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論雷峰塔的倒掉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古代最厲害的文人可以就著一壺酒寫下近百篇詩作,這就是傳中的斗酒詩百篇。

民國有一些文學大家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寫出數十篇應題文章,這一方面是這些大家們的急智,但更多的是他們知識淵博的體現。

所有能做到這些的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一群人物,是人傑,是國士,是不知道多少年才會出來的一位,放到古代這種人會被稱為文曲星,放到現在這種人則被稱為天才。

現在戈文同樣做到了這一

建國後的幾十年中,中國的文壇還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事情:一個作家在數天之內瘋狂的在報紙雜志上發表,而且這些不管是哪一篇只要拿出來那就都是全中國第一流的作品。

不是專業的作者就根本不會明白這其中的困難

不是專業的作家就不會知道這代表了什麼意義

這傢伙真他**的是個天才

看著眼前的某一篇由戈文寫就的科幻,很多人在讚歎之餘,也情不自禁的爆出了這樣的粗口。

羨慕嫉妒恨啊

並不是沒有懷疑戈文的這些作品或許是很早以前就已經創作完成了的,可是就算是那樣,要保證所有的作品都像《鄉村教師》那樣優秀、像《傷心者》那樣引人入勝,那絕非一般作家所能達到的。

創作其實是一件很苦的差使,那沒有靈感時的抓耳撓腮,那思維卡殼時的鬱悶憋屈,這些豈是一般人所能夠明白的?就算是完成了一部作品,那也未必能夠得到編輯得到讀者的認可……就連戈文自己,在剛剛開始創作時也遭受過無數的挫折,那一開始練筆所寫下的廢稿件至今還塞滿了他的一個chōu屜。

雖然現在不是三國,雖然自己不是周瑜,可是很多作家還是湧出了一種無力感——

既生瑜何生亮

然後隨著思考的深入,相當多的作家們終於正視起科幻文學這一種非常新穎非常獨特的文學形式來了。

然後一篇篇關於分析和討論戈文這些科幻的結構和魅力的文章刊登上了報紙雜志上,而這些文章的作者基本上都文學界。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既然大家為了創作出更好的作品連西方湧入國內的各種文學體系、思想都努力學習,那這源自中國,源自中國科幻中的可貴的藝術構造和思維又怎麼能放過呢?

自1979年爆發的科幻文學是姓“科”還是姓“文”的爭論一直延綿到了現在,時間長達4年之久,在這場科幻界孤軍奮戰的戰爭中,主流的文學界並沒有任何的反應,這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可是如果知道此前的科幻的創作者都是科普界的作者,絕大多數的科幻作品在藝術上都十分粗糙的,可讀xìng低,文學xìng更是差勁時,你就知道為何當科幻界可憐巴巴的向文學界搖起尾巴時,並沒有人願意搭理。

可是現在真的不同了,《鄉村教師》第一次讓文學界領略到了科幻的藝術魅力,而《傷心者》則更進一步讓他們知道一部好的科幻所能達到的藝術魅力和文學感染力不差於任何純文學作品。

再然後就是這突然爆發出來的一系列科幻,雖然這些科幻所表達的主題不同,思想各異,可是所表現出來的藝術xìng、文學xìng和可讀xìng真的是無以倫比的,那種只有科幻才能夠完美表達出來的遼闊和深刻,是非常讓他們這些所謂的文學界的人們眼羨的

都是好作品啊

……

……

自古文人相輕,或許文壇有人看到這樣的戈文會心生壓力,甚至是嫉妒,可是對於公眾和普通的讀者來,這樣的戈文才是所有人都期盼的

我x,好多啊這個月老子終於不寂寞了

不錯,這些科幻對他們來就是一場和閱讀有關的饕餮盛宴,這就是一場獻給他們的視覺大餐

當然戈文這樣的爆發,也讓相當一部分的讀者們對他非常的不滿意,他們最腹誹的一就是——

為什麼不在同一家雜誌或者是報紙上發表這些作品呢?

改革開放才剛剛開始了幾年,此時人們的生活水平還很差勁,雖然每一個人都瘋狂的喜歡文化、喜歡知識,可是物質條件的侷限讓每一個人無按照自己的意願購買自己喜歡的書籍雜誌。對於絕大多數讀者來,一份報紙或者是一本雜誌就已經是一種很奢侈的消費了。更多的是,大家只有在看到自己實在是喜歡的作品時,才會購買。

可是戈文的這寫科幻零零碎碎的散佈在各種雜誌各種報紙上,你讓這些大多只能購買一本甚至兩三本雜誌、報紙的讀者情何以堪?

