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節 抓住這個人才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生產鐵甲艦?

朱敬倫有另外的想法,他不是沒考慮過,美國工程師向他建議後,他立刻就跟其他一些顧問商討了一下,他記憶中只知道軍艦從木製到鋼製是必然,但這個過程是什麼樣的,他倒是沒有研究過,軍事史這種東西,太冷門,很少有人關注。

瑞典顧問們倒也知道鐵甲艦這種東西,只不過太前沿,瑞典人是玩不起的,英法到時先後建造過,可是兩國之間建造的鐵甲艦也是大不一樣,從他們給朱敬倫描畫出來的草圖來看,造型相當奇葩,前二十年甚至都沒有鐵甲艦這個名字,克里米亞戰爭中建造是鐵甲炮臺。

兩年多前,英國第一艘鐵甲艦勇士號才問世,看起來有點艦船的樣子。

美國人也是戰爭中才建造了第一艘鐵甲艦,南北方各自建造了一艘,南方是用北方遺棄的軍艦改裝的,那樣子真是慘不忍睹,直接給木製蒸汽船蓋上一個鐵殼子,而北方的軍艦,更像一艘浮在水上的浮動炮臺。

很明顯,現在是鐵甲艦剛剛出現的時代,朱敬倫沒興趣爭一個第一之類的虛榮,因為開創技術意味著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學費,他沒有能力玩這個。

事實也是如此,美國人為了建造莫尼特號鐵甲艦,撥款50萬美元,相當於0多萬兩銀子,美國這種國家,也不過一南一北各建了一艘,這種東西還真的玩不起。

但是經過一番權衡之後,朱敬倫還是決定建造一艘。

原因是放在他面前的一份簡歷。

是這個美國考察員的簡歷。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傢伙在世界艦船歷史上竟然是有一席之地的專家。

而且還是一個瑞典人。

他叫約翰·埃裡克森,瑞典韋姆蘭郡人,生於180年,1歲時成為瑞典海軍機械隊的學員。180年在陸軍任測繪工程師。顯然是瑞典軍隊培養了他。

186年赴英國倫敦當工程師,開始研究各種工程設計規劃工作,包括研究螺旋槳在船上的使用、大炮的改進和用熱空氣代替蒸汽驅動發動機等等。

189年建成1臺蒸汽機車,這時候火車也才剛剛發明不久,他就已經參與了進來。

真正讓他出名的是,在186年以澳大利亞人羅素使用的螺桿為基礎,發明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推進工具螺旋槳,並取得螺旋槳發明專利。

朱敬倫這才知道,原來這傢伙竟然是現代船用螺旋槳的發明人!

187埃裡克森在倫敦設計建造了第一艘用螺旋槳推進的實用船。這引起了美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美國海軍立即派上尉羅伯特·斯託克頓前往英國,邀請埃裡克森參加美國海軍,埃裡克森欣然同意。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189年移居美國紐約。

1844年為美海軍設計建成“普林斯頓”號軍艦。該艦是第一艘在船體水線以下安裝蒸汽發動機,並由螺旋槳驅動的鐵甲蒸汽軍艦。

1848年加入美國籍。

美國內戰期間,為北部聯邦海軍建造了由蒸汽螺旋槳驅動、裝有旋轉炮塔的“莫尼特”號鐵甲艦。

另外他還有一些諸如從海水提取鹽的裝置、通風扇、艦載測深儀,以及太陽能利用等發明技術。

顯然這又是一個跟諾貝爾一樣的發明家!

朱敬倫並不知道,埃裡克森在海軍史上,被評為19世紀富有創造力的艦船工程師。

他有些感慨,瑞典這樣的小國家,竟然在本世紀能湧現出這麼多人才來。

首先是普及的義務教育,讓埃裡克森、諾貝爾這樣的人物至少能夠接收到最基本的教育,從而擁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如果是一個文盲,即便再有潛力,估計也只能去種地,另外可能就跟這個工業革命的大時代有關吧。

瑞典地處北歐,跟英國海路相通,又因為國家小,人口少,生產結構單一,不可能獨自生產所有物資,必須堅持自由貿易,因此跟西北歐各國的技術、人才交流始終不曾中斷,這讓他們總是能夠接觸到來自英國的最先進技術。

因此儘管他們的工業革命才剛剛開始,在技術上卻並不是一個落後國家。而狹小的國內市場,卻無法給方方面面的人才提供一個一展身手的平臺,因此他們的技術人才,只能不斷的移民到其他國家尋找藉口,比如諾貝爾去俄國,埃裡克森去美國。

根據歷史統計,瑞典在1850年代開始工業革命,同時開始了大規模移民,在半個世紀中,他們向美國移民了100萬人,其中大概就是無數埃裡克森和諾貝爾這樣的人才。

看過埃裡克森的簡歷,儘管他的瑞典同胞並沒有吹噓他的資歷,但朱敬倫還是一眼就看到了他的價值,什麼都不提,光說他是被美國海軍部挖到美國取得,就足以證明他是個人才。

於是跟他談了一番,朱敬倫提出了一個要求,他也希望建造鐵甲艦,但是沒有合適的人才,如果埃裡克森能夠留下來幫忙建造,他願意建造這樣一艘軍艦。

埃裡克森表示他是美國政府的考察員,不止在中國考察,然後還要去英國、法國考察,考察的物件就是鐵甲艦,看看能否引進英法的鐵甲艦技術,畢竟美國的技術,還算不上最先進,論造船,這年代還是英國第一,法國第二,美國也就跟瑞典、丹麥、荷蘭等過差不多。

