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節 軍事演習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有人說中國古代那些熟讀兵法的讀書人,一個個都是出色的參謀人員,他們都具有相當的戰略眼光,可是一旦讓他們帶兵,就會是一場災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紙上談兵的趙括,在地圖上他能高談闊論讓人折服,可一旦真正去指揮實際戰鬥,只能造成無法彌補的悲劇。

因為他們兵書讀的多,大道理講的頭頭是道,可如何安排士兵衝鋒陷陣,如何組織防禦抵抗,他們完全沒有經驗,他們不缺乏戰略眼光,缺乏的是戰術操作的能力。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所以一旦解決好了這些問題,中國古代的文人還是很出彩的,比如孫臏身邊有能指揮實際作戰的田忌的時候,齊兵就是無敵的。比如曾國藩這種,一步一步腳踏實地打呆仗的,就是讓太平軍沒有辦法。

可一旦文人的浪漫主義精神出現了,總想著出奇制勝,利用奇謀把敵人玩弄於股掌之間的時候,就是石達開這種大師,也只能在湘軍面前一敗塗地。

能指揮的了四渡赤水這種大戰略的太祖,可能連槍都打不準,讓他去指揮一下實際戰鬥估計也免不了是一個悲劇,朱敬倫有自知之明,所以他只提戰略構想,而不負責實施。

瑞典人就是很好的實施人才,戰術上他們這些在正規軍校中學習過多年的人,能夠在地圖上把戰鬥精確到米級別。

預設登陸點也不難,雖然九龍半島三面環海,可供英軍登陸的地方太多了,但是有價值的登陸點卻屈指可數。

首先選擇登陸點必須開闊,方便他們儘快展開,否則給對方打了反衝擊,趕下大海可就完了;其次登陸點必須接近交通通道,選一個沒人的山腳登陸,還得翻過山才能看到敵人,這樣的登陸點毫無意義;再次,英國人從海上登陸,他們必然要依靠他們的海軍進行掩護,因此登陸點肯定靠近一片能夠容納海軍艦隊的開闊海灣。

經過篩選,瑞典人認為,英軍最後可能的登陸地點,還是港島對面,隔著維多利亞灣的尖山咀、觀塘一帶。其次則是西貢、大埔一帶。再次就是元朗、屯門。除此之外,有軍事價值的登陸選擇不多,當然不排除英國人會選擇放棄攻打九龍,而攻擊新安其他地方,然後逼迫政府妥協,如果英國人採用這種方式,那麼就根本無法預計他們的行動方式了。

朱敬倫覺得瑞典人的計劃考慮的已經很周全了,這次終於批准:

“就以你們對九龍登陸點的判斷為基準部署防禦,如果他們將戰火燒到新安其他地方,那我們也只能不講規則了,到時候我們直接炮擊香港!”

九龍城的守軍雖然是擺設,但如果讓朱敬倫的炮兵來用,同時換上兵工廠生產的要塞炮的話,夠英國人喝一壺的,到時候連他們的總督府都給炸了。

瑞典人的具體計劃,則是以英軍在三地某處登陸,然後立足以正規軍抵抗為主,配合當地鄉勇的作戰計劃,他們將當地鄉勇當作預備役來使用,這點上他們的利益也夠獨到的,起碼朱敬倫就沒想過這些軍隊確實帶有西方預備役的特點。

計劃完善了,朱敬倫立刻命令,讓瑞典人組建的參謀部立刻制定以這些作戰計劃為藍本的演習計劃,他必須在即將可能發生的戰爭中,讓自己的士兵做足準備。

英軍一旦登陸,計劃要求類似尖沙咀這樣的靠近海灣的漁村村民,必須立馬撤退,撤退到獅子山一帶,配合正規軍組織防禦,堅守待援,等待其他地方趕來的軍隊進行支援,等兵力充足之後,對英軍發起包圍殲滅戰。

英軍登陸之後,不可能將全部兵力投入到前線作戰,他們必須保留必要的兵力保護港口作為後路,同時還要維護一條安全的交通線,參考他們在天津作戰的情況,英法聯軍兩萬人登陸塘沽後,只能派出八千人進攻炮臺,那麼一旦英軍登陸尖山咀一帶,他們一萬兵力中最多能有五千多進入前線作戰。

己方軍隊的劣勢是因為不知道對方會在哪裡登陸,因此必須分散防禦,至少分佈在尖沙咀、元朗和西貢三個地方,只有明確對方登陸之後,才能匯合。因此任何一路都需要獨立抵擋英軍直到援軍到達。

因此將朱敬倫手下一萬兩千火槍兵分為三部,一部駐紮元朗,一步駐紮大埔,一步駐紮九龍城,任何一個方向發現登陸英軍之後,立刻組織防禦,撤離村民,另外兩路立刻支援,尋機合圍殲滅英軍。

