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介子推隱居山林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介子推非常平淡地說:“我跟隨主公不是為了獎賞,漏掉就漏掉吧。”

老母親正在廚房做飯,聽到他們二人的對話,就進來對介子推說:“你給重耳效勞十九年,還曾經割股救君,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今天遍賞功臣唯獨沒有你,為什麼不去說說,就是獎賞幾鍾米也能吃上一陣子,不比天天編草鞋強?”

子推說:“獻公一共有九個兒子,只有主公一人最賢德。惠公、懷公道德不行,失掉人心,失掉國君,就應該主公掌握社稷,這是天道。有的大臣只知道忠君,不懂得天道,處處攬功,貪天之功以為己有。我覺得他們這樣爭功受獎可恥,我寧願一輩子編草鞋,也不和他們同僚。”

老母親說:“你不求封官,也應該去宮裡見見主公,不讓他們埋沒了你的割股的痛苦。”

子推說:“把賢德之主推上君位,我的任務就算完成了,沒有我,他們也能把主公輔佐的很好。孩兒我無求於國君,還去見他做什麼?”

老母親深明大義地說:“我兒子能做一個廉士,我豈不能做一個廉士之母?我們母子應該隱居於深山,就不要再溷市井之中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子推非常高興,給老母親作了一個揖:“我的母親是偉大的賢德的母親!孩兒一向喜歡綿上,高山深谷,明天我們就去那裡。”

解張聽了這母子二人的對話非常感動,嘆息著回到家中,一閉眼就聽到介子推母子的對話,一夜沒有睡著覺。第二天早早起來,再去介子推家裡,已經見不到他們母子二人。解張覺得介子推太冤了,主公獎賞有失公平。於是就寫了一個竹簡掛在朝門上。

晉文公聽了後悔得捶胸頓足,怎麼能忘了這樣的功臣呢?對解張說:“如果不是你的竹簡,寡人幾乎忘了介子推的功勳。你懸掛竹簡有功,寡人拜你為下大夫,帶寡人去尋訪介子推。”

解張連忙謝恩。當天準備車駕,由解張帶路,晉文公親自去綿山尋訪介子推。一路上峰巒疊嶂,草木蔭綠,流水潺潺。空中飛鳥盤旋,偶有山兔雉雞序列,就是不見介子推的蹤影。在山中遇到幾個砍樵是農夫,隨從人員把他們叫來,文公親自詢問:“曾看見一個人帶著老母親進山來嗎?”

農夫說:“幾天前有一個漢子揹著一個老太太,從這裡進山,曾經在這條河邊休息喝水。之後背起老人走向大山深處。現在不知他們去了哪裡。”

文公就命令把車停在山下,住在這裡,派人到山裡尋找,一直找了好幾天都沒有找到。文公有些著急,對解張說:“介子推藏在山裡是很難找的。聽說他非常孝敬,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能揹著老母親逃命出山。”

解張搖搖頭說:“放火不好吧?”

魏犨是個粗人,有點找得不耐煩了,就搶白說:“有什麼不好?跟隨主公出亡的人,人人都有功勞,也不是只有他一個人有功。現在介子推以隱居山裡為難主公,害得我們大家住在山裡,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等他逃出山火,我一定羞辱他。”說完就帶著軍兵山前山火四處點火,大火生風,風大火旺。大火燒了方圓十幾裡,三天三夜才滅。可是沒有看見介子推逃出火海。

文公後悔點火,就派人進山再次尋找介子推。山林過火之後,沒有了樹葉的遮擋,一眼能看很遠,尋找起來非常方便。軍兵發現在一棵大樹根旁好像是兩個人,走過去一看,正是介子推母子二抱在一起被燒死在大柳樹旁邊,士兵一個個掉下了眼淚。士兵把介子推母子被燒焦的屍體運到山下,文公看了痛哭流涕,後悔不該放火燒山,命人置辦棺槨,葬於那顆大柳樹下,設立祠廟祭祀,綿山周圍的田地都作為祠田,由當地農夫耕種,每年用祠田收入祭祀介子推。改綿山為介山。後來在這裡設立介休縣,是說這裡是介子推長眠休息之地。

因為放火燒山這一天是清明節的頭一天,晉文公下令全國清明的前一天為禁火日,禁止煙火,只可以吃食寒食,並從此形成了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節日“寒食節”。當時那兒的老百姓要吃一個月的冷食,後來漸漸改為一天。而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

第二年,晉文公又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表示哀悼。來到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又死而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好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下了一個枝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久而久之,人們便將清明節與寒食節合二為一了,慢慢地清明節成為祭拜祖先,悼念已逝親人的重要節日。

