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一切都是利益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兩章三千字的,可不是少更)

這四艘無畏艦是世界上正在服役的最大戰艦,噸位都是三萬七千五百噸,算是德國標準化製造現代戰艦的第一個案例。

畢竟現在的無畏艦技術已經處於時代巔峰,除非是動力方面有長足的進步,否則在武備、動力、裝甲三個戰艦的最核心需求上得到一個價效比和功能都不錯的平衡點是極為困難的。

威廉大帝級側舷裝甲帶(最大)305毫米,炮塔正面457毫米,炮塔頂部250毫米,裝甲甲板75~127毫米,司令塔336毫米,僅僅是裝甲就重達一萬三千多噸。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動力上德國使用了重油鍋爐,這是因為支援的委瑞內拉石油儲量豐富,德國擺脫了原油的獲取,加上遠親在羅馬尼亞做了國王,德國的石油暫時不怎麼短缺。

這一次使用重油鍋爐也是在鋪設龍骨之後傀儡了委瑞內拉,德國人嘗試使用的結果。不夠受限於鍋爐技術的不足,目前的鍋爐體積極大。

在動力上威廉大帝級只有24.5節,完全是鍋爐以及重視水平防護、水線以下對魚雷的防護。全甲防護的理念雖然在逐漸被重點防護取代,實際上依舊很有市場,所以只是適當的削減。

武備方面使用的是三座三聯裝45倍徑356毫米艦炮炮塔。雖然三聯裝技術被洩露出去之後列強都完成了海軍三聯裝艦炮的研發,並且興起了一個新的設計思路——四聯裝炮塔。但德國人依舊使用性能上更為成熟的三聯炮塔結構。

為了保住戰艦的航速,原本設計是要使用對標英國的十六英寸艦炮,然而這一下來戰艦的航速就會降低到22節。

德國人在對比之後覺得356毫米艦炮可以減低不少的炮塔重量,並且在威力上同樣能擊穿無畏艦的裝甲。所以果斷選用了356毫米艦炮.

四艘德國要價一千四百萬英鎊,說實在的這個價格真的是德國給的良心價,哪怕是以現在無畏艦的技術趨於成熟,但不少高精尖的東西造價極為昂貴。

然而在華夏外交部的交涉下,成交價格被砍到了一千二百萬英鎊。要知道這四艘戰艦建造以及舾裝之後的價格都高達一千一百萬英鎊。

之所以德國人願意做出這樣子的讓步,還是韋珣親自給威廉二世傳送了一封秘密電報,同時一封同樣內容的書信被韋珣用皇帝的印璽蓋章之後交給了德國在華夏的外交使館。

在書信中,韋珣著重強調當前協約國將華夏作為潛在的同盟國來進行武力遏制,如果華夏不能獲得四艘無畏艦,那麼華夏將沒有辦法在遠東保持對協約國的海軍優勢。而制海權喪失之後,華夏將有可能退出戰爭。

之後又“不經意間”說著日本從英法手中獲得的援助,暗示同盟國老大小氣;又大談一番華夏在當前和日俄的戰爭中對於協約國的牽制作用以及巨大的戰爭花費和華夏脆弱的經濟。

總結起來就是現在日本和沙俄拿著英法的援助對華夏宣戰,我雖然沒有明面上加入同盟國陣營,但是目前沙俄在西伯利亞集結了一百三十多萬的陸軍極大的緩解了同盟國在東線的壓力。同時華夏海軍如果沒有壓制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到時候日軍艦隊極有可能隨英軍在北海和公海艦隊作戰。

雖然書信上的內容都說得很委婉,但前前後後多出都露出對盟友在戰爭中的貢獻和支援感到擔憂,大有如果這一次戰爭中如果失敗就可能因為經濟問題不得不退出同盟國的意思。

大國交往一切都是以國家利益為核心,德國從開始到現在一直和華夏交好,現在兩國不論是在教育、軍事、貿易還是部分外交上都是互相幫助,究其原因是利益。

華夏這個龐大而富裕的市場對於德國的資本家和貴族(貴族旗下也有產業)們誘惑極大,和華夏交好之後獲得這個龐大的市場讓德國人的經濟更加快速的騰飛。

所以從一開始韋珣有統一華夏的勢頭的時候德國就開始謀劃拉攏了,派遣某個韋珣的同窗同學來聯絡他就是第一步。

之後華夏統一,德國又支援華夏反對白頭鷹的“排華法案”,雖然明面上是批判白頭鷹這樣做是種族歧視,批判白頭鷹的不自由。

然而實際上德國在見到華夏對白頭鷹大部分工業產品徵收高稅,又禁止了和沙俄、日本的進口貿易,從中他們嗅到了利益的慰道。

誰要是覺得德國人和法國人一樣“聖母”和“熱心”,那就大錯特錯。每年德國的輕重工業最少要從華夏賺取四五千萬英鎊的利益。

之後援助華夏對於金屬礦產的冶煉和提供各種合金製造技術,原因就是眼饞華夏儲量豐富的鎢、鎳、鉻、錳等礦產資源。所以哪怕是華夏之前以各種理由拒絕貿易和爭取工業援助,德國為了緊缺的礦產也咬牙幫助華夏建設工業。

