫的多,即跟景德鎮等並稱四大鎮,又跟揚州、蘇州這樣的名城放在一起合成四大聚,即是手工業生產的重鎮,還是萬物富集的商業城市,後世將此時的佛山與廣州一起作為嶺南兩大經濟中心。

這幾年隨著新安縣融入國際市場飛速發展,在貨物聚集方面是把佛山比下去了,但佛山依然在廣東排名第三,而在工業品生產上,佛山依靠龐大的手工業作坊,依然是嶺南第一。

佛山的手工工場數量眾多,規模也相當大,僱工數百人的大工場有數百個,主要集中在陶瓷業、絲綢製造業和佛山的名片冶鐵業。

尤其是冶鐵業,在這個時代,佛山是毫無爭議的中國第一,沒有大明出現,她是第一,有了大明,他還是第一。

這座商業繁榮的城市,在此時擁有不輸於廣州的人口規模,城市人口四十萬。

之所以憑藉這麼一個小城能發展的這麼大,除了地理位置本身水陸交通極為便利外,最重要的是它的運氣實在是太好。廣東許多城市,在明末清初時候都遭遇到了戰禍,而佛山反而因此而發展起來。

當年廣州就被清軍多次屠城,很多人城裡的手工匠人就跑到了佛山,後來三藩中的尚可喜到了廣東,屠戮了廣州城,部下看到佛山繁華也想劫掠,被尚可喜制止了,他說佛山富庶正可為他所用。

戰亂造成的結果就是,廣州的手工業幾乎都搬到了佛山,佛山就這樣僥倖在戰火中儲存並發展了起來。

整個清朝,佛山在手工業中的地位,始終牢牢壓過廣州一頭。

尤其是冶鐵業,養活了佛山七成的人口,形成了數百家大型鐵作坊,佛山的鐵鍋甚至被販賣到四川一帶,東南亞就更不用說了,當年洋人的商船是整船整船的進口佛山鐵鍋,這幾年雖然少了,但是越南的市場上,依然被佛山鐵鍋佔據。

每年因為鑄造鐵鍋就要用去幾萬噸的生鐵。

大明給佛山帶來的影響,也主要集中在冶鐵業,最直接的是捧起了五十多家鐵作坊。

這些鐵作坊當初答應給大明鑄造大炮,兵工廠派來了技術團隊,給他們帶來了新的鑄造工藝,還教會了他們的學徒使用現代機器,至少這些作坊現在都有能使用鏜床的工人了。

這些答應跟官府合作的作坊,當年可算不上最大的作坊,當年最大的作坊,主要是一些大家族的作坊,他們都屬於中型作坊,不算大,大了不想冒險給造反的大明造炮,也不小,太小了官府還看不上。

結果就是這57家中型作坊找到了機會,他們不但升級了技術,而且真的造了很多炮,而且趕上了好時機。

第一筆生意是大明當時瘋狂造船下的訂單、但之後的訂單遠遠不斷可就不止是大明的了,太平軍是第二筆大生意,他們被大明解除了天京封鎖之後,不要錢一樣的下了大筆的訂單,總計採購了兩萬多門大炮,太平軍的生意才剛剛做完,日本人又下了一萬多門的訂單,聽說日本國內造反,官府借了大明的款子買炮鎮壓呢。

短短三五年時間,他們造了三萬多門大炮,技術早就熟練,每家平均下來鑄造了五百多門大炮,多的得到了幾十萬的買賣,小的也有兩三萬的進賬,光是利潤家家至少都過萬了。

錢一多,野心就大了,過去他們屬於鐵行中最尷尬的位置,上面是明朝時候就很大的那些大家族,他們完全說不上話,但是那些人推了官府的訂單,甚至是找各種藉口壓在他們頭上,結果卻讓他們做大,現在他們翻身了,就像做一回大人物了。

而且他們也不想光造炮,誰都知道這買賣不可能長久,眼看著仗都打完了,他們也就沒什麼生意了。所以老本行不能丟,鑄造鐵鍋的還鑄鐵鍋,鑄造鐵鐘的還鑄鐵鍾,打農具的還打農具。

老本行不但沒人願意丟,新行業他們也要插一手,那些大家族的作坊,比如在清朝時候給清軍都造過大炮的李陳霍三家巨頭,他們當時推官府的訂單,沒想到官府也好說話,一推就掉,後來他們才知道這是好事,大明官府給錢及時,從不剋扣,最關鍵的明軍打贏了,廣東穩穩的是大明的江山了,他們這時候才後悔莫及,但已經晚了,還想給官府造炮,不提官府答不答應,那57家鐵作坊先聯合起來抵制他們,導致眼下他們雙方已經勢成水火,在佛山鐵行內鬥的死去活來。

