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走向和平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歐洲,德國西線戰場已經沒有戰事,談判的訊息傳出之後,雙方陷入了靜坐戰。

華夏呼籲兩大陣營停止這場沒有贏家的戰爭,呼籲協約國和同盟國達成有限度的談判,為了讓英法剋制華夏甚至重新在邊境集結部隊。

和平,即將到來,只是以什麼方式,以什麼結局結束戰爭,這就需要漫長的談判。

實際上英法已經看出華夏保住德奧的意圖,不論是之前的大筆戰爭經費借貸還是之後購買德奧海軍以及出售先進的戰鬥機給德奧保持空中優勢,都是華夏對同盟國陣營的支援。

而上次華夏為保證艦隊的順利返航佈置的大量軍隊至今沒有撤離邊境,反而不斷的增兵,華夏的態度可想而知。

並且在一週前,德國集結了八十餘架轟炸機和二百餘架戰鬥機轟炸了倫敦,不列顛空戰打得異常慘烈。

在初期,英國人並不知道德國會敢轟炸倫敦,所以毫無防備之下知道德國空軍過了海峽才發現,這還是因為天亮之後路過的船隻發現的。

隨後英國本土的空軍全部都飛往倫敦上空,可英法的戰鬥機在四千米左右的高空戰鬥力極低,根本無法突破德國空軍的攔截,反而被獲得了高空優勢的德國空軍打得潰不成軍。

二百餘架戰鬥機死死的保護著八十餘架轟炸機,隨後轟炸機投彈,整個倫敦東南區域成為廢墟。

英軍出動戰鬥機達七百餘架次,被擊落了將近兩百架,德國空軍僅損失七架轟炸機和三十餘架戰鬥機。

德國擁有轟炸英國本土的能力,這大大的出乎了英國的意料。

之前英國認為德國的空軍優勢僅是在西線,無非是傷亡大一些,依舊能徹底的擊敗德國。

可沒有想到的是德國在華夏的支援下,三次轟炸巴黎,在轟炸倫敦之後的三天後再次轟炸倫敦。

中程轟炸機的恐怖破壞性讓英國首都近四分之一的城區毀於航空炸彈,而德國甚至宣稱如果有必要,德國將會進行更大規模的轟炸。

制空權爭奪的暫時劣勢是無可逆轉的,而英法也自知眼下繼續這場戰爭,極有可能讓華夏和白頭鷹兩個提前退出戰爭的傢伙漁翁得利,所以談判已成眼下必然的結果。

首先是眼下低地和萊茵蘭、阿爾薩斯-洛林都有堅固的防禦工事,想要擊破防線索要付出的代價極有可能是最少數十萬人的損失。

其次是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在巴爾幹雖然處於劣勢,但兵力並不缺乏,進行防禦作戰也可以拖住協議不少時間。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華夏在毗鄰英國印度殖民地的高原、中南亞佈置了一百二十餘萬人,同時在烏拉爾河畔也有二百萬人,在華夏的南洋也有六十萬人隨時準備作戰。

而在印度洋,華夏增派了十艘無畏艦加入了所謂的波斯灣艦隊,名義上是保護法理領土和護航商船,實際上的目的明顯是在針對協約國。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場持續三年的戰爭讓不論是佔據優勢的協約國還是處於劣勢的同盟國都損失慘重,華夏一副死保德奧的樣子讓英國不得不在印度殖民地佈置五十萬大軍,又增加了印度籍貫的外籍軍團的數量,在孟加拉地區和高原與華夏交界的地區佈置了漫長的防線。

但這顯然是無法完整的防禦這片次大陸的安全的,因為華夏可以隨時憑藉海軍優勢進行登陸作戰。

繼續這場戰爭顯然已經不可能,英法有白頭鷹支援提供戰爭物資,德奧也有著華夏作為運輸大隊長,可以說雙方半斤八兩。

在被空襲首都之後,英國反對戰爭的浪潮愈演愈烈,北部的蘇格蘭舉行的遊行示威最為激烈,愛爾蘭更是蠢蠢欲動想要脫離英聯邦。

為什麼要用英聯邦的小夥子去幫助法國人?為什麼要進行這場毫無意義的戰爭?

這是英國幾個聯邦的平民的想法,也是他們抗議的主題。

英鎊貶值,稅務增加,生活水平下降,親人被一紙通知書徵召,首都被轟炸,這些都是促使英國國內平民進行反對戰爭的遊戲的原因。

如果說這些都可以憑藉軍隊和威望平復,那麼愛爾蘭的問題卻是最為致命。

本來就和英聯邦離心離德的愛爾蘭人一直渴望著建立愛爾蘭王國,早在開戰之前德國和華夏就積極的在愛爾蘭扶植反英勢力。

而這些努力也逐漸發揮了成效,在開戰前大量的愛爾蘭士兵抗拒徵募,哪怕是英國強行派兵強徵入伍後,依舊消極作戰。

現在愛爾蘭獨力情緒高漲,認為這是脫離英聯邦的最佳機會。

因為愛爾蘭一旦獨力,華夏、芬蘭和整個同盟國都會承認他們屬於合法,大軍深陷於比荷盧、德法邊境的英國肯定無法在初期進行強力的鎮壓。

這幾年愛爾蘭裔都在不斷的籌措著經費購買物資,雖然金額不多,但華夏和德國將近千萬華元的援助也讓愛爾蘭有了一定的軍備。

慫恿愛爾蘭人在這個時候搞獨力,德國自然是罪魁禍首,既然戰場上沒法繼續推進,選擇其他手段讓英國陷入混亂的難度並不是不可實現。

不過愛爾蘭人也不傻,知道一旦和蘇格蘭開戰,那麼可以緩和的餘地就少多了,並且德國現在處於劣勢,哪裡會上這艘破船。

所以眼下的愛爾蘭依舊停留在遊行抗議層面,只是要求提高自主自治的權利以及謀求愛爾蘭人在聯邦內的待遇和英格蘭一樣。倫敦方面為了防止事態惡化,也只敢將部隊放在蘇格蘭以示誠意。

愛爾蘭和英聯邦都保持著剋制,這讓德國很是不滿,但也拿愛爾蘭毫無辦法。

不過隨著華夏完成佈局,愛爾蘭方面已經無從輕重,華夏威脅著英國的兩大殖民地,隨時準備介入戰爭的姿態讓德奧心中放心下來。

反倒是保加利亞和奧斯曼在此時擔心會成為棄子,士兵在戰場上的戰鬥意志居然在軍官的逼迫下堅強了起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