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科技的力量(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而與歷史上一戰時期的沙俄不同的是,蘇維埃俄國的體制優勢令其可以將軍火產量提升到昔日難以想象的程度,特別是那些被重點關照了的關鍵性武器,因此那兩款戰機雖然是191o年的最後一個季度才先後定型,產量卻飛飆漲,很快就過了反蘇聯盟一方飛機的總產量,就算考慮到這個時空沙俄留下的底子沒像歷史上那樣被內戰打爛、布爾什維克的執政經驗也遠歷史上蘇俄建國初期,再加上大部分聯盟成員國都並沒有進行戰爭總動員,這樣的成績仍然足以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主抓工業生產的鋼鐵同志絕對值得記上大功。

至於飛行員的培養問題,也沒有造成多大的困擾,雙翼飛機的操縱遠比單翼飛機簡單得多,而蘇俄雖然文盲率很高,但那是跟西方列強相比,它好歹也是一個半工業國,從其他部門擠出一兩萬文化程度達標、身體也足夠健康的後備人才來進行緊急培訓,還是沒有多大困難的。

雖然這種突擊培訓出來的飛行員素質肯定不能跟敵人相比,但航空兵畢竟還是更加依賴硬體,而且作為一個這場戰爭中才開始嶄露頭角的新興兵種,聯軍一方其實也沒多少嚴格意義上的“老飛行員”,因此優勢肯定是在蘇俄紅軍這邊。至於因此導致的較高事故率,呵呵,不就是死人嘛,紅軍什麼時候怕過?

這兩款飛機的組合在戰場上維持了接近一年的優勢,又有在這個時期絕對算得上驚人的數量支援,很自然地對聯軍一方造成了巨大的威脅。191o年聯軍攻勢大盛,一度迫使南線的蘇俄紅軍完全退出保加利亞和高加索山脈以南地區(石油城巴庫也一度易手)、北線更是一度侵入了白俄羅斯和右岸烏克蘭,但是隨著空中優勢的易手,蘇俄紅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就將戰局再次扭轉了過來......

之前恨透了轟炸機的布瓊尼現在愛死了轟炸機,有了隨時能夠提供火力支援的轟炸機,全騎兵部隊重火力不足的缺陷得到了很大彌補。也正是在紅軍航空兵部隊的有力支援下,191o年吃了大虧的騎兵方面軍在1911年雄風再起,打出了被譽為騎兵絕唱的“六次布瓊尼突擊”,僅憑自己這區區一個方面軍的力量就殲滅了一百多萬的聯軍,並且拿下了具有重大政治、經濟和軍事意義的波蘭都華沙,畢蘇斯基等波蘭政府高官為了自身的安全,只能狼狽逃竄到德國境內,遙控指揮國內殘餘的軍隊......

不過,攻佔華沙差不多也是蘇俄紅軍騎兵方面軍最後的輝煌了,須知騎兵部隊的戰馬在戰爭中的損耗度比人員都快,戰爭打到現在這個時候,蘇俄國內的戰馬已經損耗殆盡(之前三國大戰和俄國內戰的損耗就已經非常大了),直到這場戰爭結束都沒能恢復過來。事實上,早在華沙戰役之前,布瓊尼騎兵方面軍的戰馬就已經斷了來源,死一匹就少一匹,打完這場戰役之後,更是有過三分之一的騎兵無馬可乘......

無奈之下,導師只能將騎兵方面軍改編為步騎混合的部隊,但這卻導致其喪失了戰略機動性的優勢,風格特點上只適合指揮騎兵的布瓊尼很快就泯然眾人了,這直接導致蘇俄紅軍的1911年大反攻後繼乏力......

再加上聯軍一方也終於研製出了機槍射擊協調器並很快投入生產和實戰,紅軍持續了接近一年的空中優勢迅消失,一度已經將聯軍完全打垮的蘇俄紅軍北方叢集不得不轉攻為守,表現直線下滑的布瓊尼也被調離崗位當紅軍總參謀長去了,雖然騎兵戰術已經沒了用武之地,他的經驗和眼光還在,這一職位倒是可以讓他繼續揮餘熱,不過導師這樣做可不僅僅是知人善任,還順便解除了布瓊尼的軍權,削弱了鋼鐵同志對紅軍的影響力,可謂是一石二鳥......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南線的戰局也有類似的反覆,由於紅軍壓倒性的空中優勢,聯軍運輸補給的卡車損失慘重,甚至就連海上的運輸船也被紅軍的飛機炸沉了許多(紅軍航空兵部隊很快就想到了用飛機轟炸艦船的想法,但受限於工業基礎,沒能在戰爭期間研製出實用化的魚雷轟炸機,因此拿聯軍的主力艦還是束手無策,也就始終都沒能奪取黑海上的制海權。),導致海運也出了問題,直接導致了其地面部隊的崩盤。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果不是拿英國皇家海軍的戰列艦沒辦法(土耳其有海防要塞,但要塞炮威力不足,打不沉英國的新式戰列艦,何況要塞炮火所能覆蓋到的海域也極有限,因此就算紅軍一度佔領了個別要塞,也還是沒什麼卵用。),蘇俄紅軍只怕就能實現歷代沙皇的夢想兵臨地中海、佔領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了......

但這一切同樣隨著聯軍一方飛機的升級換代、以及專用防空武器在聯軍當中的大量裝備而變成了過眼雲煙。說起來,其實導師也知道己方的飛機優勢持續不了太久,因此軍工部門一直沒有停止新機型的研,可是受限於蘇俄相對薄弱的工業基礎,設計上改進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而聯軍一方的飛機卻只需要改進設計就行,空間遠比蘇俄這邊大得多。也就是說,1911年的空中優勢根本就是一次性的,過去了就再也別想有了,就如同歷史上太平洋戰爭初期零式戰鬥機的曇花一現那樣,戰爭持續的時間一長,拼的終究還是工業基礎。

而空中優勢的易手又令蘇俄紅軍的補給困難雪上加霜,這兩年裡蘇俄損耗驚人的不僅僅是戰馬,6上運輸的主力挽畜馱畜同樣損耗嚴重。以聯軍一方雄厚的工業實力,汽車被炸燬了可以很快造出更多,而蘇俄的騾馬死傷了想要補充,越是越來越困難,以致於不得不大量使用毛驢......8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