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與SONY談判前的準備(七)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前世的日本實際上已經在消費類電子產品(電視遊戲機,掌上遊戲機,mp3播放器,dvd播放器,dvd-rw刻錄機),半導體,製造業工藝,辦公設備和電信裝置等領域雄居第一。

雖然沒有在計算機和軟體方面未拔得頭籌,但是在半導體微電子晶片的設計能力仍然是世界領先。

在電子,電氣,人工智慧和自動化,光導纖維,半導體材料與微電子電路,高密度儲存,超導,仿生技術材料等領域,日本則是執全世界之牛耳。

向量型超級計算機--------當今最快的大型計算機:地球模擬器,使用的就是日本人自己研發的5120個necvectorsx6處理器,將nec的5120個向量處理器分640個接點連線使用。另一方面,居於第二位的“asciq”屬於型別t。並列連線了多達1萬1968個用於alphaserver的康柏-惠普mpu。

目前世界上有能力獨立自主研究大型計算機的公司只有5家:ibm、日本電氣、日立製作所、惠普、富士通計算機公司。當日本產“地球模擬器”超過美國產超級計算機榮登冠軍寶座時,進行排序的美國田納西州大學博士jackdongarra表示,“可與1957年蘇聯率先發射人造衛星的衝擊相媲美”。

在日本,電子產業(包括半導體產業)是規模最大的製造業,在上個世紀80年代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1985年,面對可憐的業績,intel公司向日本人俯首稱臣,全面退出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領域。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十大微型晶片公司六家是日本公司;世界十大電子公司中,五家是日本公司。五家發展最快的計算機公司全部都是日本公司,(那時蘋果公司還沒有落敗),直到1993年intel公司取代日本東芝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商。

1988年,日本的晶片產值佔全球的比重曾高達53%,高峰時期僱用員工多19萬名,附加價值達2.8萬億日元。到了1989年世界半導體產業是什麼格局呢?日本6大半導體巨頭在世界市場攫取了52%的份額時,美國只佔有35%的份額,歐洲佔據了12%的市場分額,南朝鮮佔據了1%,世界其它地區1%.而到了1990年,當日本人在世界半導體產業佔據了57%的產值的時候,美國的企業嚴重虧損,矽谷陷入一片混亂。為美國國防部提供半導體芯片的仙童半導體公司fairchild還差點被日立製作所(hitachi)收購,就是這樣才有了“《矽海武士》--日本稱雄信息產業的故事”一書的出版(作者:tomforester)。

由於日本的半導體保證了美國戰斧**,相控陣雷達與飛機,潛艇的戰鬥力,所以在半導體領域,日本至少比美國領先5年以上。

美國製造的洲際彈道導彈受電子計算機控制,而這種計算機又在很大程度上使用了日本生產的新一代半導體芯片;因此,日本曾經嘲笑美國91年海灣戰爭“用的是日本的錢”,“打的是日本的晶片”、“如果把這種晶片賣給俄羅斯,美俄之間的軍事平衡就會發生變化”。

其實,應當受到嘲笑的是日本人自己。

在軍用半導體等純技術領域,日本的很多晶片領先於美國,美國甚至以研究為名每年都派人到日本的大學或研究所\"竊取\"情報。但是,在商用計算機芯片市場上,尤其是在晶片標準的制定上,日本卻輸給了美國,幾乎沒有插足之地。因此90年代以來,由於美國克林頓政府的的信息產業革命和南朝鮮,臺灣的崛起,日本的龐大市場被不斷蠶食,但是依然有相當龐大的產業規模,是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國信息產業相提並論的力量。

既然日本人的晶片產業這麼發達,為什麼在前世卻沒有看見日本人自己的電腦cpu上市呢?

除了因為政治的原因以外,還因為電腦的cpu早被美國壟斷了市場,軟體最佳化都是針對美國的pc/cpu的,日本再去弄一個出來,沒什麼市場不說,搞不好連開發費都賺不夠。

所以,千萬不能給小日本機會,強大的美國都要從日本人那裡取經,何況就是一個空殼子的鳳凰公司,真要放開了,分分鐘不是小日本的對手啊!這點,楊小樂還是有自知之明的,沒有因為自己的重生身份就目空一切,那是自取滅亡的取死之道!

