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戰爭與資源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協約國的貿易禁運,無形中增加了同盟國諸國獲得戰爭物資的成本。

如果英國和法國獲得戰爭物資的成本是1,哪怕是沙俄因為廣袤的領土和豐富的資源,獲得的成本受限於工業,最少也是2。

而英法和白頭鷹等中立國家為了彌補產能,獲得的成本是3。

在英法的戰爭物資準備過程中,白頭鷹等中立國佔據的份額最多也就是百分之四十,沙俄多一點,達到五十五左右。

反觀同盟國,德奧意等國因為資源匱乏,極為依賴進口,哪怕是擁有一定程度的優惠,他們獲得戰爭物資的成本逼近2。華夏生產的成品商品甚至能達到3或者4。

如保加利亞和奧斯曼這樣工業匱乏資源匱乏的國家,起步的戰爭物資成本更是達到了3以上。

這些只是成本的概括總結,各種商品自己購買原料生產和購買成品,價格是完全不一樣的,工業帶來的產品附加值可不是一星半點。

英法顯然就是仗著自己獲得戰爭物資的成本更低,即便是華夏向同盟國運輸大量的物資的情況下,依舊沒有加以阻攔,就是知道了這一點。

現在的戰爭出來比拼軍隊的素質和數量之外,財政、資源也是兩項最為重要的東西。

只要同盟國的成本比協約國高,這個貿易禁運就不會停止。

而英法還有最後的殺手鐧,那就是扣留強買。

如果說貿易禁運是打到了同盟國陣營的七寸上,雖然不致命,但卻讓同盟國受傷不輕。

那麼直接扣留前往同盟國陣營貿易的各種商品和原材料,那無疑會使同盟國的直接被重創。

歷史上德國發動無限制潛艇戰的原因就是被協約國逼急了,被貿易封鎖逼急了。

與其坐等物資消耗完畢素手就擒,還不如在有一拼之力的情況下奮起反擊殊死一搏。

不論是一戰還是二戰,不論是德皇還是元首,在面對熱武器時代的戰爭,德國都無法像在冷兵器獲得火繩槍時代的神聖羅馬帝國一樣憑藉一國之力獲得戰爭的勝利。

因為熱武器時代的戰爭已經不再單純的較量士兵的素質和士氣問題,而是需要無數的金錢,無數的物資。

就如孫子兵法所說的那樣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

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這段話早在兩千多年前講述了戰爭打的就是經濟,打的就是物資。

而孫子兵法作戰篇後面的: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兵貴勝,不貴久。

這兩句話沒有任何的立場,也沒有對戰爭行為進行褒獎。它們也沒有對戰爭是否正義和非正義做出任何的解釋。

觀之一戰和二戰的德國,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資源,人力資源、工業原料、糧油資源等等,都是德國戰敗的原因。

即便德國陸軍號稱世界最強陸軍,素質和作戰能力比英法俄的軍隊強了不止一星半點,也受限於資源。

所以不論是德軍還是奧匈,在戰爭開啟的初期因為戰爭物資勉強敷用,並未苛待佔領區的平民。

而在戰爭中期開始,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取敵之利者,貨也”這個行為也成為了敵對在輿論戰場上攻擊的原因,給了德國的敵人站在道德層面上譴責他們的理由。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至於故兵貴勝,不貴久。亦是對閃電戰和一戰德國戰敗的最好詮釋。

一戰的德國戰敗原因是塹壕戰將大量的戰爭物資消耗了大半,可同盟國依舊沒有取得想要的結果,最後只能無奈的投降。

吸取一戰戰敗的教訓之後,德國將目標放在速戰這個思路上。

不論是閃擊波蘭還是速敗法國,都是貫徹了“故兵貴勝,不貴久”的戰略思想。

華夏未來在這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扮演的角色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為了龐大的利益,韋珣帶領著華夏加入了同盟國這個歷史上的失敗者。

如何將失敗的局面變為取得最終的勝利,韋珣考慮極多。

韋珣計劃中的德國、奧匈、奧斯曼、芬蘭、華夏合擊沙俄,讓沙俄第一時間退出戰爭,然後兵臨印度,看看是否能以印度的利益讓英國承認失敗第二個退出戰爭。

這個戰略不論是任何軍事專家來研究,也沒有另外的解決辦法。

因為這樣的戰術既可以逐個協約國的主要成員國,尤其是擊敗沙俄之後德奧的東線沒有壓力,可以有更多的物資在西線作戰。

其次是讓英國承認失敗,也能讓海軍實力強大的英國退出戰爭,扭轉同盟國陣營在制海權爭奪上的劣勢地位。

同時這個戰略也是對“故兵貴勝,不貴久”思想的貫徹。

速敗沙俄,逼降英國之後華夏的戰爭壓力極小,到時候日本這個極為狡猾的華夏宿敵可能率先投降,畢竟他們和法國的盟友關係僅限於協約國陣營,而不是英國那樣的盟國。

以白頭鷹利益至上的國家政策,在戰局完全傾向同盟國陣營的時候是不可能火線加入協約國,然後讓自己戰敗的。

甚至韋珣覺得,在華夏加入同盟國陣營的情況下,同盟國將沙俄這個肉盾秒殺之後,白頭鷹最多也就是對華夏進行牽制,加大對協約國的資助,以此讓兩大陣營兩敗俱傷,從而以龐大的貿易利潤武裝自己和保護自己。

而在英國被逼降之後,白頭鷹極有可能轉變態度加入同盟國。

這可不是韋珣異想天開,而是在英國退場之後,法國絕對獨木難支,加入同盟國撈取勝利國的身份。

即便到時候白頭鷹因為戰爭貢獻少,之前還幫助協約國,但憑藉其國力,分潤的好處一定不會比保加利亞和奧斯曼少。

就憑白頭鷹和德國差不多的國力,華夏在戰爭勝利之後謀求澳洲、紐西蘭等地的時候,為了限制華夏的發展,說不定同盟國內部會高票同意白頭鷹獲得這些地方。

(創作不易,書友們請到塔讀小說網閱讀本書,塔讀免費閱讀的,算是對作者的支援吧,你的支援是作者碼字的動力,書友Q群552866588)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