朱敬倫立刻表現出一副對鐵甲艦很感興趣的樣子,對埃裡克森說,他在美國的職務,他可以想辦法跟美國溝通,讓他在廣東也可以履職,相信美國政府十分願意幫助他們的朋友,建造海軍力量的。

埃裡克森對自己建造的第一艘鐵甲艦也不是很滿意,根據與南方軍的弗吉尼亞號海戰的經驗,埃裡克森總結了很多經驗,但是美國政府不給他改進的機會,因為鐵甲艦造價高昂,他們現在還處於戰爭期間,政府打算以建造木製巡洋艦為主,主要目的是封鎖南方,而不是跟南方海軍決戰,因為南方海軍根本就沒幾艘軍艦,有一艘鐵甲艦就夠用了。

對此念念不忘,埃裡克森才會見誰就給誰推薦建造鐵甲艦。

猶豫了一番後,埃裡克森決定暫時留下來,然後跟美國政府聯絡,朱敬倫也幫他跟林肯聯絡,請求美國人,讓埃裡克森在廣東能夠以顧問的身份工作一段時間,表示一旦美國需要他,隨時都可以放他離開。

朱敬倫記得美國南北戰爭之後,美國幾乎肢解了自己的海軍,因為政府欠下了一大筆債,連正在建造的軍艦,都拆解了,應該在很長一段時間不會在發展海軍了,直到羅斯福上臺,馬漢提出海權論,他們都沒有重建自己的龐大海軍,只維持了很小的一隻海軍力量。

也就是說,一旦戰爭結束,埃裡克森在美國應該沒有什麼機會了,那時候估計他就更願意留在廣東了,待上兩年,有了感情,把老婆孩子接過來,然後給他入籍,他就是一個中國人了。

一想到自己要挖一個人才,還要這麼費勁,朱敬倫就不由覺得委屈,小小一個瑞典,四百來萬人,都富裕的要出口諾貝爾、埃裡克森這樣的人才,而堂堂中國,唉,真是心酸。

別說這個發明家屬性的傢伙,還真不是浪得虛名,在等待美國政府回覆期間,他繼續考察朱敬倫的兵工廠,提出了不少寶貴的意見,比如他建議改進大炮鑄造工藝,引入美國陸軍少校托馬斯丁·羅德曼,1860年發明的空心鑄件工藝和達爾格倫鑄造法。

羅德曼的空心鑄造工藝,在鑄造大炮過程中,在炮芯鑄造過程中,使用流水進行冷卻,使炮膛內部先行冷卻硬化,外層金屬依次冷卻,這樣不但讓鑄鐵結晶更加均勻,而且外層金屬冷卻的過程中,不斷的向內縮攏,向已經硬化的內層繼續加壓,等大炮鑄好後,自然形成一種內向預應力。

當炮膛中火藥爆炸的時候,跟這股預應力作用,抵消了一部分爆炸對炮膛的壓力,結果就是同樣的炮膛,用這種工藝製造的大炮,能承受更大的爆炸壓力,那麼自然就有更大的威力,更遠的射程。

但最重要的是,由於採用流水控制冷卻,讓大炮的冷卻更加均勻,發生脆裂的可能大大降低,羅德曼鑄造工藝可以鑄造更大口徑的大炮。

而達爾格倫鑄造法鑄造出來的大炮,是一種前小後大的結構,看起來就如同一個啤酒瓶子,大炮後半部分比前半部分要粗了很多,這是因為後膛是爆炸的所在,承受的壓力更大,因此在承壓大的地方,增加壁厚,能夠有效的增加大炮的效能。

兩種方法的結合結果就是,達爾格倫大炮和羅德曼滑膛炮口徑可以達到15英寸,也就是81毫米,相當誇張,威力也十分有力,經過美國內戰檢驗,認為是效能最優良的重炮。

後世公認的是,美國內戰期間,將滑膛炮技術發揮到了極致,算是滑膛炮的巔峰,可惜的是滑膛炮技術已經發展到了末路,英國人的鍛鋼鑽孔大炮才是未來,克虜伯也是採用鑄鋼來生產大炮,鑄鐵已經過時了。

但對現在的中國軍隊來說,這種大炮依然是很先進的,所以朱敬倫更加堅定要把這個人留住了。

不巧不成熟,他發現,發明家埃裡克森跟發明家老諾貝爾竟然是好朋友,倆人工作之餘常常在一起喝酒。朱敬倫不知道的是,早在俄國的時候,老諾貝爾就讓他那個發明火藥的兒子,去美國的埃裡克森工場實習過一段時間。

瑞典畢竟是小國,作為發明家,他們的圈子真不大!

為了留住這個人才,朱敬倫找過老諾貝爾一次,告訴他,如果他能留住埃裡克森在廣東工作,朱敬倫就願意給他提供一筆100萬兩的無息貸款,幫助他擴大工廠,他可是聽說老諾貝爾正在拉資金,雄心勃勃的打算建設一座機械廠。(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