自此,晉文公常常思念介子推,更加敬慕他鞠躬盡瘁奉獻不思報答的高尚道德,善待賢臣,仁厚百姓,改革政治,晉國很快富足起來,人丁興旺,兵強馬壯,成為中原的一個強國。

晉文公即位穩定之後,派使臣去周朝進貢,周襄王派太宰周公孔和內使叔興去晉國,宣佈周王承認重耳為晉侯的命令。文公給予很好的招待,自此和周王室的關係密切。

晉文公即位以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發展經濟,制定了“輕關易道,通商寬農,懋穡勸分,省用足財”的方針政策。在生產上,號召改進工具,施惠百姓,獎勵墾殖;在貿易方面,降低稅收,積極爭取鄰商入晉,互通有無,使得晉國的經濟獲得了繁榮的發展。同時,在幹部政策上“賦職任功”,“舉善援能”。對晉惠公以前的政策,晉文公也並沒有全盤否定,惠公朝之善者,取之;惡者,去之。晉文公認為晉惠公時代招募州兵及開墾私田有利於國家的發展,就將其保留。這些正確的決策的實施使晉國經濟在兩三年間就實現了質的飛躍,國力大大增強,兵精糧足。

鄭國邊上有一個滑國,原來和鄭國關係密切,由於衛國和他平等相處,近來和衛國來往較多。鄭文公耍大腕兒,怪罪滑國,就派兵討伐,滑伯趕緊向鄭國認錯請和。但是,鄭國撤兵之後,仍舊和衛國密切交往,有事不用鄭國。主要是對鄭國臣服楚國有意見。鄭文公大怒,命公子士洩為大將,堵俞彌為副將,再次出兵攻打滑國。衛文公沒有能力和鄭國對抗,救不了滑國,就立即派人去洛陽報告周襄王。周襄王認為周鄭同姓,他作為天子,鄭文公會聽從的,就派大夫遊孫伯、伯服去鄭國,給滑國求情。

鄭文公本來就對周襄王不滿意,當年他的父親鄭厲公和虢公一起出兵勤王掃平子頹叛亂,恢復周惠王王位,然而周惠王賜給虢公爵位,沒有提升鄭伯的爵位,鄭伯恢復朝廷卿士的目的沒有達到。鄭文公認為周惠王處事不公平。這次周襄王又偏向衛國,鄭文公非常不滿意,說:“鄭國、衛國都是姬性,都是平等的諸侯國,周王為什麼厚待衛國,不向著鄭國?”遊孫伯和伯服剛剛進入鄭國邊境,鄭文公就下令把他們抓起來,關押在邊境,說:“等滅了滑國再放他們回去。”狂妄到了極點。

周使的隨從逃回了京師,彙報給周襄王。周襄王勃然大怒,他想起鄭莊公曾經抗擊王師,箭射桓王肩膀,由此周王室一蹶不振,舊仇新恨湧上心頭。對群臣說:“鄭捷欺朕太甚,朕一定要好好收拾收拾他!”就在朝堂上問群臣:“誰能替朕向鄭國問罪?”

大夫頹叔說:“鄭國自從先王桓王伐鄭兵敗,越發肆無忌憚,現在賣身投靠蠻夷荊楚,竟敢拘留天子的使臣,應該治罪。但是以京師的兵馬不能勝任,打不過鄭國。我看這樣辦,狄國兵強馬壯,可以向狄國借兵。”

大夫富辰生急忙說:“這樣不行,自古以來‘疏不間親’,鄭國雖然無道,他們是鄭伯友的後代,鄭伯友是天子的親兄弟,他的兒子鄭武公迎立輔佐桓王東遷有功,厲公又平了子頹之亂,對朝廷的功勞是不可忘記的。狄國本是戎狄豺狼之輩,和我們不是一類人。使用異類來滅同姓,這是只顧小的怨恨忘記了大德,我看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大夫桃子不同意這種看法,說:“過去武王伐紂,九夷都來助戰,何必同姓?周公時期,武庚叛亂,就是因為管叔、蔡叔助虐,同姓也常有叛亂。鄭國橫逆,和當年的管蔡沒有什麼兩樣!現在狄國臣服周朝,沒有任何失禮的地方,以順誅逆,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襄王說:“頹叔、桃子講的有道理。”於是就派頹叔、桃子去狄國,請狄國伐鄭。狄君欣然領命,以出獵為名突然襲擊鄭國,攻破櫟城,鄭國立即從滑國撤兵,放回周使遊孫伯和伯服。

狄君派人向周襄王報捷,周襄王認為狄國可以使用,應該鞏固同狄國的關係,就在百官面前提出和狄國政治聯姻的意見,說:“狄國伐鄭有功,朕後宮新喪,和狄國結姻親怎樣?”

頹叔說:“臣聽到狄國人唱歌有這樣的歌詞:‘前叔隗,後叔隗,比珠賽玉生光輝’。是說狄國曾經有兩個美女,名字都叫做叔隗,都長得非常漂亮。前一個叔隗是咎如國的女兒,獻給狄國之後嫁給了晉侯重耳。後一個叔隗是狄君的女兒,現在還沒有出嫁,大王可以求聘。”

周襄王聽了非常高興,就又派頹叔、桃子去狄國求婚。對於這樁婚姻,狄君求之不得,立即派人跟隨頹叔和桃子把叔隗送到洛陽王宮。襄王看了非常滿意,就想立為王后。大夫富辰又阻諫說:“大王認為狄國伐鄭有功給予賞賜就可以了。現在以天子之尊下陪狄女,作為妃子都已經過頭,如果立為正宮,狄人會因此而妄自尊大,妨礙朝廷。”(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