57家現在已經越來越緊密的聯合在了一起,他們提舉行首,組了新的鐵行,稱作炮行,意思是他們是造炮的行會,但中國的行會自古以來就是自發的,沒有官府的硬性支援,規矩之類的全靠自覺,加入退出也比較隨意,不像西方的行會,往往有議會的授權,他們對行業擁有管理權,對從業人員、生產品類互相之間定的很嚴格,誰也不能觸犯。

所以炮行不但可以造炮,他們依然可以打造其他的鐵制品,最近他們看上了李陳霍三大家聯合做的機器,主要是茶葉廠要的碾壓機和繅絲廠的繅絲車,都是結構比較簡單的機器,他們發現他們也可以做。

而且他們是官府支援的作坊,兵工廠的技術人員都還留在他們作坊裡幫忙,他們請這些年輕但技術精湛的師傅幫忙,很快就仿製出了規格相同,品質甚至更勝一籌的機器,拿到市場上去競爭。

這些兵工廠的技術員,大多是當年朱敬倫招募的第一代學徒工,幾年過去了,他們一個個也都成長為老師傅了,每人都可以帶徒弟,支援佛山鐵作坊基本就是一個師傅帶幾個徒弟,就將一個作坊的技術提升起來。

這些人對炮行的鐵作坊來說,一個個都是寶貝,雖然他們的工錢兵工廠給發,但作坊不但好吃好喝的伺候著,還真是當師傅一樣恭敬有加,在作坊裡,他們所的話,往往跟作坊主一樣有用。

那些作坊,過去也基本都是yield師傅,帶幾個兒子或幾個徒弟,在招募一些雜工構成的,所以聰明一些的鐵作坊已經看到,官府不可能一直讓這些技術人員留在他們作坊裡幫忙,現在還沒走,主要是他們還負責監督作坊大炮的質量,不管是給軍隊供應的,還是給太平軍甚至是日本人的大炮,官府都要嚴格把關,他們說不能讓劣質品出國壞了大明貨的名聲。

他們知道,不止是鐵作坊,就是那些繅絲廠,官府都派人去檢查,但跟他們不一樣的是,官府不是派人住在作坊裡,更不會派人幫忙幹活。

那麼一旦這些人走了,鐵作坊還真的覺得可惜,有這些人在,哪怕只有一兩個,也可以教他使用機床,一旦走了,他們雖然也學會了使用機器,但心裡總覺得不踏實,萬一有的玩意需要新機器,他們又不會用咋辦。

所以把這些人留在鐵作坊是一勞永逸的辦法,因此幾年前就有人看重這些技術員了,有人在造大炮發橫財的時候,許諾高薪聘用這些人,誰知道人家根本不動心,最後問急了,人家才說自己是吃公門飯的,他們是公差。

這時候大家才明白,是留不住這些人的,這些人雖然跟他們幹一樣的活兒,但人家是衙門裡的人,身份上不一樣。朱敬倫就始終不太明白,為什麼兵工廠裡的技術人員不願意出去創業,主要還是這時代的人心中裝著一個當官的夢,這是官本位時代,給官府辦事,比干工匠更有身份。

但也有成功留下了,他們行裡有一個外號癩頭三的傢伙,自己長的醜陋,偏生了一個標緻的閨女,大家過去常笑話他說閨女肯定不是他親生的。這傢伙吃的苦,年輕時沒日沒夜的的幹活,這樣累垮了身子,最後就只落下一個閨女,再也沒有其他子嗣。

他倒是想的開,看好那些兵工廠的技術員後,他發現官府派到他家的技術人員沒成親,所幸當時就將女兒許配給了那小夥子。癩頭三現在人前人後的表示,他家的家當,日後都是女婿的。

這時候大家又笑話癩頭三,說他沒日沒夜一輩子,到頭來家當都成了人家的。

笑話歸笑話,其實大家心裡頭羨慕著呢,他們不是捨不得鋪子,很多人都表示子要人家肯來,鋪子直接分一半,主要是大家手裡頭沒個標緻的丫頭。

癩頭三有他女婿幫手,自己反而撂挑子,作坊的事情都是女婿忙前忙後,他還不許女婿辭了公差,大家這才發現,這小子聰明著呢,不讓女婿辭公差,不是想佔公家的便宜,而是想掛著那層關係。

這幾年就數癩頭三家的買賣做的大,炮行裡的生意癩頭三家至少做了一半,而他還是最輕鬆的一個,最近聽說又納了一房小妾,玩命的行房想給賴家留一個種。

賴家的成功,讓很多人都有了主意。

張記鐵廠的張有才就有他的打算。

小年夜,他請作坊裡的督導來家裡,擺了豐盛的酒席,這督導就是兵工廠派到他家的技術人員,這幾年幫他將一個三十多人的小作坊,發展到了兩百多人,機器添置了幾十臺,蒸汽機都買了三臺,可以說這個督導居功至偉。

張有才很想留下這個才二十歲的年輕人。

酒至半酣,張有才嘆了口氣:“張大人,還沒有子嗣吧?”

