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天 馬(二更求票)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對於基本的身體素質,如速度、耐力、挽力、負重能力這樣的先天性素質,父本和母本的影響平均來是各佔一半。而馬匹的習性,比如對高溫嚴寒等惡劣氣候的適應能力和耐粗飼的能力等等,則幾乎完全繼承自母馬(因為馬駒一般是跟著母馬長大)。這樣來看的話,母馬應該儘量選擇習性好的品種,而公馬則主要看先天素質。”,李暉確認了這一後,突然意識到當初自己看不上的蒙古馬並非全無價值......

如果是現實中大規模育種,蒙古馬即使作為母本也無太大的價值,因為體格的硬傷實在太大,就算中國、日本等東方國家這樣幹也不過是為了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以降低育種成本。但對於系統的“配種”來,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首先,系統出品必屬精品,蒙古馬的體格肯定比平均水平大得多,劣勢相對就沒有那麼大了(理論上西方大馬的優勢也會放大,但因為戰馬的體格並非越大越好,超過一定程度後反而不好,因此兩者的差距會明顯縮。)。

其次,體格的劣勢雖然在現實中也是可以透過多代優秀父本的基因反覆改良來儘可能地彌補,但因為每多繁育一代、就需要多花三五年時間,如果代數太多,耗費的機會成本就實在太大了而划不來,因此現實中很少採用。

但系統的配種是立即完成,李暉每次只需花費如今在他眼裡已經算不上大錢的10公斤白銀而已,自然不妨多配幾代,蒙古馬體格的劣勢也就可以得到充分彌補。

而只要體格的劣勢可以彌補,蒙古馬習性上的優勢就足以讓其成為最佳的母本,比起李暉之前就已經知道的那幾,系統的評價中還提到了另外幾,同樣很有價值。

首先,蒙古馬是世界上除了西伯利亞矮種馬之外最耐寒的馬種,就連素以耐寒著稱的頓河馬都有所不及,這對於全據山東之後就會往東北發展的李暉來,吸引力相當地大。

更難得的是,蒙古馬同時還很耐熱,這一遠勝於俄羅斯的頓河馬。

此外,蒙古馬其實是一大類馬種的統稱,最主要的有三種,即烏珠穆沁馬、烏審馬和百岔鐵蹄馬,其中百岔鐵蹄馬擅走崎嶇的山路,體格又比西南馬等其他擅走山路的馬種更大,歷史上還曾是優秀的戰馬,十分適合中國多山的地形,因此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母本的首選......

而在選擇父本的時候,李暉同樣考慮到了走山路的能力,因為這並不僅僅取決於習性,也跟體型與蹄形有關,因此很多著名馬種如純血馬、阿拉伯馬都被棄用了。

最終被李暉選用的兩種父本分別是高加索山區的卡巴金馬以及中亞和新疆北部山區的哈薩克馬,本身素質並不算特別優秀,但因為系統配種產生的子代必定是兼取父母之長的最佳子代,因此最終培育出來的新馬種綜合素質近乎完美。

成年公馬背高1.5米、體重450公斤,馱重80公斤時跑1千米需時1分08秒,雖不算特別優秀,但在東方已經算得上是一等一的快馬,即使跟西方戰馬競速,也不會被輕易拉開距離。

而它的耐力則更為出色,同樣是馱重80公斤的情況下,它的公里競速已經接近於世界一流水準,而10公里以上的長途競速則更是獨步天下,耐力之強無馬可及,即使是阿拉伯馬等同樣以耐力出色著稱的優秀馬種,跟它相比也有不的差距......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但李暉之所以愛稱其為“天馬”,卻並不僅僅是因為這種戰馬速度不慢而耐力無雙,它的優秀特性還多著呢!

首先,是李暉最為重視的地形適應性,天馬甚至比部分專門用於山地馱運的矮種馬還強,基本上只要是人員可以負重透過的山區,天馬就同樣可以輕鬆透過。

這就意味著,全員騎乘天馬的騎兵部隊在地形透過能力上幾乎可以與較大編制的普通輕裝步兵相比,再結合騎兵速度上的壓倒性優勢,其意義之大顯而易見。

另外,讓李暉多少有些驚喜的是,天馬居然將卡巴金馬擅長在迷霧和黑夜中尋路的特長(應該是依靠靈敏嗅覺)也完全繼承了下來。

然後,也不知道是雜種優勢,還是因為大體格本來就利於禦寒,天馬的耐寒能力居然比它的母本還強,它能夠在-40c的風雪中持續行軍,而只需有簡易的馬棚和充足的食物就可以安全度過室外氣溫低於-50c的極度嚴寒,就算是東北、甚至西伯利亞的可怕寒冬,也不會對其造成太大的限制,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會因其對嚴寒氣候的超強適應性而獲得明顯的戰略優勢。

此外,天馬對於炎熱和潮溼氣候的適應能力也比李暉預料的更強,至少不會因此拖後腿,算得上是一個意外之喜。

而天馬也完全繼承了蒙古馬的吃苦耐勞,平時餵養耐粗飼料不,而只要養足了膘,它甚至可以在單人單馬而又全副武裝的作戰配置下,於不是特別惡劣(馬可以跑起來,而不是只能慢走。)的地形上持續十天以上保持每日00華里的行軍速度而不會累垮,即使期間只有青草可吃。

當然,掉膘是難以避免的,但只需要事後加喂精料就能迅速恢復元氣。再加上天馬還具有比絕大部分馬種都要更強的抗病能力,可以大大減少非戰鬥損失,這一在長途行軍中也很重要。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天馬雖然是專用的戰馬,但兼用性也非常出色,作為馱馬使用時它可以馱載150千克重物長期工作,比大部分專業的馱馬都強。

而作為挽馬使用的話,它也可以在土路石子路上單套載重千斤的木**車長期工作(如果是膠**車在柏油路或者水泥路上,載重還能再加一到兩倍),這無疑非常適合中國地形氣候複雜的特殊國情。

此外,天馬的價格也有一定優勢,目前的科技條件下成年公馬的價格約為1.公斤白銀一匹(而且和其他的系統產品一樣,如果一次購買的數量夠多,還可以再打折扣。),不到盎格魯-阿拉伯馬的一半,很值得大量購買。

雖騎兵已經漸漸過時,但在坦克出現之前,這個古老兵種仍有無可取代的戰略價值,對於幅員遼闊的中國來尤其如此。

再加上中國現在還是一個窮國,不能跟西方列強比燒錢,因此中國騎兵的主力馬種一定要物美價廉,而“天馬”則完美地滿足了這一。

最終這個馬種不但被李暉派出冒充響馬的騎兵們選用,後來更長期作為中國騎兵的主要坐騎,直到這個兵種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