痛並快樂著啊

……

……

戈文的這些科幻在短短的三四天時間之內就集中在公開的刊物上集體亮相了,這讓原本只顧解決內部理論爭端而無暇理會什麼科幻的評論界立刻傻眼。

拋去那些保持沉默的評論者,評論界的主要聲音都是反對科幻的。

雖然很多人現在沒有繼續批判科幻,可這並不代表著他們已經放棄了對科幻界的攻擊。只是因為評論界內部的爭論,讓他們沒有時間和jīng力罷了。

再加上戈文這個壞蛋的挑撥(對於那些老一輩的頑固的評論家而言,戈文就是引發評論界內部爭論的罪魁禍首),很多評論家早已下定決心在等評論界安頓下來後,一定要狠狠的教訓一下戈文,讓他知道得罪評論界的後果讓他知道評論界的真正力量

可是還沒等他們開始行動,戈文的逆襲就浩浩dàngdàng堂而皇之的來了

《中國太陽》、《紅sè中國》、《生存實驗》、《詩云》、《全頻帶阻塞干擾》、《生命之歌》、《替天行道》、《審判者》、《地火》、《朝聞道》……

一直以來,評論界攻擊科幻最關鍵的理由就是——他們堅持認為科幻不是文學作品,科幻應該歸屬於科普界。

正是因為這樣的觀,當評論界具體的評論一篇科幻作品時,總是圍繞著作品中的科學虛構是否成立來進行的,如“自sī是否可以遺傳”、“恐龍是否可以復活”、“克隆人是否具有父本的心理結構”等等。

而試圖反駁的科幻作家們由於被評論界將話題侷限在科普話語的氛圍裡,只能遠離文學,逐條去辯駁這些虛構的合理xìng。

在這種情況下,科幻作家們怎麼可能贏得勝利呢?所以他們只能越走越遠,越描越黑。

再加上此時的科幻界處於起步的階段,那些科幻的作者們基本上都於科普界和文壇之外喜歡科幻的科幻mí們,所以這個時代的大多數科幻作品在藝術上是十分粗糙的,可讀xìng上也吸引不了低層次的讀者,在文學xìng上更是對高層次的讀者不值一提,這就讓“科幻屬於科普界”的觀更能贏得公眾贏得讀者的認可。

可是現在不同了

戈文的這些科幻不論從藝術xìng、可讀xìng還是文學xìng,不管從哪個角度上講,都是出類拔萃的優秀文學作品。

《中國太陽》的追逐夢想,《紅sè中國》的文革反思,《生存實驗》的環保關注及人xìng思考,《詩云》的探索生命價值,《全頻帶阻塞干擾》的強烈愛國情感,《生命之歌》的對智慧生命的思索,《替天行道》的轉基因技術的展望及對現實主義的諷刺,《審判者》的宗教討論,《地火》的對工作的熱愛和對國家和人民的貢獻jīng神的謳歌,《朝聞道》的頌揚的科學真理追求jīng神……

這些,無不包含著巨大的藝術魅力和文學特xìng

看著這些,誰還敢科幻僅僅是科普作品?誰還敢拍著xiōng脯科幻與文學界不搭一邊呢?

所以當文學界的作家們一邊讚歎著一邊紛紛的撰寫文章表達他們對戈文的這些的喜愛時,評論界那些曾對科幻批評過甚至批判過的評論家們只能悄悄的縮在角落裡,咬牙切齒的划著圈圈。

他們這次是真的無可奈何了。

他們只能眼巴巴的看著事情的發展朝著他們最不希望看到的方向上前進。

每一篇出現在公開媒體上的科幻就是一記扇的響亮的耳光

每一篇贊同科幻是文學作品觀的文章都是一記當頭bāng喝

啪啪啪……

評論界悄無聲息

噹噹當……

評論界啞口無聲

……

……

同樣看著報紙雜志上公開刊登的戈文的這些科幻,每一個科幻mí、每一個科幻作者都知道,他們贏得了這場戰爭的一場戰役——評論界終於全軍覆沒了

在這場科幻文學是姓科還是姓文的爭論中,主流的科幻作家們、在第一線從事科幻創作的作者們,幾乎都認同科幻是一種文學樣式,可是他們孤掌難鳴。

評論界、科學界、科普界的批判就像是三座大山一樣壓的他們喘不過起來,他們在這場批判中疲於奔命,雖然83年之前的科幻界一片繁榮,可是誰知道他們所遭受到的壓力?誰知道因為忙著與這三座大山抗爭,他們耽擱了多少時間,少創作了多少科幻作品?

現在終於好了,三座大山被戈文一個人給打垮了一座。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