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時月 第五百二十六章 高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汴梁,比武大會現場。

徐方。此時站在富紹隆面前的這個男人,他的名字已經被陸垚等人記起。之前的比武招親大會當中,徐方便是獨自參賽,最後尋了兩個人一同對富紹隆進行圍攻,只不過因為臨時的隊伍沒有什麼配合,加上當時的富紹隆功夫了得,最終敗下陣來,慘遭淘汰。但是今天,這比武大會進行到現在這個階段,場上只剩下十個人,而且富紹隆的體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消耗。就在大家打算對富紹隆和一旁的黎成決定發起圍攻的時候,徐方倒是站了出來,他表示,和富紹隆之間,要進行一個一對一的對決。看樣子,徐方是勢在必得。因為之前三人圍攻富紹隆而後被打敗發生的非常快,再加上當時陸垚和方莊等人,也沒有太多去關注富紹隆那裡,畢竟他們當時自己也是參賽隊員。所以,對徐方的印象也比較片面一些。不過,既然他敢站出來挑戰富紹隆,說明他對自己和富紹隆的功夫一定是有所瞭解的,絕對不會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對富紹隆發起挑戰。本來,這比武大會索然無味的圍攻階段,卻因為徐方和富紹隆的一對一,再一次變得精彩起來。

“你們覺得,誰會贏?”陸垚問道。

曹誘說道:“不好說,這徐方敢站出來,說明他的實力一定不一般。”

“但是我覺得如果是一對一的話,富紹隆不一定會輸。”韓文遠其實從比賽一開始,目光就放在了富紹隆的身上,關於之前比武招親大會的事情,自己的父親韓永合與他說過一些,其中就提到了陸垚與富紹隆的對決。陸垚的能力自然不必多說,不過韓文遠倒是對這個能夠在當時和陸垚不分上下的富紹隆十分感興趣。今天這比武大會進行到現在,富紹隆的表現,韓文遠都看在眼裡,若是單論一對一,恐怕沒有人會是富紹隆的對手。

金臺和方莊也分別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作為和富紹隆有過交手的方莊,他覺得富紹隆的勝算會大一些。不過金臺看上去倒是非常欣賞徐方主動站出來挑戰付紹隆的勇氣。

擂臺上,徐方和付紹隆簡單交流了幾句,雙方也就都擺開架勢準備對攻了。

當看到徐方雙腳一前一後,雙掌擺開的架勢後,陸垚倒是十分驚訝。“這是,太極拳!”陸垚一聲驚呼,同時也明白了,為何徐方有勇氣去挑戰付紹隆,太極講求以柔克剛,並非以快拳為主。所以,其實太極拳並不適合與其他人形成配合去圍攻別人,反倒是在一對一當中可以做到化解對方的進攻。所以,之前比武招親大會的時候,徐方雖說被付紹隆淘汰了,但是實際原因,在於方法和自身修煉的武功不適合用在圍攻當中。

太極拳屬武術一大拳系。太極拳這個名稱是因為拳法變幻無窮,遂用中國古代的“陰陽”、“太極”這一哲學理論來解釋拳理而被命名的。“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就是大的意思,“極”就是開始或頂點的意思。宋朝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第一句話就是“無極而太極”,並非說太極從無極產生,而是“太極本無極”之意,意即“太極”是產生萬物的本源,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之意。太極拳取的也是這個意思。太極圖是我國古人的一種最原始的世界觀,拳術和太極說的結合,逐步形成了太極拳術。太極拳一詞,最早見於署名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根據文獻和口頭資料,王宗嶽的遺作,是清直隸廣平府永年縣武澄清,在任職河南省舞陽縣縣令時,得於縣屬北舞渡鎮家鹽店,時間約在清鹹豐二年或稍晚的一段時間裡。由於有無王宗嶽此人,研究者迄今尚無定論,近十餘年來有人還提出《太極拳論》是武禹襄的化名之作。不管上述議論誰是誰非,有一點可以肯定:王宗嶽《太極拳論》的原件,誰也沒有看到過。武禹襄的長甥李亦畲於光緒七年將王宗嶽武禹囊的拳論和自身體會,手書三冊傳世,俗稱“老三本”。自藏本封面題名《太極拳論》,下注“後附小序並五字訣”。贈郝和本封面題名《王宗嶽太極拳論》,下注“後附小序並五字訣”。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太極拳理論著述。“太極拳”之名、王宗嶽和武禹襄的拳論見諸於文字記載的,均首先出於此抄本。

