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做最好的準備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於是,在倫敦進行的這場萬眾矚目的談判註定是勞而無功,李暉只是接到代表團回的電報時才瞭解一下,其他時候根本就不過問,而將主要的精力放到了其他的一些事項上面。?

先是對年前幾次大勝仗立功人員的嘉獎和表彰,其他的倒還好說,按照規章制度來就行了,關鍵是墨西哥灣大海戰中蚩尤號的表現應該怎麼定位,讓李暉頗為躊躇。

從擴大戰果的角度來說,蚩尤號的突擊無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從中美戰爭的全域性來看,這些擴大的戰果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價值,反倒帶來了一些麻煩,為此增加己方的人員傷亡,其實未必划算。更嚴重的是,鄧世昌那樣的做法是未得軍令擅自行動,如果硬要上綱上線的話,判個重罪也沒問題。如果鼓勵這樣的行為,搞不好日後中**隊也會形成類似歷史上侵華日軍那樣的“下克上”傳統。

可是鄧世昌連自己的命都搭進去了,以中國“死者為大”的傳統,繼續不依不饒的話未免太過刻薄寡恩,肯定會影響海軍指戰員的士氣。萬一以後中國海軍的將領都變成唯唯諾諾之輩,失去了應有的勇敢精神和主動性,那可就不好了,而且對於國內還在培養的尚武民風也會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正卿啊正卿,你可真是給我出了一道難題。”,李暉揉了揉自己的太陽穴,很是頭痛地嘆道。

好在仔細看過海軍的彙報後,李暉還是注意到了一個很關鍵的細節,那就是在蚩尤號擅自脫離佇列動突擊之後,楊用霖並未出電報喝止鄧世昌,始終都沒有,後來更是命令主力編隊也一起動突擊,因此其實鄧世昌並沒有嚴格意義上地違反軍令,畢竟身為主力艦的艦長和海軍少將,本來就有相當大的自主權,身為司令員的楊用霖沒有下令阻止,那就等於是默許了。

於是,李暉最終還是將鄧世昌定為墨西哥灣大海戰中的功臣,只是在宣傳中突出了楊用霖的配合,明明後者是遲疑了一段時間,官方的報紙上卻寫成了果斷下令予以配合,將鄧世昌擅自行動的性質儘可能地淡化。

直到很多年後,這段歷史的真相才逐漸被後人挖掘出來,然後湧現了一大批反映藝作品,在它們塑造的眾多藝術形象當中,形象鮮明、具有英雄氣概的鄧世昌很自然地成為了觀眾們最為喜愛的人物,雖然也有內行的人指責他無組織無紀律的行為,但卻依然無法壓下這樣的熱潮,普通群眾可不知道那麼多,喜歡就是喜歡,在他們眼裡,鄧世昌有血有肉的形象比其他將領要可愛多了......

當然,這些就是後話了,李暉就算想得到那麼遠、也管不到,他現在更加關心的是鄧世昌的死因,“站在露天位置指揮實在是太危險了,其實正卿到那個時候才死,已經是非常命大了。可是他們(海軍將領)說的也有道理,躲在司令塔內視界嚴重受限,指揮大受影響,但是在我記憶中,後來二戰時期,軍艦沒沉但指揮系統掛掉的情況並不多見啊?對,沒錯,那個時候的指揮人員應該是呆在司令塔內的,那他們是透過什麼辦法清楚瞭解到外面的戰況?雖然二戰時期有了雷達,但並不是每個國家雷達技術都足夠先進的......”

“想起來了,是標圖,有了標圖技術,只需要將瞭望手觀察到的資訊傳回司令塔,由其中的技術人員立即據此進行標圖,然後指揮人員再根據標圖來作出決策就可以了,這樣艦長這樣的指揮人員就不必冒險暴露於外,安全性會大大提高。等到實時的自動標圖儀明出來之後,那就更方便了......”,想起這些之後,李暉立即要求技術部門展開這方面的研究,雖然這項技術並不是太容易研究出來,但並沒有無法逾越的技術門檻,越早開始研究,就可以越早地拿出成果。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海軍的事只是李暉關注的次要方面,因為接下來的戰爭基本用不著海軍出場了,八艘傳說級戰列巡洋艦已經全部撤回了青島主基地,有她們的威懾,諒英國不敢造次,否則李暉不介意將澳大利亞跟紐西蘭也拿下來,他垂涎大洋洲已經很久了,如果不是上一次戰爭時還沒那個實力,加爾各答條約裡面就該將澳新也划進去的......

當然,與英國翻臉只是李暉最壞的打算,雖然依靠地緣優勢、特別是落基山天險和延平要塞的存在,中國就算真的與整個西方為敵,也至少可以立於不敗之地,還能攫取澳新、甚至印度作為戰利品,但同樣因為位置的原因,中國並沒有辦法真正奈何得了遙遠的歐洲列強,必然會打成漫長的僵持,這對中國的經濟展肯定十分不利。

而李暉更擔心的是,西方藉此完全聯成一氣,然後彼此共享科技成果,這會使得西方的科技展度大大加快,再加上戰爭的刺激,那度只怕比歷史上一戰期間還要驚人。而中國畢竟底子太薄,就算有系統科技的優勢,也並沒有贏得這場競爭的把握,所以李暉一直都在竭力避免這一天過早來臨。也正因為這樣的考慮,李暉就算心裡知道是白費工夫,也作出了歡迎英國調停三國戰爭的的高姿態,為的就是迷惑西方。

只要以英國為的其他歐洲列強不加入三國戰爭、使之演變成世界大戰,以中國憑藉這一年來的輝煌勝利所贏得的巨大戰略優勢,就算跟美俄兩國長期僵持下去,經濟上的壓力也不會太大,仍能以大大越西方列強的度推動國內的工業化程序。而在並不知道內情的歐洲列強眼中,中國在這樣一場長期戰爭中必定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國力也會因此大損,那麼就算最終從美俄割走了大片土地,他們也不一定就不能接受、至少不致於為此也要加入進來跟中國拼命。(未完待續。)8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