督導張富貴忙道:“東家可不敢亂叫,在下可沒有品級,不敢稱大人。”

張富貴是新安縣鄉下木匠家庭出身,他爹當年平時種地,閒時就各村去上門給人家做木匠活,家裡日子過的清苦,後來兵工廠招學徒,還給發一兩的工錢,這好事他自然就去了。

在兵工廠學徒,他是很認真的,他爹說了,幹不好被人辭了工,回家打斷他的腿。

認真努力,他成長的也快,三年之後出師,五年之後他就能帶徒弟了。剛好那年就給派到了張有才家幫忙。

張有才道:“這不都遲早的事嗎。你年紀還這麼小,就這麼的有本事,遲早有品的。”

張富貴心裡聽的舒服,嘴裡還是客套,他也有這樣的報復,兵工廠是官府的工場,在兵工廠當了各級管事,在官府那裡也是有品級的,別的不說,只要他在上一層,成了大工匠,就能管一個車間,可就是九品的幫辦了。

這事他算著呢,目前在工廠裡,像他這樣有資歷,還沒當上官的,可不多了,而他覺得他比其他那些個都強著呢。

張有才又道:“這年輕人事業為重是好事,但也不能不管家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啊。張大人可要操點心才好。”

張富貴嘆了口氣不說話,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悶酒,顯然他也為這事操心著呢。

張有才趁熱打鐵道:“我有一個侄女,生的甚是標誌。雖說是鄉下丫頭,但請人看過了,八字也好,身子也結實,都說是個能生養的。如果張大人有意的話,小可可以撮合撮合。”

張富貴苦笑道:“東家又不是不知道,在下早已娶妻。”

這才是他煩惱的,有老婆,卻始終懷不上。

張有才道:“小可當然知道,小侄女家貧,願意做妾。”

張有才當然知道張富貴是有老婆的,還沒來他家的時候就娶妻了,兵工廠的差事優厚,張富貴還是學徒的時候就娶妻了,可是這都五六年了,就是沒生出個一兒半女的。

張富貴一聽,也不由心動:“只怕委屈了令侄女。”

張富貴已經不在乎女方的相貌了,他老婆就很漂亮,是當地一個商人家的女兒,家底殷實,自幼嬌生慣養,雖也謹守婦道,可就是身子骨太弱,懷不上孩子。張有才鄉下侄女,雖然家裡窮,但鄉下人身子骨硬,沒準真的好生養也說不定。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張有才一聽就有戲:“那就這麼說定了,我過年回去就回了兄弟。”

張富貴擺擺手:“不急不急,此事容在下回家稟過父母,年後再說。”

張有才道:“是這個理,那就聽令尊堂的好消息了。哦,對了。我這裡別人送了一兩人參,小可這身子骨硬著呢,也用不著,明日你回家,剛好孝敬爹孃去。省的自己賣破費。”

張富貴象徵性推諉一番,也就心安理得的收了,這幾年他們這些督導在下面,逢年過節的,錢是不敢收,但是多少都有些禮物孝敬他們,拿了也無礙。

新年過的很快,張富貴再次來的時候,已經是十五以後了,他父母準了他納妾,但還要合一合對方的八字,還打算請媒人認真的去看一看,確定是能生養的才好娶。

但張富貴還是不能留在張有才家了,新年過後,兵工廠招他們這些在外的督導回廠,以後都不會在駐場了,因為來了一個新的總辦,要把人都招回去辦大事。

這讓張有才好生的鬱悶,他家侄女的事情,他是磨破了嘴皮子才說通了弟弟,可到頭來女兒是出去了,人卻沒留下,當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他這笑話是被人看定了。

但他嘴硬,誰人問他都不服輸,說是看重的是人,張富貴跟他家是本家,這是親上加親的好事,他可從來沒想學那癩頭三那女兒留人。

張富貴回到兵工廠,還真的時來運轉,他的機會來了,很快上面就派下了差事,要求大家試產機器,給發下了圖紙,張富貴一看就知道,這是繅絲機,他在張有才家裡就仿製過。

有經驗,所以做的快,做的也好,一下子就被挑中,張富貴很快就被授命組建一個繅絲機車間,他任幫辦,品級九品,在官府備案。

有品級的好處是,以後張富貴出門可以做轎子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