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節 肇慶會戰(2)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方山待在山區已經待得想要吐了,他這兩年幾乎都在山區待著,原因是這裡離不開他。

鶴山等縣的土客械鬥被平息了,但是土客之間的仇恨無法平息,一旦沒人監督,打起來是遲早的事情。

他就是來幹這個事的,械鬥是出於仇恨和土地,土地糾紛透過立約,儘管不能讓人滿意,但總有一個依據,可仇恨這種東西,是發自內心的,沒有足夠靈巧的應對,這種問題根本就難以解決。

方山恰好就是一個善於揣摩人心的高手,不會揣摩人心怎麼給人算卦?

他今天給自己算了一掛,大吉大利。

事情也像他想象中那麼順利,鶴山一帶的軍隊在集結,一百一百的集結,集結成一千一千的大部隊,匯聚成上萬人的大軍,而中間沒有出現一丁點意外,這確實是大吉大利。

最後總計兩萬軍隊集結在新會後,裝船開往肇慶。

兩萬大軍,這是方山兩年多的成果,而且是沒花一分錢的成果,對此他很自豪,除了他誰能做到?是侯進能做到呢,還是黑狗能做到?

而且方山認定,他招募來的這些兵,上了戰場,就能打仗,壓根都不需要在進行整訓,這全部都是老兵。

方山這兩年多確實很成功,他的成功也就是鶴山等地土客兩家的失敗,很悲哀的失敗,整整被人玩弄了兩年,陷入了一個恐慌的怪圈之中兩年。

當時,朱敬倫最後一次平息土客械鬥,將黃茅壁一帶的鶴山客家人送出了深山,回到他們的土地上,當時鶴山人是不滿意的,因為這一次他們打贏了,可是朱敬倫拒絕他們佔領土人的土地,依然堅持按照鄉約規定,將他們的土地拿回來為止,但問題是,鶴山客家人認定,當初簽約的時候,高官仙等鄉紳做出了巨大的讓步,把所有有爭議的土地都送給了土人,當時土人把恩平一帶的客家人趕盡殺絕,讓他們恐懼之下才不得不就範,但現在他們強大了,還有官兵支援,為什麼不把那些土地搶過來。

朱敬倫壓制了客家人奪取土地,哪怕只是爭議土地的慾望,客家人當然對他不滿意。

但不滿意又能如何,朱敬倫派去幫客家人的軍隊是新安軍,客家人的五坑軍當時反而被留在廣州,他們自身都剩下一些老弱病殘,哪裡有兵力跟土人較量,只能忍氣吞聲見好就收了。

客家人是既不能滿又無奈。

土人的情緒也好不到哪去,他們好容易把客家人趕進了深山,朱敬倫突然派兵來幫土人把他們打跑,他們如果高興那就是騙人的。

但他們也沒有辦法,朱敬倫派出了上萬大軍,還帶有許多大炮,他們根本就打不過,還有數以萬計的對他們仇深似海的客家人幫忙,他們只能心不甘情不願的將奪佔的土地又還了回去。

廣府土人對朱敬倫,則是既恨又怕。

可無論是不滿的客人,還是怨恨的土人,他們都接受這一點,那就是朱敬倫是講信用的,當初立下的規約,朱敬倫是堅持遵守的,所以他們都不滿朱敬倫,甚至怨恨朱敬倫,但他們都相信朱敬倫。

朱敬倫早就告訴過方山,說他吃定土客兩家了,因為這兩家都是笨蛋。

方山現在知道了結果,朱敬倫確實吃死了兩家,而且是透過他方山吃死兩家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兩年多來,方山坐鎮新會,輻射六家土客雜居的縣,他採取了讓兩家都痛苦和恐懼的方式來吃死兩家,在一個個客家人和廣府人雜居的邊界鄉村,駐守為數不等的軍隊,多數軍隊數量不過十人,根本就無法震懾人數都以萬計的兩家,但卻是以一種中立的身份存在,這些軍隊起名保鄉團。

每當小規模械鬥發生,雙方都想拉攏保鄉團,主要目的更是希望透過拉攏保鄉團而獲得官府的支援。

但是沒人能得到支援,保鄉團只支援鄉約,只支援規矩,不管是誰先發起械鬥,保鄉團立刻選擇幫助弱勢一方練兵,招募弱勢一方的青壯入伍,械鬥結束之後,保鄉團組織兩家鄉紳重申鄉約,並且還會追究挑起械鬥一方的責任,不管是誰先挑起械鬥,照著當年刻下的石碑找人不會錯,有名的鄉紳都在鄉約石碑上留下過名字,這些人現在罪責大了,只要有死人發生,立刻拉過來挑事的一方,在鄉約碑前直接槍斃。

慢慢的保鄉團的規模越來越大,但土客兩家卻沒人在打了,不管是土人還是客人,首先從鄉紳這個層級就不想打,如果是他們發起的械鬥,最後打敗了他們肯定沒命,哪怕不是他們發起的,只要是他們鄉里或者族人的械鬥,他們也要倍處罰,處罰相當沉重,得給損失的一方包賠損失,死人一個一百兩,這足以讓一般的鄉紳破產。

在這種嚴苛的管制之下,鄉紳們不但不再是械鬥的鼓動者,反倒成了械鬥的滅火器,每當兩家人有衝突,有人呼朋喚友要去打架的似乎後,他們第一個跳出來就會阻止,眼見著大家誰都不敢在打誰的時候,方山不但不偃旗息鼓,反倒是從中挑撥起來。

不斷的告訴客家人說廣府人在集結鄉勇,不知道他們要幹什麼,客家人害怕了,就會送子弟進入保鄉團接受訓練,方便對付土人的進攻。招募到足夠的客家人後,又在土人中間造謠說客家人很可能要打他們。這時候在土人村子裡的保鄉團也能招募到足夠的青壯,這些可都不用給錢的,是當地鄉紳共同出資。

土客兩家零散的青壯,就這樣持續不斷的加入保鄉團,方山為了刺激兩邊,還分別給不同的保鄉團起名保土團和保客團,好像是專門組建來保護當地人的,那麼讓當地人出錢,也就合情合理了。

不但是方山,就是朱敬倫都很認同讓當地鄉紳出錢組建保鄉團,他就是要榨乾這些鄉紳階層,讓他們窮的在沒有能力編練團練,讓他們窮的再也不會認為械鬥是發財的機會,這樣才是打擊械鬥發生的基礎,至於仇恨反倒不重要了,他們就是再恨,沒錢打,也就只有恨,恨是恨不死人的。

就這樣方山拉起了總計兩萬人的軍隊,土客六縣各縣招來的青壯人數差不多,多的比如新寧有三千人,少的比如鶴山,也有一千多人,總計就達到了兩萬人,全都是青壯,全都是參加過械鬥的青壯,沒有一個老弱,都是好漢子。

可這樣的好漢子,竟然上不了戰場,集結到新會後,方山得知朱敬倫要送他們去廣州,而不是直接去肇慶,這讓方山一場懊惱,這些人是他拉起來的,這些人立功就等於他立功,可這些人上不了戰場,怎麼立功?

他決定找朱敬倫好好說說這個理。(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