1928年定稿的《清史稿》,在《卷五百五?列傳二百九十二?藝術四》中記載:“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雲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嶽……至清末,傳習者頗眾雲。”這是太極拳之名見諸官方史書的最早記載。說“河北有太極拳……傳習者頗眾”,證明永年人楊祿禪、武禹襄所傳拳術已正式定名為太極拳了。

關於太極拳的創立,其實眾說紛紜。

原始太極拳法最初出自中國的老祖宗軒轅黃帝(軒轅黃帝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肇造者,是華夏炎黃子孫共同的祖先)。他根據蛇和喜鵲相鬥的形態創出此拳法。中國道教邋遢派所傳老拳譜上有這麼一段話:“黃帝隅行於坡前,看見蛇鵲相鬥緊相連。鵲攻尾,首來救。鵲攻首,尾相援。鵲攻中,首尾連。黃帝一見非隅然,從此留下太極拳。”老拳譜上記載著各種拳勢動作的形成過程及創編人和創編的時間地點。還記載著演變出的多種拳法,如呂洞賓祖師創編的“呂式太極拳”,陳摶老祖創編的“華山太極拳”…… 原始太極拳十三式名稱:“起勢,抱球勢,單推勢,探勢,託勢,撲勢,擔勢,分勢,雲勢,化勢,雙推勢,下勢,收勢”。

習練原始太極拳有三個特點:在勁力上要求剛柔相濟。主張只柔不剛則不堅,只剛不柔則不圓,剛柔相濟才完全;在拳速上要求快慢相兼。主張只快不慢則不輕,只慢不快則不精,快慢融合方為靈;在技擊上主張以靜制動。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的神明境界。

民間流行著一首歌謠曰:“太極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設教,宓子真傳。玉皇上帝,正坐當筵。帝君真武,列在兩邊。三界內外,億萬神仙。傳與拳術,教成神仙。”老君即老子,宓子即老子高徒宓喜(號尹文始)。老子教的拳是武當拳,也可能是早期的太極拳。老子“貴柔”,他說:“柔弱處上”。太極拳運動的基本特點與要求,即是強調柔和放鬆,其體現了老子的“貴柔”思想。而“四兩撥千斤”更包含了老子的“柔弱勝剛強”這一精神。後人在練拳時領悟出分清虛實,剛柔相濟等心法……

老子《道德經》一文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人是效法自然的,就應順乎自然規律自成法則。老子認為道是萬物之始,萬物乃由道產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萬物的變化越是伸展,離道就越遠,而最後終歸要收斂,返回於道。換句話說,道的執行規律是一個圓圈。

據說張三丰就是以老子的本體說作為他創拳的理論基礎。他在創拳過程中,始終貫穿著道法自然的法則,按照“順其自然”的規律行拳。創下的原式太極拳均以圓弧軌跡為主,在行拳過程中或平圈、或立圈、或斜圈、或止圈、或倒圈、或半圓……均走弧形,變化多端。

有人說太極拳起源於古代騎兵的槍法、長柄大刀法,而少林拳(1500多年)是古代步兵的槍法、刀法。古代騎兵的槍、刀的基本用法是:開、合、發。踩著高蹺模擬訓練就是騎兵訓練的基本方法。踩著高蹺來使用長槍、長柄大刀,與步兵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需要做到分清虛實與剛柔相濟等,而這些都是太極拳的特點。戰馬食量大,????????????????豆子、麥草都需要,不宜飼養,所以騎兵的數量少,騎兵的格殺術流傳得更少。與之相對,少林派的步兵格殺術就廣泛流傳,後來形成了“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弟子甲天下”、“天下功夫數少林,剛柔相濟化太極”之稱。

程氏太極拳創始人為南北朝梁時 (公元502一557年)人韓拱月。歙州太守程靈洗得其傳,並以此訓練士卒,倖免侯景之亂的進犯。500年後傳至程珌。珌精易理,改名小九天,共十五勢。有《用功五志》、《四性歸原歌》。

