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民族特質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華夏的科研實力比起歐洲,可能連比利時這樣的小國也不如,但韋珣相信只要一點點的累積,華夏的實力總有一天會如後世那般成為世界第二甚至成為世界第一。

因為華夏有著全世界最多的四萬萬三千萬人,而華夏人的智慧不比白種人差,甚至很多時候比之白種人更聰明。

當然,這種聰明是後天培養的。

後世有的人不斷的批判華夏的應試教育,但他們可能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無視,總是鼓吹著別國的精英教育,鼓吹開放天性讓孩子隨便玩,說外國是開始玩後面學,華夏是開始學後面玩。

西方的那種方法或許會讓孩子在同年很快樂,但這種快樂的代價是在教育的競爭過程中不斷的被華夏人趕超,在白頭鷹的國度甚至因為華夏望子成龍盡一切辦法給子女最好的教育條件。

不可否認西方的那種精英教育很容易讓孩子培養興趣,一旦出現極其天才的人,很容易成為領域的頂尖。

但華夏的應試教育卻是會給華夏一個極其堅實的基礎,以華夏的人口基數,代表著極多的適齡學童。

他們在應試教育中或許只能按部就班,最後成為工人或者普通的上班族。

但龐大的基數,不會讓華夏缺少頂尖的人才。

即便一代沒有,當父母受過良好教育之後,孩子的未來顯然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第二代第三代,總會出最頂尖的人才。

而以現在確定世界格局和國家力量的方式是軍事實力來看,華夏只需要等到第一批大學生畢業,那麼華夏的軍工科研絕對不會落到其他列強後面。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像擴軍建立龐大的軍隊這樣一蹴而就。

應試教育只是基礎,華夏的人口基數代表著學術大多只能完成九年或者十二年的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只能將資源讓給成績最好的那一批人。

韋珣出臺法案確保偏科奇才可以獲得高等教育,也是希望賭出幾個某些領域的絕世天才。

目前華夏的教育競爭已經有點像改革開放初期幾年的競爭了,韋珣知道這是華夏的民族特質決定的。

在華夏造紙行業快速發展之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思想是由來已久的,書籍的普及以及科舉更是讓全國的百姓都希望孩子可以金榜題名從此成為官本位社會中的官。

在華夏統一建立新的韋氏華夏之後,國民的生活水平因為工業、商業、貿易的開放,加上移民減少了土地負擔,全民收入顯著提升;華夏在南洋、東北、外東北的開發更是讓華夏基本滿足了最重要也是一直以來困擾華夏的糧食問題。

在糧食問題得到解決之後,穿衣禦寒也因為工業發展降低了成本。子女的教育自然就是接下來華夏的人民最為關心的事情,比起基督世界子女大了放養的政策,望子成龍是所有華夏人的期盼,孩子再大在他們眼裡終究是孩子。

以前滿清統治的時候因為教育資源少,教育覆蓋的都是商賈士紳這樣的中產階層,少數獲得教育機會的幸運兒也只是少數。

在新華夏的建立之後,全國規定按照人口基數和適齡兒童數量,要求地方想盡一切辦法提升教育資源,不論是學校的數量還是教師的素質和才學,都是比起財政收入更重要的指標。

公費學校因為財政不行就開放私立學校的辦理,明確學校責任。

雖然私立學校有許多的弊端,但這無疑是對華夏教育資源不足的極好補充,而且比起公立學校,私立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責任心都高了不少。

而韋珣的態度一直都是公立私立並行,子女的教育是父母一輩子比起婚姻這個事情絲毫不差的要務,公立只是滿足了大量經濟不充裕家庭基礎教育,家境殷實的家庭想要將孩子送到私校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也是本身的優勢。

為了避免出現私校壓過公校,為了避免以後私校價格高昂卻人人相爭,公立學校卻在競爭中被淘汰,韋珣也想出了不少的措施。

首先就是要求各個私校不得以家境論是否可以入學,而是強制規定私校必須免費招收相當一部分的貧困卻學習優異的學生。

同時規定,私立學校可以有擇校費和贊助費,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但不得已各種要求對學生加收除了相關教育費用之外的費用,且這個費用不得超過一定的金額,對貧困學生不得收取任何費用。

對公校,華夏也出臺了不算明顯的扶持政策。私校的教師可以有評級但是沒有編制,而公立的學校是有編制的,算是華夏的公職體系。

除了這個,為了讓公立學校不在教師資源方面因為私校開出的高額薪水吸引一家獨大,對公立學校教師出臺了如房屋補助、養老金、疾病醫療救助等優待。

一個民族有著一個或許多的特質,這是因為歷史文化的影響和各種傳統觀念決定的。

勤勞、善於理財和積蓄財富、重視教育這三個都是華夏民族傳統的特質。

而韋珣希望在接下來的時間,將華夏民族潛藏在基因中的其他特質培養出來。

比如愛國和民族的文化自豪感,比如團結,這些特質因為種種原因暫時的消弭一時。

但這些特質依舊在,只是被外界干擾了而已。

就像抗戰時期,全民上下一心,打生打死的各個軍閥大都放棄了私人利益,團結抗戰,像是混戰的川省各軍閥,在放棄恩怨出川抗日之後更是用血淚打出了他們應得的榮譽。

這就是面臨大危難的時候民族的團結,愛國的特質在新華夏建立之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本來就要求低的華夏人民又如何不愛呢。

華夏的人民有時候就是那麼可愛,別管什麼政體什麼人坐擁了江山天下,只要讓他們吃飽穿暖,有一個相對公平且安寧的社會秩序,那麼他們大多數都是愛國的。

文化自豪感更是根植在華夏民族心中三千多年,非華夏者,蠻夷也可不是說說而已。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