至於鄉勇作為預備隊在後方待命,隨時支援前線,並負責後勤運輸和傷員救治工作。

計劃很好,但也得人配合,朱敬倫一邊命令士兵向九龍進發,一邊邀請九龍各大鄉紳,跟他們商量了一下,這些人很痛快的答應完全服從朱敬倫的軍令,甚至文家這種跟深圳河對面的客家人有田地爭端的家族,還積極請命去打頭陣。

朱敬倫告訴他們說,他們沒跟洋人打過仗,一旦打敗潰敗,反容易衝散了主陣,因此好意心領,同時警告他們,一旦自己的軍令下達,那麼他們就沒有退路,到時候就是戰死到最後一個人,也必須打下去,誰家的鄉勇撤了,就找誰家的麻煩。

自稱文天祥後代的文家人更是叫囂著,到時候誰家跑了,就平了誰家宗族,挖了誰家祖墳。文家說完還看看張家。

新田文氏是九龍大家族,歷史上號稱香港第一家族。黃貝嶺張氏與新田的文氏隔著深圳河,對河兩邊土地一直有爭議,歷史上械鬥不斷,張氏人多勢眾,文氏為了防禦,還建了一道米來高、1米多厚的圍牆。

這樣相互仇視的家族,在九龍一帶十分普遍,這是朱敬倫最為擔心的。

“嗯,諸位高義,大敵當前,當通力合作,覆巢之下無完卵,你們之間的私仇先放在一邊,等把夷人趕跑了再說。本官醜話說在前面,到時候要是哪家不開眼,就別怪本官辣手無情。口說無憑,叫諸位來,就是要立約為證!”

朱敬倫有些喜歡上刻石勒碑立下鄉約這種方式了,因為他發現老百姓就認這個,立約之後大家在給祖先上香發誓,一般很少有違反的。

約條內容主要有,抗敵期間,敢於私鬥者,殺無赦,各族不得包庇,包庇者族長連坐;抗敵期間各族聽從號令,不從者,除籍,逐出鄉里;抗敵期間,哪村那族若有損失,九龍各家共擔之,不得藉故推諉!

有這三條,朱敬倫覺得就夠了,只要他們不私鬥,能一起抗敵,這些鄉勇能發揮出械鬥時候的狠勁,還是能起到不小的作用的。聽從號令就不會亂,哪怕只是負責運輸糧草彈藥,救護傷員也能讓正規部隊沒有後顧之憂。最後是有損失的家族,戰後其他家族分擔損失,這樣就不會造成有的村莊為了保護自己的土地,不肯撤退的事情發生了。

之後軍事演習就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朱敬倫手下縣勇進駐三地,跟當地鄉勇合作,挖掘戰壕,修築工事,選定撤退路線,所有人都動了起來,甚至用空包彈打了一天,搞的對面香港人心惶惶,威妥瑪再次登門聞訊,朱敬倫表示只是演習,絕對沒有進攻香港的意圖,但威妥瑪還是頗為不滿,認為這種演習本身就是一種敵意。

對此朱敬倫也只能嘴硬不承認了,反正演習是一定要進行的,他不可能把自己的安全賭在英國人不會進攻的剋制上,雙方畢竟有無法調節的利益衝突,除非英國人能放棄割地,或者朱敬倫能放棄守土,不然這場仗遲早要打。

英國人還算剋制,最憤怒的時候,也只是派軍艦到演習地點的外海巡遊了一圈。

朱敬倫也見好就收,只進行了三天演習,親自檢視之後,發現鄉勇跟縣勇配合的也算是井井有條,就滿意的下令結束演習,但是告誡各族,不要懈怠,要繼續加強訓練,時刻準備著保家守土。

這一次結束了,但不意味著沒有下一次,而且下一次的規模只會更大。

這次演習,不但朱敬倫全程視察,還請了整個新安的所有鄉紳、宗族,包括新安東部的客家家族,因為下一次,朱敬倫打算發動全縣的演習。

這次演習,朱敬倫出動了一萬兩千縣勇,加上九龍各個宗族族勇兩萬,兵力多達三萬。

下次演習,整個新安縣動員,人數將會超過十萬人。

所以演習結束後,軍隊還不能閒著,瑞典人和跟隨他們學習的一些識字的軍官組成的參謀部繼續制定下一次更大規模的演習計劃,朱敬倫要求,必須在今年夏季的時候,在進行一次演習,因為那時候很可能朱敬倫派去倫敦進行活動的使團結果就出來了。

就在這時候,鶴山那邊終於不平靜了,鶴山客家人首領高官仙帶了十幾個客家鄉紳,冒險來到了新安,他們請求朱敬倫履行約定,幫助他們抗擊土寇的攻擊。(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