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節 大魚上鉤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威廉毛瑟覺得自己撞到了大運,天上砸下了一個肥美的肉餡餅,他甚至都不敢相信,特意跑去符騰堡駐法國公使館,向外交人員打聽了一下世界上是不是真有大明這麼個國家,該不會是什麼騙子吧。

外交人員很明確的告訴他,這個國家確實存在,只是建國時間不長,但是經濟實力非常雄厚,顯然對符騰堡這樣的小國來說,大明的經濟實力確實非常雄厚。

本國外交人員的確認,更是讓威廉毛瑟覺得如同做夢,連夜乘車趕去比利時將這個好消息告訴了自己的弟弟保羅毛瑟。

保羅毛瑟比他大哥還要興奮,不過年輕的毛瑟兄弟此時還真是老實人,他們找到他們的資助人諾裡斯,將這個訊息告訴了諾裡斯,並且承諾他們的專利中有諾裡斯的一份,邀請諾裡斯一起出資,去大明辦軍工廠。

美國人血液中的冒險精神讓諾裡斯百分百的支援這個建議。

收穫了毛瑟之後,朱敬倫似乎開啟了幸運之門,他終於看到了那個讓他興奮的名字,維爾納西門子。

西門子此時還只是一個小公司,而且受限於沒有統一的德國狹小的市場,他們被迫一開始就向國際擴充套件,歷史上他們的電報機70年代就進入了中國,而之前他們就在法國、英國和俄國開設了分支機構,國際化的非常早。

朱敬倫聯絡了一下發現,西門子希望得到大明政府支援,在大明境內開辦一家經營電報機和電報線路的公司,而不是朱敬倫在世博會上看到的電動機,顯然西門子對這項技術的未來或許看好,但他們很穩健,並不打算孤注一擲冒險投入生產,或許正是這樣的穩健,才早就他們日後的成功。

朱敬倫聯絡西門子費了一些力氣,因為西門子是在柏林公使館諮詢的情況,可是西門子本人是漢諾威,漢諾威現在還是獨立的公國,以前大公頭銜還是按在英國國王頭上,因為維多利亞女王繼位,才因為德國習慣不承認女性繼承人,英國才失去了這塊領地。

現在的漢諾威是一塊獨立的政治實體,但跟普魯士結成了關稅同盟。

朱敬倫讓公使跟西門子談判,願意支援西門子在大明開辦公司,並且大明政府優先採用他們生產的裝置,但是他們必須接受大明政府的入股51%,但大明政府只進行財務性投資,不干涉他們的經營管理。

西門子經過權衡之後回覆,願意按照大明政府的意願接受入股,小公司就是好打交道。

但很快朱敬倫看到了一份大公司的名字,不是在某國公使館送來的名單上,而是這家公司自己親自跑來的,經過法國外交部牽線,因為這是一家法國公司,法國施耐德鋼鐵公司。

施耐德家族歷史上是從普魯士移民法國的,這個家族一直都是個銀行家家族,到了這一代掌門,阿道夫施耐德和歐仁施耐德手中,他們才開始涉及實業。主要是弟弟歐仁施耐德對鍊鋼很感興趣,而哥哥則不顧家族其他人的反對,大力支持弟弟的事業。這才讓施耐德家族在大工業時代分到了一杯羹。

歐仁是186年才在法國東部小鎮樂魁索收購了一家鑄造廠,然後進入鋼鐵業的。但是他有家族銀行業資金作為後盾,揮舞支票一開始就大開大合,從各地挖人才,包括從美國挖來了天才技師波頓。在這個人的幫助下,施耐德公司才生產出了第一臺法國的鐵路機車。

顯然施耐德一開始就不是小工廠,從一開始就全面發展,四處擴張,這是一個一出生就是巨頭的公司。

朱敬倫在西歐各國招商引資,加上他本人就在法國,法國人不可能不心動,施耐德公司早就看到了訊息,他們開過會研究過,他們掌握的資源更多,請專業的人士分析過大明國的市場,專家認為,如果這個東方國家願意加入開辦各項現代事業中的話,他們的市場沒有道理會小。

所以施耐德果斷的決定馬上跟大明政府合作,但是他們不會像西門子那些小雜魚那樣,乖乖的按照報紙上的資訊去報個名然後等大明政府挑選,他們直接聯絡外交大臣主動上門。

這樣的公司做事,確實跟西門子不一樣,尤其是很不好說話。

首先他們不缺錢,他們看重的是市場,因此他們表示不需要大明給他們提供貸款。

但他們也不願意接受大明政府的投資,這一點上雙方爭議很大。

他們想在大明開辦鋼鐵公司,不但從事冶煉鋼鐵,而且還要生產從蒸汽機到鐵路機車等一系列裝置,這果然就是朱敬倫設想的那種,一家就能代表一個行業的公司,可是唯一不好的是,他們堅持不肯接受大明的投資,無論是來自政府的還是私人的,他們都不接受,他們認為他們的財務狀況良好,不需要接受別人的資金。

