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聖誕節機遇之技術交流(六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楊小樂舉起酒杯和阿西姆碰了一下杯,喝下一口酒之後,才繼續說道:“阿西姆先生,有些事情真的不能說,尤其是對於公司忠心耿耿的你,知道太多了,對於我們的友誼不見得是一件好事,要知道據我的老師交給我的知識,我知道你們的電噴技術僅僅只是一個基礎,就像一個初生的嬰兒終於學會了爬行一樣。”

“你的老師?”阿西姆問道。

“是的,是一個和你同樣國籍的猶太籍的令人尊敬的科學家,他教給了我很多知識。”楊小樂面現沉痛的表情道。“可是,這個國家給了他太多的傷痛的記憶,臨到終了。。。。。”

阿西姆一下子就沉默了,他知道二戰時候,這個國家對這些猶太人做了些什麼,也無話可說、無言以對!

二戰期間,600萬猶太人慘遭殺害,希-特-勒當屬罪魁。

希-特-勒對猶太人特有的種族仇恨和政治嫉恨,是政治狂人病態心理的一種特殊反映。導致希-特-勒嚴重病態心理的“菌種”來自歷史成見和宗教情結,恰好這些又得到了當時德國社會環境的孕育。

確切地說,希*特*勒的嚴重病態心理與當時德國社會政治生活的瘋狂病態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瘋狂的病態心理正是歷史成見、宗教情結和現實需要三大原因的粘合劑;另一方面,這三大原因的聚合又把希*特*勒瘋狂病態的心理推向了極端,從而引發了那場人類歷史的大悲劇。

沉默了良久,阿西姆的思緒像似飛向了遠方,最終嘆了口氣道:“歷史就像一面鏡子,我們需要時刻謹記,不要再讓歷史的錯誤再次發生。。。。。。”

“是的,阿西姆先生,過去的歷史需要謹記,但是美好的生活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只需要珍惜就好了。”楊小樂說道。“但是,像你這樣的技術專家,退休以後就這麼呆在家裡,會不會太浪費你的才華了啊?”

“像我這樣的老頭,在西德有太多了。”阿西姆很快就從不應該的情緒裡脫離出來,微笑著對楊小樂說道。“我們為企業貢獻了大半生青春和年華,臨老了,也該歇息了。”

“可是,你不會是還有一個夢想沒有實現嗎?”楊小樂好奇地問道。“研發屬於你自己的發動機這個夢想,你還沒有實現啊?”

“夢想的實現難道不需要代價嗎?”阿西姆笑道。“我們已經過了熱血和衝動的年紀了,那龐大的研發資金可不是我們這些退休的老頭能吃得消的?”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你們?”楊小樂不確定地問道,以為是自己聽錯了。

“是的,我們。”阿西姆說道。“住在這附近的那些老家夥都有這樣類似的夢想,我們每天晚上都會去不遠處的酒吧去喝幾杯,在那裡我們可以暢所欲言我們每天所思考的一些技術問題,我們不也在口頭上在實現自己的夢想嗎?”

“人多嗎?”楊小樂像抓住了什麼重點,連忙問道。

“很多,大約有20多個。”阿西姆回答道。“都是和我年紀差不多的老頭,整天沒什麼事情,只有晚上酒吧的聚會才是我們所期待的。”

楊小樂前世瀏覽網頁,大概知道歐洲的這些人,退休之後都很孤獨,而酒吧就成為了這些老人慰藉寂寞心靈的場所,甚至在德國的一些酒吧,還有存放這些顧客專用酒杯的儲物櫃,只有當這個人再也不能踏進酒吧以後,這個位置才會被新來的人佔據。

於是,楊小樂用熱切地目光看著阿西姆,儘量放緩語氣,慢慢地說道:“阿西姆先生,如果,我是說如果,有這麼一家公司願意花錢,成立一家公司,請這些技術專家來工作,你覺得有可能嗎?”

