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節 商業大轉移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新安城外的農田已經插遍了稻秧,綠油油的彷彿給大地披上了一層地毯,去年豐收的百姓將新米運到新安交易。

新安城中一片紅火,除了趕上豐收後的米市外,各行各業都重新開張了,朱敬倫治下的新安獲得了徹底的太平。

海峽地面的香港島,朱敬倫授意伍家在各個報紙上做的廣告,讓在香港的各國洋商心癢難耐,報紙上整天都藉著伍家的茶葉廣告在宣傳新安城的貿易政策,可是這些商人去了新安城,也往往無法採購到足夠的貨物,大宗商品都被伍家和旗昌洋行把持,他們只能在那些中小商人手裡掃貨,根本就不能滿足他們的胃口。

眼睜睜有錢掙不著,這些人都要急瘋了。

朱敬倫也很著急,赤灣的貿易量翻著翻的往上增長,新安各地,甚至珠江對面的香山、順德等地的商人都趕來貿易,但是真正的巨頭卻只有伍家一個,做買賣這種事,中小商人目前還只能活躍市場,真正讓大宗商品滿足市場,那些巨頭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很多行業,不是中小商人想做就能做的。

以茶葉為例,目前新安的茶葉大多都是廣府本地產的,新安產的就佔了相當一部分,可是傳統茶區中,最好的茶葉並不產自廣東,福健在戰前才是最大的產業產地,另外徽州的大紅袍也是深受洋人喜歡的上品高香紅茶。

但要將這些地方的茶葉運到廣東,傳統的商道並不是走海路,比如伍家在福健就有一大片茶園,他家茶園出產的優質茶葉,要先在武夷山走一段山路,趕到茳西河口鎮,透過信江、潘陽湖運往南(昌),之後朔贛江而上直到南安,之後用挑夫運過梅嶺進入廣東的南雄,從南雄透過湞江到曲江,從曲江進入北江,換大船一路運到十三行,然後在黃埔港裝上洋人的海船,運送到世界各地。

這一段路程,需要過無數的關卡,換十多次不同的交通工具,期間還牽扯到要跟官府、土匪、鏢局等各種複雜的關係打交道,這絕對不是普通的小商人能夠組織起來的,甚至伍家這樣的豪商單獨組織都很吃力,他們都需要藉助一整套商業網路來進行,所以說這些豪商手裡最有價值的,並不是他們的資金優勢,而是他們手裡掌握的商業網路。

單靠一個伍家的商業網路,顯然不可能將貿易恢復到戰前的程度,因此朱敬倫需要到廣州去,邀請更多的巨頭到新安。舊十三行中,有能力將茶葉從福健和茳西運到廣州的豪商至少有還有實力不輸給伍家同文行的潘家,以及實力稍差的廣利行的盧家。這兩家也是鴉爿戰爭之後,免於破產和抄家的,依然在進行貿易的四個行商之一。

但是鴉爿戰爭前,十三行行商有三十多家,戰後二十家破產,十多家受到牽連,被抄家流放到伊犁,僅剩的這四家,都跟伍家一樣,異常的低調,連過去的招牌都不敢打,更別所大張旗鼓跟洋人做貿易了。反正他們也不缺錢,洋人來不了廣州,他們索性關了鋪子,誰也不敢在這時候當出頭鳥,因為都知道這一次大清朝又戰敗了,朝廷恐怕已經在找替罪羊了。

所以朱敬倫必須親自走一趟,必須用官方的力量推動這些商業巨頭到新安去貿易,否則即使眼睜睜看著新安哪裡的巨大利益,他們也會暫時忍耐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直到情況穩定之後,這些人太有錢了,所以膽子都太小了。

另外朱敬倫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回廣州了,他得會廣州官場打點一番,加深一下自己跟柏貴的關係,同時向黃宗漢等官員證明自己的價值。

第一時間拜會柏貴,柏貴的心情很好,因為朝廷那邊已經傳出了訊息,朝廷打散罷免黃宗漢了,這是英國人的要求。原本的歷史上,是巴夏禮在廣州鄉勇手中繳獲了一封咸豐的密旨,上面有慫恿鄉勇攻打廣州城的意思。當時在上(海)談判通商善後章程的額爾金利用這個密旨對桂良和花沙納施壓,倆人堅決否認皇帝有這樣的密旨。於是最後額爾金要求清廷查辦兩廣總督黃宗漢,認為如果不是皇帝所為,那就一定是黃宗漢本人所謂。

洋人其實只是在立威,透過裁撤一個總督,讓廣州百姓見識見識洋人的能量,同時他們沒一次戰後,都會要求清政府釋放那些戰爭中與洋人合作而獲罪的中國人,也不是他們關心這些人的死活,而是他們看的更加長遠,他們需要透過這種方式,讓中國人打消跟他們合作的顧慮。可以說洋人的外交手段格外高明,最終為他們培養出了一大批漢奸幫手,一直到1世紀依然如此。

這個歷史中,因為朱敬倫的出現,巴夏禮早早就被綁票了,所以沒什麼密旨被搜到,但額爾金給花沙納和桂良施壓,並不是為了咸豐的密旨本身,而是為了獲得好處,因此他依然向這倆人施壓,施壓的理由換成了廣州清軍擅自在條約簽訂之後進攻廣州的英法聯軍,在滿足了商業利益之後,他依然要求清廷查辦黃宗漢,依然是要立威,讓中國官員看看跟洋人做對的下場。