經過艱苦的談判,許諾各種條件,告訴他們如果大明政府對來自歐洲的企業不放心,那是不可能接受他們去投資的,大明跟各國的通商條約中都沒規定各國有在大明投資辦廠的權力,尤其是跟法國連外交關係都沒有的情況下,所以只要大明政府不同意,施耐德就不能去辦廠。

朱敬倫還給他們描繪一個光明的前景,告訴他們,大明正在打算修建本國的鐵路,目前計劃以廣州為中心,修通連線福健和廣西的鐵路,將三省相連,第一條鐵路長度超過一千公裡,如果施耐德在大明投資辦廠的話,大明政府投資的鐵路將優先採購施耐德的鐵路機車和鋼軌。

但施耐德表示他們還需要考慮。

其實施耐德並不是朱敬倫真正中意的公司,他真正想要拉攏的,其實是克虜伯,克虜伯的鑄鋼質量不用說,能做大炮的鋼材,肯定是一流的鋼材,克虜伯生產的鐵路裝置,水平也相當不錯,另外還有其他機械設備的生產能力,這也是一個可以代表一個產業的公司。

但是克虜伯並沒有找上門來,山不就我,我就去就山,朱敬倫一點都不扭捏,見跟法國人一時談不攏,而他也不是很中意法國人,就讓普魯士公使直接去拜訪克虜伯,提出合作的誠意。

可是那邊反饋回來的訊息讓朱敬倫很鬱悶,克虜伯表示他們沒有在國外投資的計劃,他們既不需要貸款,也不接受投資,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打算在國外辦廠。

德國人還是太保守了,保守有保守的好處,那就是能夠安下心踏踏實實做事,遇到困難也能夠堅持到底,比如克虜伯年輕的時候,就常年在英國潛伏最終偷取到了英國的鑄鋼技術,但保守有保守不好,那就是有些缺乏想象力,所以德國公司一向都秉持穩健經營,他們的質量可以做的很好,但是他們很難引領一個新興產業。

但是克虜伯表示,他們對向大明出口大炮很有興趣,他們已經派人去大明鐵甲艦上面參觀過了,他們認為大明需要的大炮他們完全有能力生產,如果大明同意的話,他們馬上就可以籤訂合同,為大明的鐵甲艦生產八門110磅後裝鋼製線膛炮,同時生產從68磅到40磅口徑的其他舷炮40門。

他們等於承包了大明鐵甲艦上的大炮,這些大炮價格昂貴,總價達到了一百萬兩。

錢倒不是大問題,朱敬倫想要技術,提出技術轉讓,可是哪怕大明願意支付昂貴的轉讓費,克虜伯也不同意,顯然在普法戰爭之前,德國人對軍事生產的保密性很看重。

克虜伯不同意,這筆生意朱敬倫還是簽了,他還需要這些炮作為樣炮回去仿製呢。

既然克虜伯不願意要這個機會,朱敬倫覺得就有必要跟法國人合作了。

好消息是,施耐德家族經過會議決定,跟大明政府合作,但是他們提出了相應的要求,第一他們要求專利權,他們要求大明政府授予他們至少十年的專利權,十年之內大明境內不能開辦另一家跟他們競爭的鋼鐵廠,這一點朱敬倫無法答應,告訴他們,大明境內已經有一家生產鋼鐵的工廠了;第二施耐德還要求大明政府給予他們特許權,允許他們生產軍火,並且大明政府應該優先採購施耐德的軍火,朱敬倫也無法同意,表示他已經答應了一家德國企業優先權了。

經過多次交涉之後,施耐德公司提出了一個莫名其妙的要求,他們要求大明政府同意他們修建一條從法國在越南南方的殖民地,通往大明境內的鐵路。

好吧,這時候朱敬倫已經確定,法國政府出面了,這條鐵路與其所是施耐德要求的,還不如說是法國政府想要的。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只是法國政府能讓越南人同意嗎?

一想到自己一旦但應這個要求,越南人恐怕又要有麻煩了。

但朱敬倫還是答應了,這個時代他可不想像後世那樣,中國跟所有的東亞國家基本都在對抗,這對辦外交人員出身的他來說,簡直就是失敗中的失敗,在東亞建立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政治聯盟才應該是中國做的,而不是跟所有東亞國家對抗。

只是此時的越南政權有點莫名其妙的優越感,他們在對待中國的心態上,一方面是文化上的自卑,另一方面卻覺得中國已經不是那個中國了,他們透過在文化上鄙視中國被蠻夷征服的歷史,來化解這種自卑心理。

鴉片戰爭時期的明命皇帝留下的大量評論中,就帶有這種心態,對滿清在對英國的戰爭中戰敗,以一種古怪的強者身份進行點評,幸好這貨鴉片戰爭之後就死了,否則在面對法國軍隊的時候,不知道他會什麼什麼心態。

朱敬倫不但要打消越南人這種莫名其妙的心態,而且還要讓越南人不得不靠向大明,那麼用法國人給越南施加一下壓力,簡直就是惠而不費,何樂不為。(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