所以,楊小樂是抱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心態,如履薄冰的去和小日本合作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所以,作業系統到是可以考慮。

所以,楊小樂回想起了前世日本人自己的作業系統tron。

tron是一項開放式的實時操作系統核心設計專案,它是\"thereal-timeoperatingsystemnucleus\"(實時操作系統核心)的縮寫。

該專案由東京大學的坂村健教授於1984年發起,宗旨是為全社會的需要開發一套理想的計算機結構和網路。

到2003年,tron系統(更具體地說是由tron發展出的itron)是世界上應用最多的作業系統之一,出現在數以百萬計的電子設備上,涉及數碼相機、通訊裝置、家用電氣、計量測繪、媒體播放器及汽車電子等廣泛領域。主要使用者包括日本電話電報公司、豐田、尼康、松下、索尼、日電、東芝、日立、富士通等國際著名企業。

雖然在世界範圍內該作業系統的應用也越來越多,但日本企業是它的主要追隨者。曾經一種說法認為tron的大多數文件都是用日語寫就,這在英語國家導致了太多的錯誤理解。

準確地說,\"tron\"是一種內嵌式作業系統,在微處理器中執行。\"tron\"在個人電腦領域知名度幾乎為零,但\"tron\"現在卻佔據了全球微處理器作業系統市場上大約60%的份額,遠遠超過其他作業系統的普及程度。

同時,\"tron\"系統從成本合算方面考慮是非常理想的,因為它是一個\"公開原始碼\"的軟體,就象linux作業系統一樣。這意味著\"tron\"的原始碼可以免費得到,使得工程師們根據自己的需求對其進行改動,就象一位大廚對已有的菜譜進行改進一樣。

tron規定了設計核心的介面和規範,它本身並不指定核心的原始碼.所以基於這個規範,不同的公司都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微處理開發自己的tron作業系統版本.tron規範是可以公開獲取的,但是基於tron規範開發出的原始碼並不被要求公開.這一點與gnu公共許可證不一樣.tron專案允許基於tron的原始碼成為專利軟體。

這個作業系統的特點是其特立獨行,擁有通用的應用程序間通信匯流排tronapplicationdatabus、不使用樹形結構並突出替身與原身概念的特殊文件系統、比windows或者mac更類似xeroxstar的面向檔案ui、tron計劃通用的統一內碼tron內碼。它和unix以及微軟系的作業系統,並沒有太多共同之處,更類似於beos或者riscos那樣的獨立路線。

當年日本人寄希望與tron的pcos以便能夠從每年支付給微軟的鉅額費用中解脫出來。

不過在1989年,這一設想被美國打斷了,當時美國方面瞭解到日本政府準備把tron安裝到校園的計算機裡,就揚言要將tron列為不公平貿易壁壘之一。美國的強大政治壓力,和美國市場使得pc業界遠離了tron。

如果,小日本真的提出了作業系統的許可的“過分”要求,楊小樂就準備把這個前世日本人自己開發的tron系統,提前提出來和日本人共同開發,反正作為電腦的作業系統,在日本是註定兔子的尾巴長不了的,何不賣個順水人情、博取日本人的好感呢?

至於,楊小樂自己開發的作業系統,現在美國人無心顧及個人電腦這個行業,所以,暫時是不用擔心,但是這個時間肯定不長,到時候肯定免不了要遭受小日本同樣的待遇,但是,起碼會溫柔很多,畢竟現在楊小樂好歹也是英國的公爵,好歹英國人是美國人的小弟,而不是像小日本那樣是美國人的錢袋子和爪牙。

甚至,楊小樂已經預計好了,大不了重走當年微軟的崛起之路罷了。

前世的比爾蓋茨聽到ibm正在為自己即將上市的個人電腦尋找作業系統,就自告奮勇攬下了這筆生意。但是編寫一個完整的作業系統起碼要花一年時間,這還不算測試的時間,那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但是ibm卻要求幾個月內就完成。蓋茨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這時,蓋茨的合夥人兼好友保羅·艾倫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他聽到風聲,知道有一套圈內人自編的qdos。qdos本意為快速而骯髒的作業系統(quickanddirtyoperatingsystem),意指借用了cm/p作業系統的構想和名稱,不過那時尚未出現鉅額罰金的法律訴訟,程式設計師對非法複製他人作品還不以為然。

於時,艾倫打電話給qdos的作者蒂姆·帕特森詢問是否有意出售手中的軟體?經過協商,最後,微軟付了大約7.5萬美元,連人帶產品一起買下,改名為ms-dos。然後倒手就賣給了ibm,從此開始了微軟飛黃騰達、長盛不衰的屬於微軟自己的盛世之路。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