宋氏太極功,唐朝(公元681—907)許宜平所創。許為江南徽州府歙縣人,隱城陽山,結廬南陽。身長七尺六寸,髯長至臍,髮長至足,行及奔馬。每負薪入市,獨吟曰:“負薪朝出賣,沽酒日夕歸。借問家何處,穿雲入翠微。”據說,李白曾訪之不遇,題詩《望仙橋》而歸:“我吟傳舍詠,來訪真人居。煙嶺迷高跡,雲林隔太虛……”許宜平傳太極共三十七勢,故名三世七。亦名長拳。傳至第十四代為明之宋遠橋。記有《宋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宋遠橋著)流傳至今。並傳 《八字歌》等五篇要訣。至近代辛亥革.命時期,宋氏後人宋書銘(宋遠橋之十七代孫,原袁世凱的機要秘書)將宋氏拳譜公開。

唐時李道子創。李道子為安慶人,常居武當山南巖宮。不火食,只食麥麩,人稱麩子李。所傳太極名先天拳,亦名長拳。俞氏得其傳。至宋朝時有俞清慧、俞一誠,明朝時有俞蓮舟、俞岱巖等,傳有《太極拳真義》訣。相傳一日俞蓮舟偕友遊武當山,見一道人蓬頭垢面,呼俞蓮舟曰:徒再孫焉往。俞蓮舟怒曰:汝系何人無理如此。道人曰:汝與俞清慧俞一誠相識否。蓮舟悚然曰:此皆予上祖之名也。急跪曰:原來是我之祖師。李道子曰:我在此數十寒暑,未曾開口,汝今遇我大造化哉!汝來,我再授汝些功夫。自此蓮舟不但無敵,並得全體大用矣。

相傳,後天法系揚州人胡鏡子所創,傳與宋仲殊。此法為十七勢,肘法較多。宋仲殊為安州人,常遊姑蘇臺。柱上倒書一絕雲:“天長地久任悠悠,你既無心我亦休。浪跡天涯人不管,春風吹笛酒家樓。”由此可見先人之風采。後天法傳至明代時有殷利亨等。

以上說法,均無確切考證。《宋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雲:宋氏、俞氏太極及後天法的傳人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巖、殷利亨、莫谷聲 (不知何派),與張三丰弟子張松溪、張翠山常相往來。七人曾至武當山請益張三丰月餘。此說雖待考證,然而可以看出,太極之源,乃匯小溪而成巨流也。有云伏羲畫卦,闡明陰陽,太極之理,已寓其中。故太極拳在中國的早期萌生,自然不足為奇。太極拳自萌生而完善,決非一人一代之功,它凝結了中華民族千百萬人的智慧,這顆光輝燦爛的明珠照耀世界,為世界人民體育健身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武術考證家唐豪實地考察了陳家溝,依據陳王庭的遺詩:“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閒來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閒,教下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以上前四種傳說有關文字記載主要源於《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及支流考》手抄本。

關於太極拳起源問題的確有待深人研究,解放以後,大致可以歸納為兩類觀點:一類認為太極拳是陳王庭所創,發源於陳家溝;一類認為在此之前早有太極拳,大約在南朝韓拱月、程靈洗開始,經唐朝時許宣平、李道子,宋時程必,元時張三丰,明清為王宗嶽、蔣發,清中葉陳長興發展起來。目前,還很難斷定太極拳究竟是何人何時創造的,但是可以肯定,太極拳絕非蹴而就,必然有一個萌生、發展、壯大、成型的過程,是經過數代人的努力形成的,這正也說明了太極拳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陳王庭的《拳經總歌》《太極拳十大論》《用武要言》等,從這些拳論、歌訣來看,突出反映了太極拳的技擊性,如《拳經總歌》:“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縝繞我皆依。”講的就是技擊方法。但是,這個時期的拳論中已有了運用陰陽哲理、五臟醫理解說拳理,如《太極拳十大論》中的“二氣,呼吸既陰陽也",“五臟,夫捶以言勢,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勝實為性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為心、肝、牌、肺、腎也。” 陳王廷時期的七個套路,經過五傳至陳長興、陳有本一代,原有的108勢長拳和太極拳二至五路,已逐漸被捨棄,很少有人練習,取而代之的是陳氏太極拳一路和炮捶(現稱之為二路)。一路又分演出老架、新架。新架與老架架勢一樣寬大,揚棄了原有的一些高難動作,新架隨後又出現了趙堡架,代表人物有陳清萍。關於趙堡太極拳的淵源問題,據杜元化所著《太極拳正宗》中記載,是王林禎傳蔣發傳邢喜懷→張楚臣→陳敬佰→張宗禹→張彥傳陳清萍,也有人稱陳青萍學拳於陳有本,後人贅於趙堡,所傳拳勢與老架相同,但是突出了圓形運動特點。從陳王庭早先拳套中的騰空一字腿落地、雙手落地、雙足先後向上蹬踢等動作,到流傳下來的陳氏一路,逐漸簡化了原有套路,使之更加適宜大多數人習練,預示了太極拳朝著健身、群眾性方向發展。

