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節 推銷自由貿易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離開美國,完全是臨時性的,因此形成顯得有些匆忙,對很多商人子弟來說,他們還頗為遺憾,因為美國人給他們準備的參觀行程才進行了一小半,對初來乍到一個新世界的年輕人來說,還有什麼比沒有能夠盡情遊玩讓人失望的。

但是他們聽對他們十分感興趣的英國船長說英國比美國更強大,更富足,英國才是這世界上第一流的國家的時候,他們就有些期待了,當然他們不認為英國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因為他們來自中國,但是不妨礙他們把英國當成洋人中最好的國家,值得去見識一下。

這時代的造船技術,讓速度最快的飛剪船,橫越大西洋,往來英美只需要十三天。

他們乘坐的就是一艘飛剪船,不過他們的船長是個穩健派,拒絕了紐約港上另一艘邀請進行競速的飛剪船,一路平穩的到達倫敦時,已經過去了十八天,時間正好到了五月。

使團的日程早幾日傳到了倫敦,而倫敦卻早在兩個月前,就得知有一個中國使團,即將訪問英國,而且希望向英國呈遞外交檔案,訊息是從香港發回去的,朱敬倫跟額爾金接觸之後,額爾金甚至將朱敬倫提交的外交檔案印製了副本,派最快的軍用郵船送回倫敦,這種船風帆和蒸汽機動力混用,比飛剪船速度更快,從中國到英國最快不到三個月時間。

因此就在中國人剛剛到達美國的時候,其實英國人就已經知道了情況,但是英國政府對如何接待這只代表團,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因為他們跟美國不一樣,不需要藉助這樣一個使團來彰顯政府的合法性,而且他們收到了額爾金的詳細報告,向他們報告了廣東目前的複雜局勢,這只代表團就是為此而來。

這只代表團希望當面向英王請願,放英國放棄割讓廣東的領土,這讓政府官員十分的憂慮,作為第一支訪問英國的中國代表團,哪怕只是一隻地方政府派出來的代表團,英王也不是不能接見,可問題是,對方有可能在面見英王的時候,提出十分不合理且可能讓雙方難以收拾的局面,根據額爾金的說法,對方對國際外交慣例極為陌生,且形式態度過於情緒化,如果讓這樣的代表團見到了英王,萬一跟英王產生了面對面的衝突,會產生外交糾紛的,即便沒有外交糾紛,讓女王難堪也是對英國形象的打擊。

因此絕大多數官員不贊成女王接見這只使團,但在是否允許這只使團參觀議會並講話,大家產生了分歧,有的說讓這些野蠻國家見識見識西方文明的最高典範,英國的議會制度,能夠很好的讓他們對英國產生敬畏感,有的表示,議會是神聖的地方,讓這些野蠻人進入一會,是對英國最高權力機構的冒犯。

兩方雖然都帶有種族主義傾向,一方積極,一方保守,誰都說服不了誰,直到陳芝廷使團在倫敦上岸的時候,英國人政府還在為怎麼接待這只使團進行商議呢。

政府,尤其是外交部的怠慢,並不意味著所有的部門都無動於衷,至少商業部就十分積極,因為他們知道這只使團的詳情,知道這只使團中絕大多數人,都是廣東最有影響力的商人,而這些商人,正是英國商業最大的客戶,因此商業部無論如何是不能怠慢的,他們甚至還希望透過這只代表團,促進中英之間的貿易發展呢。

不懂外交禮儀有不懂外交禮儀的好處,來迎接他們的是英國一個商務官員,陳芝廷他們也不在乎,因為不明白,當對方安排他們住在倫敦一家酒店的時候,陳芝廷還積極的詢問他什麼時候能見到英國女王。

當面跟英夷女王論理,這是陳芝廷最大的動機,也是他之所以願意帶著悲壯的心情,踏上前往西方的軍艦的最大願意。

當日讓他代表新安縣初訪歐美的時候,朱敬倫告訴他是在為國家盡忠,首先到美國道歉,是出於制止美國向北平發兵的舉動,陳芝廷心理掙扎過,但是他決定為國犧牲自己的尊嚴,他願意出面向被打死的美國海軍士兵家屬致歉,對他們進行撫慰。

可惜的是,美國的分裂由來已久,排除的代表團座艦竟然也是一南一北,北方是明尼蘇達號戰列艦,南方則是密西西比號巡洋艦,結果南方的戰艦被打沉了,可是南方分裂了,讓陳芝廷沒能夠為國犧牲一下自己的尊嚴。