“楊,我為你的想法感到驚訝和不解。”阿西姆感到十分意外,問道。“不知道你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想要僱傭我們這些老家夥。”

看著阿西姆那褶褶生輝的目光,楊小樂不由得想起了前世看過的關於德國的兩則小故事,這個兩個故事從側面證明了德國人做企業的成功之處。

第一個故事講述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位外國記者問彼得·馮·西門子:“為什麼一個8000萬人口的德國,竟然會有2300多個世界名牌呢?”這位西門子公司的總裁是這樣回答他的:“這靠的是我們德國人的工作態度,是對每個生產技術細節的重視,我們德國的企業員工承擔著要生產一流產品的義務,要提供良好售後服務的義務。”

當時,那位記者反問他:“企業的最終目標不就是利潤的最大化嗎?管它什麼義務呢?”西門子總裁回答道,“不,那是英美的經濟學,我們德國人有自己的經濟學。我們德國人的經濟學就追求兩點:一、生產過程的和諧與安全;二、高科技產品的實用性。這才是企業生產的靈魂,而不是什麼利潤的最大化。企業運作不僅僅是為了經濟利益,事實上,遵守企業道德、精益求精製造產品,更是我們德國企業與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說到“天職”上去了,“天職”是什麼意思?就是“上帝要你幹的事”。

在德國,沒有哪家企業是一夜暴富,迅速成為全球焦點的。他們往往是專注於某個領域、某項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極少有“差公司”,絕沒有“假公司”。它們大多是擁有百年以上經歷、高度注重產品質量和價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稱之為“隱形冠軍”。德國有家葡萄酒作坊,快400年了,二戰中很偶然留下來的,很幸運沒被美國飛機炸到;德國的馬牌輪胎公司是1871年成立的,現在我國幾乎每個地級市都有它的分店;德國的阿迪達斯公司是1920年創辦的,至今也有94年以上的歷史了。你可以看到,德國這類企業都是有年頭的。

德國的產品不打價格戰,不與同行競爭,一是由於有行業保護,二是由於價格並非決定一切,打價格戰可能會讓整個行業都陷入惡性循環。德國企業是要追求利潤,但是只要能保證基本利潤,有錢可賺,德國人並不是那麼貪得無厭、無休止地追求利潤的,而是要考慮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因此,德國人寧願“在保證基本利潤的同時,讓部分利潤轉化成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務”。

另一則故事講述一位記者曾在柏林與一家菲仕樂鍋具店的經理聊過天,我說:“你們德國人造的鍋可以用上100年,因此每賣出一口,實際上也就丟失了一位顧客,以後人家不用找你了。你看人家日本人造的鍋,用20年就到頭了,顧客每20年就得再找他一次。仔細想一想,你們划得來嗎?你們為什麼要把東西搞得那麼結實呢?把它的使用期搞短一點,你們不是可以賺更多的錢嗎?”

這位經理這樣回答我:“哪裡的話,所有買了我們鍋的人都不用再買第二次,這就會有口皆碑,就會招來更多的人來買我們的鍋,我們現在忙都忙不過來呢!我們這家廚具廠,是二戰後從過去的兵工廠轉產過來的,前後也不過幾十年時間,就賣出1億多口鍋了,你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少人口嗎?快80億了,還有70多億人口的大市場在等著我們呢!”

你看,德國人的想法不一樣,他們營銷戰略的路數也與眾不同,一筆生意,在你身上一輩子就做一次,讓你說他的東西好,這就會感染到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再去做他的顧客,然後再感染第三個人,人家幹的是這個事。

但是,這兩則故事目前都不方便講述給阿西姆聽,不然解釋不了故事的出處,作為一個外來者不能憑空編造真實的故事,何況是作為德國人的驕傲的公司家族人物,最重要的一點是楊小樂不記得那篇文章是真的還是發生在哪一年了。

所以,楊小樂舉起酒杯和阿西姆碰了一下杯,喝了一口啤酒,才說道:“對於一家新生公司來說,需要經驗豐富的科研人員保駕護航,而你們這些從大公司退休下來的科研人員,無疑是最寶貴的資源,所以,這家還沒有誕生的公司需要你們。”

楊小樂並不算恭維的話,引得阿西姆開懷大笑,沒有人不在乎別人的讚美和重視,哪怕就是以古板和固執出名的西德人也不例外。

於是,阿西姆含笑著看著楊小樂道:“楊,說說你的真實來歷吧?我不相信你真的是一個靠著叔叔撫養長大的孩子。”

楊小樂微笑著聳聳肩,看著旁邊正聊得歡的幾個年輕的男人,無奈地攤攤手,示意此處不是說實話的地方。

於是,在幾個年輕男人目瞪口呆的目光注視下,阿西姆和楊小樂一前一後地離開了雨棚,走進了樓房裡。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