這個時期,基本完成了陳氏太極拳包括趙堡太極拳自身的改造,形成了現代意義上傳統太極拳的雛型,由此將逐漸演變出不同的太極拳流派。楊祿禪從學於陳長興老架陳氏太極章,以陳氏一路為藍本,逐漸形成了楊氏太極拳體系。楊祿禪(1799—1872年)????????????????到北.京傳拳,為了適應大眾健身學習的需要,開拓了改編拳套,再經過其三子健候(1839—1917年)修改為中架子,最後由健候三子澄甫(1883—1936年)定型為大架子,成為動作好展大方,無跳躍發力,流傳最廣的楊氏太極奉,其它架勢的楊氏太極拳,由於其動作難度或其它原因,並沒有廣泛流傳。

其中,得傳於楊祿禪和其次子班候(1837—1892年)小架子的全佑,經全佑之子吳鑑泉(1870-1942年)進一步脩潤,形成了動作小巧緊湊,速度均勻,不縱不跳,風格與楊氏同一趨向的太極拳,定型為吳氏太極拳。

武禹襄(1812—1880年),曾從楊祿禪學陳氏老架,後又從陳青萍學習新架,又嚴格按《太極拳論》參悟太極拳,從而創造了武氏太極拳,經李亦畲(1832—1892年)進一步完善,最終定型為武氏太極拳,拳架動作形態上有了獨到之處,在拳套編排結構上類似楊氏和陳氏,但動作形態上高度抽象概括,僅以“起、承、開、合”其至“開合”二字概括所有技法,強調開合虛實,架式緊湊,獨樹一幟。

孫祿堂(1861—1892年)擅長形意、八卦,又向郝為真學習武氏太極拳,參合三派之長,創造了架高步活的太極拳,突出進步必跟,退步必撒,開合相接的特點,定型為孫氏太極拳。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陳長興之曾孫陳發科(1887—1957年)於1928年去北.京傳拳,成為陳氏太極拳的中興者並確立了陳氏太極拳的地位,廣泛開始傳播動作螺旋纏繞,松活彈抖,有頓足發力的陳氏太極拳。

縱觀五氏太極拳,陳氏太極拳以一路為主,其它四氏太極拳,都有著相似的套路順序、譜名、動作名稱。在動作形態上,幾個主要流派,都以擴大或縮小動作原型為手段,創造自己拳勢,這和幾個流派創始人的自身條件和習拳根基有關,如個人身材、學識等,楊澄甫定型大架與其身材顯然有關,孫祿堂擅長形意、八卦在孫氏太極拳中顯而易見,武氏取法舍形,主敬主靜,沒有脫離其受宋明理學的影響。

“太極拳,是什麼拳法?”眾人不理解,曹誘在一旁詢問陸垚。

的確,這個時候的太極拳還沒有一個系統的叫法,所以對於大家來說,這還都只是一個新概念。不過,既然臺上的徐方能夠用出這個拳法,說明在之前,這太極拳就已經存在了。

接著,陸垚和大家解釋了一下徐方的這個拳法的精髓,以及為什麼之前在比武招親大會的時候徐方會失手。

曹誘聽完後也是理解了,為什麼徐方現在可以對付紹隆發出挑戰,太極拳更適合的環境就是一對一,以柔克剛, 化解對方的拳路隨後進攻,而金臺則是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很顯然,對於功夫大師金臺來說,這太極拳完全就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一樣,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陸垚看得出來,作為習武之人,金臺也是有點按捺不住自己內心的衝動。

從看到徐方擺出這個架勢的這一刻開始,其實陸垚已經決定,將徐方作為第四個候選人了,而剩下的一個,就是這場比賽最後能夠留在臺上的那位了。

場上,富紹隆對於徐方擺開的這個架勢也是沒有見過,太祖長拳至剛至強,而對方擺出的防守態勢倒像是故意吸引自己去進攻一樣。看來,這徐方這幾天都在刻苦練習,富紹隆心中這樣想著。

而另一邊,黎成這裡要面對的,則是六個人的圍攻,剩下的那個,自然就是打算看熱鬧的莫迪了。黎成這邊心想著,既然已經差不多能夠入選,那就儘可能地和這些人周旋一下就好。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