腐朽的清廷再一次答應了,要撤職查辦收復了廣州的黃宗漢,就好像他們當年流放禁菸的林則徐一樣,他們只在乎眼前的難關,完全不在乎長遠的後果,不在乎這樣是不是會讓自己的官員日後跟洋人打交道的時候心生畏懼,會不會讓自己的官員跟洋人打交道的時候,寧可委曲求全也不敢據理力爭。

黃宗漢被撤職了,誰會接任呢?原本的歷史上是廣i巡撫勞崇光,因為更有資格的廣東巡撫柏貴恰好在1859年因為內外交困而病死,可是這次因為收復了廣州城,柏貴早就沒有了危機,心情愉悅的他,哪裡有半分要死的樣子,所以他是不二人選,而柏貴確實從京城收到了訊息,說皇帝打算提升他代替黃宗漢出任兩廣總督。

不但擺脫了危機,而且還一步成就封疆大吏,這讓柏貴如何不高興,而其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朱敬倫,就更得柏貴的器重了。

只是朱敬倫帶來的訊息很快就讓柏貴的心頭潑了一瓢涼水。

朱敬倫對柏貴說道:“大人,洋人揚言派軍艦來廣州貿易,此事干係甚大,下官連夜拍馬趕來請示大人!”

聽到這個訊息,柏貴都失態了,站起來斥責朱敬倫。

“不是讓你把洋人拖在新安嗎?”

廣州官場能否安穩,在這些大人看來,就在於能不能遠離洋人,剛剛要升任兩廣總督的柏貴如果馬上就遇到洋人兵船迫近的事情,那就實在是太晦氣了。

朱敬倫嘆道:“大人見諒,不是下官怠慢,下官已經使出渾身解數安撫洋人了。目前在新安的貿易,讓美夷異常歡迎,可是英夷極為不滿。英夷認定,只有在廣州貿易,才能讓英夷取得大利。英夷認定,在廣州做買賣,他們做的更好。”

柏貴也覺得自己言重了,緩和了下道:“本官不是責難你,奈何廣州關係甚大,千萬不能讓洋人來廣州啊。”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朱敬倫道:“開放廣州貿易,這本是朝廷答應的。下官脫得了一時,脫不了一世啊。一旦來年中英、中法換約,洋人必定要求按照條約來廣州貿易。”

柏貴嘆道:“若洋人依約而來,那是朝廷的事情,就不幹你我干係了。若是換約前讓洋人來到廣州再惹出事端,你我可是吃不了兜著走。”

朱敬倫道:“下官受教。可是英夷蠻橫,在新安做貿易做不過美夷,就非得來廣州,這如何是好?”

柏貴琢磨了片刻道:“那就讓他們做好生意啊。寧可吃點虧,也不能出事啊。”

朱敬倫嘆道:“這談何容易。新安貿易初起,無論如何都不能讓所有夷人滿意,英夷滿意了,法夷就未必滿意,法夷滿意了,美夷也未必滿意,要是誰不滿意都要來廣州,這可如何是好。”

柏貴連連嘆息,同時不由奇怪:“以前他們尚能安心買賣,為何如今如此蠻橫?莫非他們不是為了貿易而來?”

滿清官員最怕的不是洋人來攫取商業利益,而是擔心他們有其他方面的野心,比如想要割地,香港雖小,但性質惡劣,被人腹誹的也更多。

朱敬倫解釋道:“以往有十三公行,無論英夷、美夷都能買到足夠的財貨,可如今十三行盡廢,新安哪裡根本就沒有足夠的商貨賣給洋人,是以洋人想要來廣州貿易。”

柏貴眼睛一亮:“你的意思是他們要來廣州,只是因為在新安買不到貨?”

朱敬倫肯定道:“洋人遠來,所為不過一個利字,利令智昏,他們賺不到錢,什麼事情都幹的出來。”

柏貴心中已經有了主意,也輕鬆了不少。

“如能讓他們買到足夠的商貨。你可能保證讓他們留在新安,而不來廣州?”

朱敬倫道:“下官當然能保證,只是十三行公行已廢,如今從哪裡找來足夠的貨物賣給洋人?”

柏貴呵呵笑道:“公行是廢了,但是那些行商還在。”

雖然明明是自己一步步引到慌亂的柏貴將主意打到廣州行商頭上,看朱敬倫反而要裝作一副無辜的樣子。

不解的問道:“可是據在下所知,十三行行商中尚存的不過四家,他們真能採辦足夠的商貨到新安與洋人交易?”

柏貴笑了笑道:“你有所不知,那些行商中,先以潘家為首,後以伍家為首。伍、潘兩家的買賣加起來比其他所有行商加起來還要大,因此只要伍、潘兩家在,就能保證洋人想買多少貨就有多少貨了。另外本官還能在廣州城廣貼告示,鼓勵商賈前往新安貿易,如此一來洋人就能買到足夠的貨物,而不至總想著來廣州了。”

見柏貴打算做的比自己想要的還要多,朱敬倫不由的誇讚道:“大人英明!”

朱敬倫已經可以想象,一旦柏貴這麼做了,那麼廣州府的商人會如何對新安趨之若鶩,一定程度上等於將廣州的商業向新安進行大遷移啊。

得到這些,朱敬倫就滿意了,他可以認真去跟英國人談判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