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有人指點?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爺!下雨了!”

王寅走進帳篷。

秦邵抬頭起身,果然聽到外面淅淅瀝瀝的雨聲。

“爺,渡口那邊的船隻已經準備好了,你看我們……”

王寅回稟道。

“收拾東西,通知直接朝渡口出發!”

秦邵吩咐道。

“是!”

“都督,這新皇好像跟我們瞭解到有些……有些不一樣!”

徐光祚在指揮人朝船上搬運東西的時候,同身旁的谷大用喃喃地說道。

他覺得這位新皇真是越難越琢磨了。

“定國公,這京城的天可能要變了……”

谷大用神情也有些茫然。

從安陸州到這裡,他們由一開始佔主導地位,到如今的領路者只剩下他們兩位,到現在新皇帶領的隊伍完全主導,兩人只能跟隨的情況,也僅僅這幾天,似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夜色中船向前疾馳航行。

……

京城。

楊廷和最近很忙。

除了解散安撫部分邊軍,還有很多事情要經過他定奪。

朱厚照駕崩雖然在新皇到來前秘不發喪,是說不向地方釋出。

京城關於皇上駕崩的訊息是想瞞也不可能瞞住,全城戒嚴,各路官兵把守,天子腳下的都是精明透亮的人,即使你隱瞞,也隱瞞不住,特別是那些大臣。

所以,關於皇上駕崩的訊息,楊廷和代表的內閣並沒有隱藏百官,而是直接傳達下去,並且皇上朱厚照的遺旨讓興王朱厚熙繼承皇位已經公佈!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禮部已經開始討論皇帝的諡號,葬在哪裡等等問題,這些事情討論過後,都要交到楊廷和這裡過目。

這古代的葬禮,特別是皇上的葬禮那是極為繁瑣的。

皇帝去世第二天,在京城上班的官員要統一穿戴素服,烏紗帽,黑角帶,趕赴內府去聽候宣讀遺詔。

這些都需要楊廷和參與和主持。

接下來還有好幾道程式:

首先有小殮:

就是為去世的皇帝整理儀容(梳梳頭髮、洗洗臉等,這是最基本的),更換壽衣,並在屍前陳設祭奠物。

這些都要有禮部人員進行參與指導。

接著是大殮:

就是將死者裝入棺內。棺前設“幾延”(擺有酒饌等祭奠物的供桉)、安神帛(一種絲織物)、立銘旌幡。

然後將棺材幾延殿,各個部門的官員還要在自己的官署裡面進行齋宿,還要在幾延殿(存放去世皇帝靈位的靈堂)上哭一段時間。

在京的文武員及文武三品以上命婦,要連續幾天(三天或三天以上),早晨或早晚兩次。

穿著喪衣(一種粗布做成而不緝邊的孝服),由西華門入宮到思善門(仁智殿院落的門)外哭臨。

三天之後,官員們需要從素服換成成服(又叫盛服,喪禮大殮之後,親屬按照與死者關係的親疏穿上不同的喪服),繼續到規定的地點進行哭喪和吊靈,而這個程式需要一直持續到皇帝下葬才能結束。

楊首輔雖然只是走走過場,但這些事情還都是要做的。

因為新皇還沒到,朱厚照的葬禮工作只能先緊著前半部分進行。

禮部商議是如果新皇能早日到京城,按規矩肯定要拜祭一下正德帝,一起參與正德帝出殯送葬禮儀。

只是安陸州距離京城距離太遠,新皇畢竟是王爺出城,身嬌肉貴,如果為龍體考慮,走走停停,這走上二三十天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正德帝如果一直等著新皇到安葬,即使有冰塊鎮著,到時候屍體腐化、臭成什麼樣了!

所以,在商量這個問題的時候,做兩手準備。

京城方面的安葬工作正常進行,同時還要關注新皇那邊的訊息。

“皇上走到那裡了?”

楊廷和朝身邊護衛問道。

“傳來的訊息是毛尚書和國舅爺因為身體不適,跟興王他們分開走,毛尚書暈船太厲害,現在走的是官道,如今好像在河南境內。谷都督和定國公現在陪著皇上,他們傳信說路途還算順利,為安全變換了道路,沒說具體位置,只說會盡力將興王安全帶到京城。”

護衛回稟道。

楊廷和嘆了口氣。

朱厚照沒了,本來原先堵在胸中的大石頭應該落地了,但不知道為什麼,最近各種事情似乎越來越不順。

以太皇太后的命令派人出傳召江彬進京,那廝竟然以傳染病為由拒絕進京。

按說這種情況應該派人去捉拿他回來。

只是如今京城情況不穩定,江彬身邊還有一些兵力。

他先前深受皇上寵愛,本身就有影響力,如今在通州城外的將領並不知道城內的訊息,知道江彬是寵臣,對他禮遇有加。

江彬藉助那些關係,絲毫不把他們放在眼裡。

真是太可惡了!

還有兵部尚書王瓊現在雖然基本被他們架空,可那老小子身邊還有一些人,似乎若隱若無地跟自己作對。

楊廷和很想將這些人一網打盡,直接抓起來,到時候新皇來了,可以藉助新皇的名義,直接將這些人除掉,一了百了!

只是這些只能在城內悄悄進行,如果目標太大,新皇沒到,那些人突然反起來,後果那可是不堪設想。

京城三.大營現在是什麼個狀況,沒有人比楊廷和明白。

他們這些文官要搞些內鬥什麼的還是很有實力的,真要真槍真刀幹起來,心裡可是沒底。

什麼人最害怕打仗、戰亂?

絕對是那些手裡握著大量財富之人,他們害怕自己手裡的東西貶值或者不見了!

所以,清軍入關的時候,那些江南地主很快投降的原因是什麼?

他們除了沒有血性怕死外,最大的原因是捨不得手裡那些財富,以為投降了就可以保住!

楊廷和這些文官其實就是那些人的代表,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楊廷和縱然聰明會使手段,說到底也只是一個沒經歷過戰爭的讀書人。

他對江彬的處理方法其實就是想在穩定不影響全域性的情況下,利用誘騙的手段抓住江彬。

江彬以病拒絕進京後,楊廷和還找了好幾個說和的人,甚至親自寫了一些書信,希望江彬能進京,一起商量主持新皇登基的事情。

以楊廷和對江彬這個武夫的瞭解,他以為江彬應該不會拒絕,只是他投石問路好幾次,結果卻猶如石沉大海,江彬知至知終沒有回應。

“老爺,那江彬身邊是不是有人指點?”

黃通突然說道。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