目的就是獲得大量廉價的礦產資源,雖然最後他們獲得的是冶煉好了的半成品,但從長期來看,對於德國和華夏都是雙贏的選擇。

僅僅是賣一些裝置和技術,再選派一點工程師就可以降低購買的成本和豐富的貨源。

假如一噸可以生產火炮炮管的合金鋼鐵的市場價格是100華元,那麼德國購買的的價格按照協議在五年內的非戰時只需要付出70華元,即便是在戰時,德國購買也只需要給出市場價格八成即可。

當然這個協議是有時間限制的,只有十年,這就意味著在1918年之後會恢復正常的價格。

而華夏售價一百華元的合金鋼材在德國的生產成本可能是55華元,購買價格可能是95華元。算下來從華夏訂購半成品到德國進行加工的成本會更低。

(不知道一戰時的物價資料,只是舉例)

至於德國外售軍艦給華夏,海軍主力前前後後十幾艘戰列艦除了訂購於德國造船廠,不少都是直接購買德國現役的戰艦。

其中原因除了可以賺取金錢之外,又豈會沒有政治考量?

即便華夏不加入同盟國,德國也會賣戰艦給華夏的。因為華夏和英國人的關係以及和英國盟友——日本的關係並不好,和沙俄的關係更是宿敵一樣。

支援敵人的敵人,又能賺錢,何樂而不為呢?

華夏海軍實力的增強就意味著華夏可以威脅到英法在東方殖民地的安全,勢必會分派海軍和陸軍駐防保證安全。這一次戰艦交易也是同理。

說到底,大國交往嘴上說的是兩國關係好兩國應該相互幫助,實際上這些也就騙騙普通人,真正的還得是利益。

這些利益可能是戰略利益也可能是經濟利益、外交利益、領土利益,都只是外交過程中的一種各取所需交易。

就像華夏在朝鮮北部明裡暗裡支援反抗日本的游擊隊武裝,游擊隊有錢的時候賣槍支彈藥,沒錢的時候就援助他們炸彈或者賒欠他們。為的就是不給日本人安生日子。

畢竟朝鮮在日本人手裡一天,東北戰區就會因為國防問題必須保持大量的兵力佈置防禦。

華夏和德國的密切往來已經給留德的學生以及普通民眾一種錯覺,那就是和德國幾近兄弟只友邦,德國對華夏的幫助太大了。

這不是一個好的兆頭,這是親德思潮的體現。

如果德國和華夏一樣是鄰國,那麼韋珣絕對會對這個思潮視為猛虎別對其進行打擊,就像另一個時空很多民國人物留學日本,導致大量親日派的誕生最後在戰爭中出現偽軍和偽政權一樣。

但兩國並不是鄰國,現在華夏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德國的支援,科研技術、教育、工業等等都是需要德國支援。

可又不能將國家的外交秘密公之於眾,那樣會得罪德國人。

總不能和普通民眾說:“我們和德國就是一個各取所需的關係,德國人有技術有工業,我們華夏有礦產有市場,兩國的外交雖然密切,但只是我們工業實力不足的權宜之計。”

不過在韋珣看來,比起一些人和一些事,低價出售工業半成品和讓出部分市場給德國換取工業裝置和技術上的支援是值得的。

總不能學習另一個時空的華夏在一戰二戰中一邊大量出口鐵砂和其他金屬原礦,最後又要進口炮鋼之類的成品金屬吧?

在短期看來,華夏讓出市場和低價出售是虧本生意,不利於民間資本和華夏民間工業的發展,但長期看來,華夏從這一過程中完成基本的工業化。

如果不那麼做,到時候英國、法國、白頭鷹、日本、沙俄、奧匈、意呆利等工業國家的產品依舊會充斥華夏。

甚至就連生產門檻極低的工業紡織業,也會被各種洋布充斥其中。反正總是要讓出一些利益的,韋珣並不覺得這樣是虧了。

至於投靠同盟國,那更是韋珣下的一盤大棋,投靠德國除了想要獲得德國支援搞工業化,何嘗不是他垂涎東南亞、南亞以及澳洲?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