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學富五車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颱風來了!

太史慈的船隊剛剛進港,大風就緊隨其後刮來。所幸這風不是海峽內生成的,破壞力遠沒後世中華沿海地區來得大。

太史慈在這兒呆了差不多兩年了,海峽內的氣候,風浪等各種情況都基本摸透了。

所以他能從颱風前的各種徵兆判斷出大風出現的大致時間,從而及時地組織船隊返回港口。

花了那麼多時間和精力,不論是船還是船員、水手、戰士,都是寶貝!可不能因為自然災害引起不必要的非戰鬥減員。

回到基地的太史慈見到劉琦非常興奮。為將者,做再多努力,都希望得到主公的認可。他當然也不列外,非常希望劉琦能親自檢閱他辛苦幾年的成果。

得知劉琦北上東進的來意,太史慈先是一陣興奮,準備了這麼久總算可以正式進軍東瀛了。然後又有一些擔憂,這海峽確實各種好,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唯一不好是就是從五月到九月總有各種不同大小的颶風出現,非常不利於遠航。雖然他們也有過成功對抗颶風的行船經歷,但總是會帶來不小的損傷的。不論是船隻還是人員。

"主公,此時進攻確實不是最好的時機,不如等到十月出兵?"太史慈小心易易地問到。

劉琦:"你這兩年有沒發現這颶風的規律?"

太史慈:"規律?呃...好象沒什麼規律呀,就是七八月比較多,大小也不一定。"

劉琦:"那你的船隊能在風中安全行駛嗎?"

太史慈心中一團黑線,這主公搞什麼名堂?大好的天氣出行不好嗎,幹嘛非要在風雨時節去海上作死?

"主公何意?還請示下!"

劉琦:"哦,我是想看看現在這個季節能不能對倭國發動進攻。"

太史慈:"為何不等到十月以後?"

劉琦:"風雨難測,十月以後也不過是少一些罷了。但是十月以後天氣轉涼,加上海風,陰寒難測,更加不利於出兵。倭國彈丸之地,豈不是能擋我大軍數年?"

太史慈低頭想了想,好象也是那麼個理:"嗯,這颶風雖然破壞力極強,但到海峽內已減弱許多。而且一般情況下,兩次大風之間間隔時間不會太近,最少也會有兩三天,多則十數日,甚至更長。"

劉琦道:"子義,這幾日你多尋一些老漁民打聽一下當地的氣候規律,尋一尋有無精通天象之人。作好出兵準備!"

太史慈:"喏!對了,主公,此次我出海練兵遇到一支倭人船隊,將其打敗並俘獲了主將及隨從數十人,但是語言不通,還沒審問出什麼。"

劉琦:"哦?是嗎?回頭帶來我問問!"

太史慈:"主公懂得倭語?"

劉琦笑了笑:"略懂!"

不是劉大帥哥陰暗,而是前世為了更好的研究島國動作電影,跟一個日本客戶學過一些簡單的口語。

太史慈:"主公果然學富五車!"

劉琦:"呃..."

學富五車就學富五車吧,這東西沒法解釋。說出來,以此時的人的思維也無法理解。主公就是牛叉,主公就是神!

"你是怎麼抓到他們的?"劉琦轉移了話題,免得在倭語上面越描越黑。

人家太史慈其實沒想那麼多:"稟主公,末將此次出行練兵,走的比較遠,在途中發現一座小島名曰'耽羅國 ';。當時我們在島上補充淡水,發現了這支船隊。因為語言不通發生了衝突,最後打敗了他們,俘虜了數十人,還有金銀珠寶無數。"

劉琦:"你怎麼知道他們是倭人?"

太史慈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子:"我在此地兩年,也納了個三韓的小妾,韓語略懂。那些人所講言語不同於韓語,又非我大漢語言,臣不確定,但按主公所述,其服飾與言語理應是倭人。"

劉琦:"沒事,叫來一審便知!對了,你說你到了濟州島,可將此島拿下?"

太史慈:"不曾!"

劉琦搖搖頭:"子義太仁慈了!"

太史慈不禁一愣:"主公,我..."

劉琦:"島上之人講什麼語言?"

太史慈:"與三韓相同!"

劉琦:"我們已滅此族,留下一個小國,子義是想留給他們報仇的機會嗎?"

太史慈有些不以為然:"主公,耽羅小島,彈丸之地,焉能撼我大國之威?"

劉琦:"子義啊,可別低估了仇恨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開疆拓土,不是他死就是你亡。也許就是你一時的仁慈,便會給後世留下無盡的後患啊!為帥者,對外敵一定要下得了手。如果我們沒有對韓人行滅族之事,或許還可以收復歸化此島。但現在不行,留下只會是禍根長埋!"

太史慈有些不解,那個仁慈的主公何時變得如此絕情嗜殺?

希望只是對外族吧!

"臣受教了!等颶風過去,我便帶人去平了此島!"

劉琦揮了揮手:"罷了,此事容後再議!先去安排打聽進軍倭國之事吧!"

太史慈:"喏!"

劉琦:"派人把那此倭人押過來,我倒要看看是何方神聖!"

太史慈:"喏!"

太史慈退下不久,又隨著親衛一起押送著那幾十個倭人俘虜回到了大堂。

估計是想親自見識一下"學富五車"的主公是如何用倭語審問俘虜的。

唉!頭疼。

也不好再把人家太史慈趕出去了,估計改安排的事也已經安排好了。太史慈從來都不是個不靠譜的人,正事辦完偶爾好奇一下也是正常的。

劉琦在堂上坐定,堂下黑壓壓一片,估摸著有三四十人。

穿的還不是和服,而是獸皮與粗麻所制服飾,有些形似秦時的服裝。

和服"在德川幕府以前稱作"著物"、"吳服"。固定使用和服的稱謂是德川幕府之後,與西洋文化接觸中興起的概念。

日本江戶時代的《裝束要領抄》指出:"[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異益。本邦通中華也始於漢,盛於唐世時。朝廷命賢臣因循於徃古之衣冠而折衷於漢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為。本邦之文物千歲不易之定式也。"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早在《後漢書》中就有關於漢光武帝劉秀賜予倭國使者金印的記載。

這個時期上有記載的也是邪瑪臺國女王卑彌呼派遣使者難升米朝見魏帝曹睿。魏帝賜予卑彌呼以刻有"親魏倭王"的紫綬金印一枚,包括銅鏡百枚在內的禮物若干。且在曹魏的幫助下在歷史上留下了一筆。

所以,後世很多學者認為邪瑪臺國才是大和民族的真正起源。

現在早了二十年,那麼倭國的幾個島上是什麼情況呢?這些人是來自邪瑪臺國還是其敵對勢力狗奴國的呢?(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