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 將計就計-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戰鬥雖然沒有一面倒,但是在局勢上依舊是復興軍佔據上風。不論是戰略態勢還是士兵的作戰技能以及白刃戰最為關鍵的體力,都是復興軍佔據上風。

之所以是這樣,根本原因是近年來華夏的農業賦稅減少之後適齡入伍青年的體能和身高都有較好的提升,加入部隊之後原本不錯的底子受到體能訓練之後更加強壯。

雖然不能如歐洲人那般高出大半個腦袋,但四五功夫的身高優勢還是有的,北方戰區和東北戰區的士兵普遍身高比日軍高出十公分左右。

可別小看這十公分,不僅代表體能優勢,還代表國民身體素質的提升。

比起華夏國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日軍也就從明治維新打了甲午戰爭獲得戰爭賠款和紅利。可甲午戰爭的紅利主要的收益者是軍隊和財閥,日本平民沒有獲得多少利益,甚至比之前的生活還不如。

尤其是糧食的價格一漲再漲,成為日本政F收割民間財富的主要手段。也就甲午戰爭結束的四五年有所緩解。

等到了1901年之後,面對華夏的崛起,日本為了完成統治亞洲的目的,不得不參與於華夏的軍備競賽,哪怕是海軍造艦方面有英美法三國提供的低息貸款,在出口的拳頭產品生絲、工藝品、女子、勞動力方面都獲得了極大的優惠,依舊財政緊缺。

財政短缺的情況下日本想要繼續擴建陸軍,必然將獲取財源的方向再次只想糧食價格。

比起吃飯都吃不飽的日本平民,華夏最少從1907年之後就完成了糧食自足,在1907年華夏的年度糧食人均比日本高出百分之四十。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要知道華夏的民眾在1906年獲得南洋之前,人均的糧食都不夠所有國民吃飽飯。最貧苦的無產無業者只能一天一餐飽飯加上一頓稀粥,即便是佃戶也只能做到在農忙季節每天兩餐。

日本平民的情況只能說更慘,本就不足的耕地還有一些被用於生產生絲,要不是白頭鷹和英國那邊為了幫助穩定日本國內局勢,日本開口哭窮的時候經常低價援助一些糧食,那更慘。

發現只要國內局勢不穩,向白頭鷹或者英國人開口就能得到低價糧食之後,日本人最為擔心的情況得到了解決。

近年來雖然對日本平民的壓迫日益嚴重,但每次出現“米騷動”日本就會拿出大量糧食穩定市場,穩定政局。

用韋珣的評價來說就是:“日本已經放棄了民生,短視的認為憑藉軍事力量就可以擴充套件民族的生存空間是不可取的。”

身體不如復興軍強壯的日軍在戰鬥中悍不畏死,武士道思潮出現的日軍戰鬥力明顯提高。許多日軍即便被刺刀捅傷要害,依舊會強忍痛苦高呼“板載”發起反擊。

在1906年華夏軍工業完全發展起來之後,對陸軍步兵的裝備進行了略微的調整。原本使用三稜刺刀是因為其整體結構的強度高,耐磨損性強,這種四十釐米的刺刀可以彌補部分因為復興軍步槍槍身短而在白刃戰之中劣勢的情況。

至於殺傷力大、刺刀塗毒的說法,不過是謠傳。

因為之前復興軍的上等鋼材都是用於槍管、炮管的製造,在鋼鐵產量不足的情況下,只能使用結構來彌補鋼材的缺點。

到了1906年之後,針對三稜刺刀的缺點,所有現役步兵都額外配發一把多功能匕首彌補在其他功能上的使用需求。

雙方的士兵在毫無遮掩的新昌平原上進行了四十多分鍾的白刃戰,一番鏖戰下來,日軍逐漸體力不支露出潰勢,復興軍也氣喘吁吁。

而就在這個時候,阻敵陣線已經佈防完畢,已經衝殺進日軍之中的復興軍在撤退軍號的召喚下撤退。

原本以為成功擊退復興軍的日軍還來不及高興,在追殺一番之後,他們發現一挺挺機槍被佈置在復興軍的臨時陣地上。

要不是追擊的聯隊長和大隊長利用望遠鏡觀察到這一情況(夜戰雙方使用的照明彈),繼續追擊恐怕他們要吃大虧。

“老謝,一師喝三師撤下來了。三師陣亡兩千八百多,一師也有兩千;日軍的傷亡目前無法探查到,需要等到天明或者戰鬥結束才能確認。”楊蓁念著手中的兩份報告,然後眉頭一皺。

謝汝冀聽到傷亡報告之後也是心疼不已,不過白刃戰是最能磨礪士兵血勇之氣的戰鬥方式。之所以會那麼大,完全是遇到了日本這個對手。

“命令火炮開炮吧,之前一直藏著掖著,現在趁著敵人火炮沒有構築陣地,儘快將其擊潰。”

說完這個命令之後,謝汝冀一邊看著手錶,一邊在地圖上標註著第十六軍和第十八軍援兵目前的位置。

炮兵陣地是之前就構築好的,比起日軍為了儘快突圍不同,復興軍根據可能的交戰地點預設了炮兵陣地,可以更快的佈置。

之所以一直沒有開炮,主要就是因為需要移動到最近的地點。等到炮兵陣地佈置完畢,敵我交錯的夜間為了避免誤傷友軍,也不能開炮。

現在兩個負責拖延敵人的師已經成功的撤下來,自然要依靠火力優勢進行阻敵。

“預備!”

“放!”

日軍目前偎集在方圓不到兩公裡的地帶,又是毫無依託的平原,速射火炮發出的咆哮讓日軍倉惶逃躥,軍隊的組織度迅速在炮擊中瓦解。

而第十八軍參謀長龍雲帶領的部隊緊趕慢趕,依舊沒有找到渡河的橋樑。原本的兩座橋樑早已被日軍炸燬,唯有之前渡河的牙山西北方向有一座浮橋,不過這座浮橋不僅在冒著大火,更是有日軍一個大隊的把守。

強行渡河的傷亡必然巨大,所以龍雲命令部隊向牙山北部移動,從復興軍控制的橋樑渡河。

日軍在炮火的轟擊下盡顯狼狽,三個師團長面對北面、東面和西面的復興軍包圍,除了向南部的山區撤離毫無辦法。

即便是山區,復興軍也有三個團的兵力佈防。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