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DNA與人工智慧的關聯(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ps:今天看了書評區,發覺有書友被小豬的書鬱悶壞了,確實,小豬第一次寫書,毛病犯了一大堆,被資料鬱悶壞了的書友,可以去看看小豬的新書《重生之文娛與科技時代》,希望能給書友們眼前一亮的機會!在此,小豬謝謝諸位書友一直以來的支援!謝謝!同時,對新書有什麼意見,也歡迎留言,讓小豬加以改進!謝謝諸位了!

--------------------------------------------------------------

什麼是摺疊密碼呢?

蛋白質工程領域將研究蛋白質摺疊的過程定義為破譯“第二遺傳密碼”——摺疊密碼(foldingcode)的過程。

蛋白質的基本單位為氨基酸,而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指的就是其氨基酸序列,蛋白質會由所含氨基酸殘基的親水性、疏水性、帶正電、帶負電……等等特性透過殘基間的相互作用而摺疊成一立體的三級結構。

雖然蛋白質可在短時間中從一級結構摺疊至立體結構,前世的研究者們卻限於眼界與學識及裝置等等制栲,暫時無法在短時間中從氨基酸序列計算出蛋白質結構,甚至無法得到準確的三維結構。

而蛋白質摺疊的研究,比較狹義的定義就是研究蛋白質特定三維空間結構形成的規律、穩定性和與其生物活性的關係。

在概念上有熱力學的問題和動力學的問題;蛋白質在體外摺疊和在細胞內摺疊的問題;有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的問題。

這裡最根本的科學問題就是多肽鏈的一級結構到底如何決定它的空間結構?既然前者決定後者,一級結構和空間結構之間肯定存在某種確定的關係,這是否也像核苷酸透過“三聯密碼”決定氨基酸順序那樣有一套密碼呢?

所以。前世有人把這設想的一級結構決定空間結構的密碼叫作“第二遺傳密碼”。

據克裡斯琴·b·安芬森(197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研究,蛋白質可由加熱或置於某些化學環境而變性,三級結構解體;而當環境回覆到原本的狀態時,蛋白質可於不到一秒的時間摺疊至原先的立體結構,不論試驗幾次,蛋白質都僅此一種立體結構,於是anfinsen提出一個結論:蛋白質分子的一級結構決定其立體結構。

,因為蛋白質的功能取決於其立體結構,而目前根據已知某基因序列可翻譯獲得對應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既蛋白質的一級結構;如果從蛋白質的一級結構就能知道立體結構,那麼即可直接從基因推測其編碼蛋白質所對應的生物學功能。

雖然蛋白質可在短時間中從一級結構摺疊至立體結構,研究者卻無法在短時間中從氨基酸序列計算出蛋白質結構,甚至無法得到準確的三維結構。

因此,研究蛋白質摺疊的過程,可以說是破譯“第二遺傳密碼”——摺疊密碼(foldingcode)的過程。

研究蛋白質的摺疊,在前世是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課題之一。

而蛋白質是一種生物大分子,基本上是由20種氨基酸以肽鍵連接成肽鏈。肽鏈在空間捲曲摺疊成為特定的三維空間結構,包括二級結構和三級結構二個主要層次。

甚至,有的蛋白質由多條肽鏈組成,每條肽鏈稱為亞基,亞基之間又有特定的空間關係,稱為蛋白質的四級結構。所以蛋白質分子有非常特定的複雜的空間結構。

而生存在地球地上的脯乳動物們,有許許多多的病症,都是由於蛋白質的摺疊這個罪魁禍首引起的,而且,不可治癒和預防。

瘋牛病、老年性痴呆症、囊性纖維病變、家族性高膽固醇症、家族性澱粉樣蛋白症、某些腫瘤、白內障等等都是屬於這樣的“摺疊病”。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相關蛋白質的三維空間結構異常。

而這種三維空間結構異常,是由於致病蛋白質分子透過分子間作用,感染正常蛋白質而造成的。但是,請注意,致病蛋白質分子與正常蛋白質分子的構成完全相同,只是空間結構不同。

終上所述,無論是基因dna序列之間的‘句號’,還是蛋白質摺疊引起的‘摺疊病,這樣如此明顯的特徵,都讓楊小樂不由自主地想起在編寫軟體的時候,那成千上百萬行的程式裡,每一行的程式旁邊,都會有註釋存在。

如果把每一個dna序列看成是一行程式,那個‘句號’看成是註釋,那麼按照程式設計的寫法排列,那麼人類這些基因序列,是不是就是一長串的程式呢?

按照基因的說法,這些基因決定了我們身體的所有血肉、骨骼、神經、器官、相貌、甚至還是智商等等,從一個受精卵開始一直控制到我們老死?