所以他們直接就來了英國,對於陳芝廷來說,英國才是這次出訪的根本目的,儘管有在美國經受的一次工業文明的洗禮,但是陳芝廷這種舉人還是很難改變把洋人當作蠻夷的心態,面見英國,當面斥責,或者說叫論理,對他來說依然很有吸引力,他要用仁義的聖人教誨,好好跟這洋人的女王說道說道,讓她知道自己犯下的錯誤。

朱敬倫都不知道,陳芝廷是抱著一種上國使臣初訪番國,抱著天嘲欽差面見藩王的心態來的,要是知道,他就該慶幸英國人沒讓他見女王,否則麻煩不小。

英國商務部官員含糊其辭,他只能代表他的部門,對政府目前的矛盾並不知情,也不關心,只表示他會傳達相關資訊。至於政府其他部門會不會介入,他沒有任何興趣,他們商務部從外交部門得到美國那邊發來的公函,美國人告訴英國,廣東使團會在這幾天到達,希望英國能夠做好相應的接待工作。

美國人是出於對這只使團模糊的外交觀念,以及中國跟英國之間沒有直接的外交關係的原因考慮,才代為轉達這一資訊的。可是商務部不是第一個從外交部門收到通告的,但卻是第一個行動起來的。

之後商務部官員開始不斷的跟陳芝廷進行交談,他知道這只使團沒有任何外交任務,是一隻考察團,但畢竟是第一支使團,因此他們的觀念,很可能會變成廣東對英國的觀念,用觀念影響世界,正是英國人最擅長,或者說一力推進的。

安排了使團其他成員到英國各地參觀,商務部研究員威爾遜則親自陪同陳芝廷,他邀請陳芝廷參觀了倫敦大大小小的工廠,造船廠,邀請他參觀收藏有世界各地、各民族文物的一個個博物館。

但他的目的絕對不是這些,跟美國的目的也不太一樣,美國人還只是懵懂的希望廣東使團看到他們最美好的一面,所以展現的是新英格蘭地區最發達的一些區域,英國人則在展現除了發達之外的一些東西。

威爾遜讓陳芝廷看的那些工廠,往往專業化極強,生產釘子的,生產螺桿的,生產管材的,基本上沒有什麼成套設備的生產廠,他的目的很簡單,再向陳芝廷推銷他們專業分工的理論。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其實就是亞當斯密《國富論》那一套理論,告訴陳芝廷,透過勞動分工,相互有優勢的國家各自生產自己有優勢的產品,然後透過貿易自由交換,會大大的提高雙方的生產能力。

從分工引導出了自由貿易的改變,用分工合作給自由貿易注入理論依據。

現在的英國人,後來的美國人,都十分擅長這一點。

亞當斯密這種學者,他們總是能提供出各種各樣的理論出來,然後供這些政客們選擇,推廣,接著去忽悠別人。

可惜的是,亞當斯密活著的時候,英國還在保持重金主義,實行嚴密的貿易保護政策,但是亞當斯密死了十幾年後,他半個世紀前撰寫的經濟學鉅著,突然爆紅。英國從上到下,開始推崇這本著作,因為英國人這時候完成了工業化,他們的工業水平站在了世界制高點,美國和歐洲其他地方的工業加起來都沒有英國比重打,更不用說技術和效率方面的差距了。

是英國到了搞自由貿易的階段,所以他們才捧出了亞當斯密的著作,並將亞當斯密這個人也捧上了神壇,向世界各國推銷他的理論,忽悠這些國家說,英國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尊奉了亞當斯密的理論,就是因為英國倡導自由貿易。

後世經濟學家認為,英國希望透過採用自由貿易,向全世界的競爭者開放英國市場這個有吸引力的誘餌,藉此說服他們把生產要素放回到農業中。比如德國就不應該跟英國工業品競爭,不應該生產鋼鐵,而應該多生產大麥和黑麥,用來交換英國價格更有優勢的工業產品。法國就不該生產紡織品,多製造紅酒和奢侈品就行了。

這時代很多國家都吃了這一套,拿破崙三世剛剛當皇帝後,1860年與法國簽訂了科布登舍瓦利耶條約。英國為自己不能生產的法國紅酒、絲織品、手工製品等產品提供優惠稅率,而法國則放開對英國鋼鐵製品、紡織品等工業品的貿易限制。

結果是讓法國的紡織工業受到毀滅性的衝擊。

德國人就很聰明,他們關起門來搞自己的關稅同盟,普魯士或者強制,或者談判建立了一個包含大多數德意志邦國的貿易同盟。

最終的結果是,靠保護發展起自己鋼鐵工業和製造工業的德國,將絲織品和奢侈品高度發達的法國胖揍了一頓。(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