而這些基因基本上從我們誕生到這一個世界的原型開始,就把我們一生的健康、壽命和美醜以及性格等等決定好了?

透過類似於程式的方式,就把我們一生最重要的大半部分決定了?

究竟是誰有這麼大的手筆?用碳基生命的形式,編寫了人類最基本的程式?而且,在編寫的時候,還沒有忘記在每一行程式的旁邊,新增上便於編寫者自己看的註釋?

而摺疊病,不就相當於電腦的病毒嗎?因為它的構成方式和正常的程式基本上沒有區別,區別僅僅在於所起到的作用不同而已

想到這裡,楊小樂真是不寒而慄啊!

人類的起源,源於古猿,對於楊小樂來說真的不過是一個笑話!

雖然,他也不知道人類到底來自哪裡,但是古猿的說法明確站不住腳,先不說從古猿到人類之間缺乏明確的化石過度證據,就是現有的證據也僅僅是只有類人猿的化石,相比於地球幾十億年的生命歷程,幾十萬年的時間留存下來的證據,不過相當於地球打了一個盹而已。

既然,完整的生命可以看成由類似於程式的基因構成,或許,我們人類的靈魂或者說是意識,就可以看成是作業系統,那麼人類的驅殼就可以看做是包含了由基因序列組成的cpu以及cpu核心----大腦,所有的味覺、嗅覺、視覺、聽覺等等都是各自有著相對應的應用程序。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於此相對應著真實的電腦,前者是碳基生物電腦,後者是矽基電腦,矽基電腦裡的cpu內的cpu核心,相當於人類的大腦,各自驅動程序所接收到、反饋的命令,都會生成cpu核心能識別的編碼!

雖然,直到前世,科學家們都還沒有搞清楚,大腦到底接收到的編碼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又是以什麼的方式識別、判斷和發出指令的?

但是,這並不妨礙此時的楊小樂腦洞開啟,或許,大腦內部也是以碳基為核心的指令集,我們所有肢體所反饋回去的資料,都被指令集核對後,送到資料庫進行篩選,配對成功後,將這些資料所表達的含義,傳遞給作業系統,也就是我們的靈魂或意識來具體化,比如嗅覺、聽覺、痛覺等等。

另外舉個最生動的例子,比如說,我們需要和別人聊天,那麼這個過程是怎麼實現的呢?楊小樂仔細考慮了下,覺得應該是這樣子的。

當聊天的物件說出一句話後,我們的耳朵採集到透過空氣震動傳播的音訊訊號,耳膜將震動訊號轉化成特殊的生物能,透過聽覺神經傳遞給大腦,大腦將生物能(音訊訊號)與自己的資料庫進行比對,挑出與這些生物能匹配的數據信號,傳遞到潛意識進行翻譯,然後,聽的人就明白了對方說的什麼話,想要表達什麼意思。

那麼,反過來,聽的人想要回答了,那麼又是怎麼一個過程呢?

楊小樂反推,當我們想要說話的時候,潛意識將我們想要說的話,整理成合適的語句,然後將這些語句反編譯後,加上特殊的編碼再傳遞到大腦的核心,核心將這些編譯後的語句調出資料庫裡相應的資料,再送到喉舌與聲帶的控制部分,透過神經系統,控制與說話相關的喉部、聲帶、舌頭、上下顎等等與說話有關的部位,從而發出相應的聲音。

這或許就是前世的時候,很多時候我們明明心裡想的語句,但是已經嘴巴說出來就完全對應不上來的原因-----那就是意識和大腦之間的銜接出現了干擾,產生了錯誤的資料,所以打亂了說話的節奏。

所以,相當精密的人類,在日常生活中都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失誤,那就更別說含有程式的半智慧電子產品了。

那麼,話又說轉來,是什麼樣的生物為人類的內在編寫了如此龐大、精密、邏輯嚴密的程式,為人類的軀殼編寫了如此完美、靈活、並能傳承、延續的基因程式呢?

或許,換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人類相對於或許存在的高階生命來說,或許,我們也就是人形的智慧電腦吧?

比起我們人類自己使用的電腦,我們只不過是透過食物來獲取能量的、不需要別人操控的智慧電腦吧?

在前世,這樣的臆想楊小樂是從來沒有過的,同時也對誕生於50年代,有人就根據類似於上述這些猜測而提出了人工智慧這個概念感到驚訝。

因為,那個時候的人們研究人工智慧的目的,就是讓計算機這臺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

如果希望做出一臺能夠思考的機器,那就必須知道什麼是思考,更進一步講就是什麼是智慧。

什麼樣的機器才是智慧的呢?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